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政治學習>十八大報告輔導學習材料精編

十八大報告輔導學習材料精編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地利是指在過去二十多年,由於中國的發展,亞洲在整個世界五大洲中經濟、貿易、吸引外國投資增長率是最快得。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恰恰是除日本外的亞洲地區經濟增長最快,因此地利是非常重要的。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人和,能不能把握戰略機遇期,關鍵是在國內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目標,我對此充滿信心。

  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關聯,在我國近現代史上是少有的。所以我們既要珍惜戰略機遇期,還要創造戰略機遇期。

  關鍵詞:“三大台階”

  解讀:具有國際競爭力

  記者:胡總書記的報告總結了“三大台階”,您如何理解這“三大台階”?

  胡鞍鋼:在報告里,第一個大台階是“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以經濟實力為例,基於世界銀行[微博]的數據,按匯率法計算,2000年,中國經濟佔世界總量比重只有3.8%,到2011年為10.4%;我們與最大的追趕對象美國的相對差距,從2000年按匯率法計算的8.3倍,到2011年時,這個數字已降至2.06倍,今年後有望“破2”。

  第二個大台階是“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第三個大台階是“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根據研究,綜合國力分為八大類戰略資源的24個小指標,2000年我國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為8.8%,是世界第二,到2010年佔14%;與美國的相對差距從2.55倍縮小至1.4倍。在國際競爭力方面,我國的全球競爭指數(GCI)排名的上升速度超過任何國家,從2002年的第47位上升至29位,進入了具有競爭力國家行列。

  記者:胡總書記的報告標題是《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這裡有兩個關鍵詞,即“道路”和“目標”,您如何理解這裡兩個關鍵詞?

  胡鞍鋼:“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報告回答了當今中國最核心的兩個問題:建設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如何建設。報告對我國國情總體判斷是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和實際,多年來並未根本改變。報告還確立了總的現代化布局,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經濟現代化”,但我們對“現代化”經歷了一個從片面到全面、從不協調到協調,從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認識過程。十六大報告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十七大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十八大進一步拓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這個總體布局意味着中國進入21世紀后,從局部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從不大協調的現代化到全面協調的現代化。

  此外,報告的核心觀點是目標。此次提出的2020年目標是黨中央歷史上第三次就核心目標進行精心設計,在新起點下根據新形勢提出新要求和目標。包括我在內的專家建議的內容在此次報告中都有所提到了,更加明確提出科技進步對經濟貢獻率大幅提升。目前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為3.8%,百分點越高經濟增長質量越好,意味着從資本驅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另外還提出了“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十六大已經提出到2020年城鎮化達到50%,實際去年已經達標,今年有望超過52.5%。因此速度沒問題但更關心城鎮化質量,比如怎樣進一步提高城市承載能力;比如怎樣使外來人口享受到公共服務業。

  關鍵詞:收入分配縮小差距

  解讀:社會保障全民覆蓋

  記者:原來我們提出收入分配的問題都是用“趨勢扭轉”這個詞,而本次十八大報告上卻提出縮小差距,您怎麼看待這一變化?

  胡鞍鋼:十八大報告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縮小。這和原來的提法不一樣了,原來要求的是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沒有說縮小,而現如今用的是縮小這個詞。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國家有這個能力和財力。以北京為例,城北邊強,城南邊弱,於是重點發展南部。實際上,解決收入分配差距縮小,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有利條件。

  此外我還有一個很大膽的提法,就是社會保障全民覆蓋,這個原來沒提出來。這個提法很大膽,意味着黨中央向全國人民承諾社會主義因素普及到所有人身上。

  首先看,城鄉收入差距在2009年達到最高點,然後下降。現在不敢說最窮和最富的差距縮小,中國發展分兩步,前20年是“先富論”,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後面進入21世紀,以十六大報告為標誌開始進入“共同富裕論”,但共同富裕不等於平均富裕。先富比較容易,共同富裕比較難,需要強烈的政治意願和國家發展戰略。最主要是人口構成發生巨大變化,從農業為主變成非農業為主,農業勞動力已經降到34%,三分之二的人口非農,勞動生產率高於農業。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說明收入水平、消費支出遠遠超過農村人口。某種意義上說,也與格局大的變化有關係。

  報告解讀四

  報告首提“美麗中國”引人關注

  “我也說不出什麼大道理,報告說要推進綠色發展,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我聽了真的挺高興。”

  談到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全國黨代會報告第一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剛剛走出人民大會堂的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右玉縣楊千河鄉南崔家窯村農民余曉蘭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她的話,是許多十八大代表的共同感受。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深化了

  地處毛烏素沙漠天然風口地帶的山西右玉曾是一片風沙成患、山川貧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國成立以來,在18任縣委書記帶領下,全縣幹部群眾堅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綠化了沙丘和荒山,森林覆蓋率從0.3%上升到53%。

  造林1萬多畝的余曉蘭,就是右玉植樹造林的代表。

  “在右玉,綠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現在育苗的多了,治理荒山的人也多了。”46歲的余曉蘭對“美麗中國”充滿期待。

  “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深化了,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書記董洪運說。

  “生態文明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解釋說,可持續發展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綠色發展是增加更多綠色投資,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生態文明建設跟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清潔發展緊密相連。收看十八大開幕會的電視直播后,安徽省綠學會副會長、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潘國泰說:“‘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被寫進十八大報告,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和自覺認知,是執政理念的新發展。”

  “綠色發展”理念逐漸進入執政黨視野

  “綠色發展”的理念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進入新世紀以來,“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概念紛紛提出並付諸實踐。

  2002年,聯合國計劃開發署發表《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讓綠色發展成為一種選擇》,闡述中國在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十字路口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並提出中國應當選擇綠色發展之路。

  實際上,“綠色發展”的理念不僅在右玉紮根,也逐漸進入執政黨的視野——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黨中央相繼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等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

  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並將到2020年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推廣綠色建築、綠色施工,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礦業,推廣綠色消費模式,推行政府綠色採購……“綠色發展”被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並獨立成篇,表明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積極追求綠色、智能、可持續的發展。”2010年6月7日,胡.錦.濤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對“綠色發展”的內涵作了明確闡述:“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

  “綠色發展”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

  事實上,綠色發展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過去10年間,從巴厘島到哥本哈根、德班,歷屆氣候大會上,中國帶頭許下並切實履行綠色發展的莊嚴承諾;從“十一五”首次設立約束性指標,到清理整頓鋼鐵等高耗能行業,從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態工程到出台節能減排計劃,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態補償機制穩步推進,中國正逐漸告別“黑色發展”,走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綠色發展之路。

  從2007年起,貴陽這個西南版圖上並不起眼的省會城市越來越多地吸引着外界的目光——這一年,貴陽做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戰略決策,掀起了綠色崛起攻堅戰,最近三年每年婉拒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投資項目涉及金額都在300億元以上。

  “生態優勢是貴陽最為獨特的優勢,是用多少GDP都換不來的‘金字招牌’。”十八大代表、貴陽市委書記李軍說。

  這幾年,成為貴陽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從2006年到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8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87倍。2011年,多項指標增速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十八大報告輔導學習材料精編 標籤:十八大 兩會學習 黨章學習 外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