下午看到了他們在群里的爭論,結果應該是很明確了。這應該是實實在在的一場忽悠。
想起一個月之前的那些狀況,其實應該是有點兒苗頭的,只是我們做為旁觀者,並沒有了解很多。
偶爾多嘴問上一句,卻惹得別人有點惱怒。於是便沒有再去追問。
細細分析,那種惱怒,與其說是針對我們的質問,還不如說是因為他們自己內心的同樣的不篤定吧。
一個人對一件事不是很有掌控權,或者不夠自信的話,才會更容易被他人所左右,更容易被激怒。
時隔一個月,但再次啟動項目的時候,我們得到了圍觀的機會,想着也許當初自己做為旁觀者看事情也許是太過狹隘了。
於是,選擇了相信,然後儘力地去幫助與完成任務。這期間,有些忙碌,也有過期許,有些小小的埋怨,也有小小的釋懷。
只到不久之後,再次看到被中止的狀況。汲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我們只是旁觀,不再發表觀點,但這一回卻着着實實地圍觀了一場爭論。
看到了拖延,自欺欺人,看到了僥倖與期許,也看到了彼此的推卸責任。
我們不太懂個中的真實狀況,能做的只是靜靜地旁觀,然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