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種蘭不種艾有感

讀種蘭不種艾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坦然面對生活

  ——讀《種蘭不種艾》有感

  601 王一瑜

  豐子愷先生寫過一篇散文:《種蘭不種艾》,這是一篇幽默的、很有啟發性的文章。

  起初我讀不懂文章寫了些什麼,在經過反覆的閱讀與思考後我漸漸的明白了——原來這篇散文寫的是豐子愷先生與自己的五個孩子在討論白居易的一首。詩的大意是:蘭草是香的,艾草是臭的,但蘭草旁邊總會長出艾草,兩種草的根會纏在一起,鋤也鋤不掉,詩人問如何解決。豐子愷與家人尋思了半天也沒有想到什麼好辦法,卻想到了許多與其相似的事情——

  小五說:肉粽子里的肉好吃,糯米不好吃,想吃肉不吃糯米不行,媽媽說要吃統統吃,不要吃統統不吃!

  小三說:我最喜歡電燈的光,但不喜歡那些飛蟲,我想要光不要蟲,可光來蟲亦來。

  老大說:盟軍的飛機想炸死日本鬼,就連中國人也炸死,想不炸死中國人,就連日本鬼子也炸不死。

  ……

  看完了這篇散文後,我不禁開懷大笑起來:是呀,順其自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為何一定要把艾草除去呢?在生活中,有惹人喜歡的蘭草,也有讓人生厭的艾草。有 “蘭草”大家自然開心,但有時一些“艾草”也會結伴而來,這時人們就會想盡辦法除去這些“艾草”,比如:一張試卷,有你會做的,也有你不會做的,但算分時都得算!幾個小朋友聚在一起玩“警察捉小偷”的遊戲,大家都想當小偷,因為小偷人數多,不容易被警察捉到,然而每次都必須有一個人當警察的,只要參加了遊戲就會有人會輪到當“小偷”,逃也逃不掉的。

  讀了這篇散文我明白了:在生活中,“蘭草”和“艾草”如同一對形影不離的姐妹,我們必須坦然面對它們,因為有了它們我們的生活才是完整的,才會出現精彩的瞬間!

  有得必有失

  ——讀《種蘭不種艾》有感

  作者:603班 孫一豐

  豐子愷爺爺的散文,講求“脫離塵世”,放棄慾念不講工作,感受不一樣的快樂。而這篇《種蘭不種艾》就是豐子愷爺爺的代表作之一,對我的感受印象頗深。

  這篇散文主要講的是,在以前,有一位父親對兒女說:“白居易曾經種了一盆蘭草,並沒種艾草。因為蘭草是香的,而艾草是臭的。可是蘭草旁邊卻自己生出許多艾草來。蘭草的根和艾草的根搞在一起;蘭草的莖葉也和艾草的莖葉混雜了在了一起生長,香的莖和臭的葉,日日夜夜一同長大起來,他想鋤去艾草,恐傷了蘭草。想給蘭草澆水,又怕艾草得到水長得更旺了,左思右想都決定不了辦法,到底該怎麼辦呢?以這件事為例,從而引發孩子的探索和孩子的親身經歷,讓孩子明白世間有許多事,必須二選一,同這一樣難辦。情節令人情趣盎然,又一波三折,結尾幽默,又通俗易懂,實是一篇好的散文。

  而關於其中的這個有得必有失,不能兩相全的道理,我也是深有體會。我在學習上有個缺點,就是很少聽英語,而把原本聽英語的時間花費在了看書上,看書固然能得到知識,但不聽英語,與班裡同學英語的水平就差開了。更何況,學英語一旦錯過這個年紀就很難學會了,而書卻可以以後慢慢看。所以,每做一件事情,腦海里都要想清楚,做這件事在這時值嗎?

  感謝豐子愷爺爺的這篇散文,給了我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