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分聲械鬥---廣州印象之一百九十一

分聲械鬥---廣州印象之一百九十一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舊時鄉村的械鬥很激烈,動輒數百人上千人,丟幾條十幾條人命是常事。更大的械鬥影響到了國家層面的穩定,比如咸豐年間的西北回亂。起因不過是幾根竹子,回民一方說是買,漢民一方說是偷,引起糾紛,最終造成兩千萬人的死亡,西北全部糜爛,並且讓沙俄又利用“代管”伊犁的契機,偷了中國一大塊土地。當然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像回民的祖先大多是元朝時從中亞移民而來,與漢人原住民風俗習慣不同,長期以來雙方矛盾不斷,官方事事偏袒漢民,回民就借朝廷傾力鎮壓太平天國之際,起事報復等等。這些不屬於本文的探討範圍,就此打住。

  廣東的械鬥風也不亞於西北。比較柔弱的嶺南人,搞起械鬥來同樣不要命。咸豐同治年間,發生在珠三角的械鬥,持續了十多年,保守估計死了五十萬人,有說超過一百萬。械鬥的雙方都是殺紅了眼,往往不分男女老幼,屠滅全村。這場土客之戰,一些地方志上稱之為分聲械鬥,即因語音不同而產生的戰爭。操漢語兩個方言的群族,為語言的正統性而戰,都把對方視為只會鳥語的蠻夷。

  南方的土客矛盾延綿一千多年,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民族大遷徙,都為這個火盆添加了新的柴薪。晉室南遷,北方大地兵拏禍結,逃往江南的士民不下百萬。好在那時南方還沒有完全開發,地廣人稀,難民們都能找到避身之地。卻也時有矛盾發生,難民與當地人之間為爭奪田產湖產的糾紛經常鬧到官府,分散了一心北伐收復中原的東晉朝野的精力。晉元帝聽取王導的建議,設置新的郡縣,安置北方逃來的難民,以減少彼此的的衝突。這些郡縣都以難民們原籍郡縣為名,所以稱之為僑郡僑縣。比方說,北方有個琅琊縣,東晉就在南方又設置一個琅琊縣。

  在這些難民的心裡,全抱有一個美好的願望:隨時都可以跟從王師北返中原。所以,他們自稱是客。這就是客家人名稱的由來。哪知道中原一經淪陷就是三百多年,故園成了別人的家園,五胡已經與留下來的漢人混血,也成了漢人,再也趕不走了。於是流落於南方的客家人,操着八個聲調的古漢語,在國家再度統一后,撤消了僑郡僑縣,也只好與當地人混雜一起了。

  此後,每逢一個王朝的末期,兵災降臨於國家心臟時,總有源源不斷的難民逃往南方的崇山丘陵中,形成一個又一個客家人群體。這時南方已經陸續開發了,再沒有空閑的土地設置僑郡僑縣安置這些難民。這些難民村落只能插花一樣插在當地人村落中間。

  族群的融合是非常難的,哪怕有鮮血作為加速器,客家人與廣府人仍是特色鮮明的兩個群體,連房屋的造型結構都大相庭徑。二者雖然是雜居了,但也是分村落各居,互不打擾,洪秀全在廣東傳教幾乎沒有人響應,主要是由於土客矛盾。客家人來自於經濟發達,生產力先進的中原地區,頭腦比較活絡,往往不到幾代人,附近的土地都集中到他們手上了,引起了廣府人的極大不滿。各地小規模的族群械鬥自古沒有斷過。洪秀全傳播拜上帝教,客家人基本上生活優越,不願改變現狀,廣府人加上苗寨等當地人,對作為客家人的洪秀全根本信不過。

  太平天國期間,廣東也爆發了農民起義,即建立了大成國的洪兵起義。雖然洪兵起義有天國插手,但二者的宗旨完全不同,洪秀全的天父天子在這裡行不通,只有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口號能大行其道。大成國在它最艱難的時候,甚至還拒絕石達開聯合抗清的提議,致使石達開無奈北上,兵敗大渡河。失去外援的大成國,不久也被客家人的團練所剿滅。說來也是土客矛盾。歷史在這裡顯得特別複雜,也顯得特別好笑。太平天國是由客家人發動的,而在廣東,客家人是洪兵的死敵。鎮壓洪兵起義,客家人的民團起到了湘軍的作用,成了清廷的依仗。

  洪兵起義失敗后,面對客家人以勝利者的姿態,在鄉鄰里作威作福,廣府人的憤怒像火山一樣爆發,在珠三角全境展開了對客家人的追殺。客家人的報復更加厲害,以戰養戰,推行三光政策。這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咸豐同治年間的土客械鬥。械鬥最兇猛的地方,當數新寧、開平、恩平和新會四縣,殘殺之後,很多地方萬戶蕭疏鬼唱歌。

  分聲械鬥,提法不精準,卻很形象。

  其實大多數的械鬥,都是為族群爭奪生存空間。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農耕時代,一塊巴掌大的土地和水面,都可能引起流血械鬥。也有少數械鬥是其他原因,如三元里抗英。與土客械鬥相比,它更像一場分聲械鬥。這是說兩種語言,而不是說兩種方言的族群械鬥。說英語的族群,蔑視了鄉民的風俗習慣,開棺暴屍(好奇)、劫掠財物(好玩)、調戲婦女(好色),他們以為這裡是英格蘭,風氣開化。哪知客家人是漢族中最保守的一支,若不然,他們保留不了千年語音。這三條罪狀,哪怕只犯下了其中一條,就足以使任何外來者在嶺南立不下腳跟。

  三元里抗英,實際上是廣東人排外心理的一種體現,土客械鬥是排外,都認為自己是正宗的中國人,把對方看做蠻夷。到了另一種語言系統的人來了,土客二者就連合起來,先把他們趕走。當時的中國,民族意識並沒有覺醒,還沒有產生現代國家的慨念,何談愛國?中國就是天朝上國,英國不過是天下周邊的蠻夷,沒有開化。

  你在老少邊窮的地方住得好好的,憑什麼鑽進我的菜園子里來?我自己都是家大口闊,嶺南屁大點地方,就有了兩千萬人。你們把菜摘走了,我們吃什麼?我們自家人都為這點菜爭得不亦樂乎,哪能讓你們來分幾棵走。

  所以,這場抗英運動歸根結蒂是一場保衛家園的運動,而不是後來拔高的愛國運動。在英軍佔領廣州時,人民並沒有行動,一些民眾向英軍出售糧食、畜禽、淡水,以圖獲利。還有民眾為他們充當苦力,從事運輸,以求工值。當時的民眾為了獲取利益生存,不管是哪個國家,只要能夠賺錢,他們就賣力。在英軍焚掠鎮江,殺人無數的消息傳到廣州,人民仍然沒有行動,因為這是政府的事。只有當自己的利益受到直接侵害時,人民才行動起來,拿起梭鏢鋤頭抵抗侵略者。這和他們進行土客械鬥的心理一樣。

  我並沒有貶低抗英的意義,在喚醒民族意識的時候,需要抵禦外敵的英雄事迹,三元里恰好可以充當這個角色。它至少能夠向列強們宣告,中國人民是不可辱的。實際上,誇大三元里抗英的意義始作俑者是清廷,我們的歷史寫道,是一場大雨救了英軍,事實是一場大雨救了鄉民。那時的火槍很容易受潮,但它也能烘乾。僵持下去,拿着原始武器的鄉民們將死傷累累。清廷收到捷報,產生了民心可用的誤讀。乃至幾十年後,還在利用只會鬼畫桃符的義和團進攻東交民巷。

  在本文里,我又打亂了歷史的次序,正確的時間進程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在前,三元里抗英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洪秀全起義次之,洪兵起義與之同時並稍稍靠後。最後才是土客械鬥。大家可以聯想一下,在三元里抗英中聯合起來禦敵的土客雙方,幾天之後就勢不兩立了,把南粵大地攪成了人間地獄;大家還可以聯想一下,布爾戰爭結束,所有操英語的國家之間,包括其殖民地,彼此間從此不再兵戎相向,而我們同一個國家內部又打了多少年?

  廣東人發明的分聲械鬥這個詞組,很有創意,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