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鄭義門》觀后感1000字

《鄭義門》觀后感1000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鄭義門》觀后感1000字(一)

  傳承優良家風 弘揚清正民風

  ——《鄭義門》觀后感

  文/郭航偉

  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的鄭氏義門經歷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達350年,有家規《鄭氏規範》168條。鼎盛時期,鄭家3300餘人同食一鍋飯,173人為官而無一貪腐。在鄭義門,家訓傳承綿延不絕,美德傳家歷久彌新,關鍵在於家教家規已內化為家族成員的思想言行,熔鑄於一代代人的血脈之中。

  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代流傳的處世之道,也是祖先歷經世事之後的經驗之言,或成冊,或言傳,但無論是採用何種形式,都是長輩對子孫後代的諄諄勸誡。好的家風淳樸無華、催人向善,是引導子孫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門,也是約束子孫行為規範的內心準則;反之,則誤人誤己,誘導子孫步入歧途。一家之風,往小看是修身齊家,往大看是治國平天下。優良家風需要堅守,需要傳承,更需要弘揚。

  黨員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響黨風、政風、民風的一件大事。我們黨的老一輩革命家歷來十分重視家風建設。毛澤東同志在長子毛岸英從蘇聯留學回國后,就把他送到基層一線接受勞動鍛煉。劉少奇同志的長女在讀大學時回家要車接,他知道后嚴肅地批評說"坐電車和公共汽車不一樣嗎?"曾主管國家經濟工作多年的李先念同志不許孩子經商。這些家風家規值得每一位黨員幹部學習。相反,從近年來查處的一些違法違紀案件看,出問題的幹部普遍家風不正、家教不嚴,有的甚至把家庭當成"權錢交易所",既影響黨的形象,又敗壞社會風氣。

  今天,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家庭結構從過去的"四世同堂"走向 "小家庭時代",而隨着城鎮化不斷推進,傳統家族日益消解,家風影響也逐漸弱化。有位哲人說過,歷史中總有屬於未來的東西。我們如何挖掘傳統家風中核心價值,並在時代變遷中堅守與豐富,構建起這個時代的清正民風呢?

  以德立家風,構建起弘揚美德的民風。中國曆來重視"以德業遺子孫".這種德既包括個人品德也包括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律己要"勤",事父母要"孝",待他人要"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與節約型社會同頻,"執法如山,守身如玉,視民如子"與清正廉潔共振,"苟利國家生死以"則依然跳動着深深愛國情懷的時代旋律。

  以學立家風,構建起重視學習的民風。"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學習是我黨永葆活力的秘密。在學習力就是競爭力、發展力的當下,重學習、能學習、會學習無疑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讀書成才,文化興家,知識治愚,我們如果能繼承"耕讀傳家"的良好家風,必將有助於形成勤學習、重知識的民風,推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以規立家風,構建起遵紀守法的民風。依法治國是人類千百年來的經驗總結。黨的十八大把"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大要素,就是要讓法治成為全民的真誠信仰,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成為想問題、找方法的重要手段。我國曆來重視家規、家訓,它是後代子孫的行為準則,是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行為標準。有了家風的基礎就有了民風建設的深厚土壤。

  如果說民風是一座大廈,那麼家風就是這座大廈的一磚一瓦;如果說民風是一片森林,那麼家風就是這片森林的一枝一葉。如果說民風是一條大河,那麼家風就是這條大河的泉眼涓滴。優良家風需傳承,清正民風需弘揚,這不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風建設,不僅能揚善於小、防惡於微,更能引導人們摒棄浮躁功利,重塑文明榮辱。當然,家風建設不是輕而易舉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榜樣力量,需要社會的持續關注和人們的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金華市公安局網警支隊黨支部

  《鄭義門》觀后感1000字(二)

  無規矩,不成方圓

  文/周小軍

  浦江"鄭義門", 15世同居,歷經3個王朝,長達330多年,最盛時3000多人同鍋吃飯,這是中國家族史上獨一無二的標本,也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上的一則大同神話。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其為"江南第一家", 宋、元、明正史為其列傳,三朝傳頌不息,不禁讓人喟嘆不已。細想之下,確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

  南宋紹熙四年,也就是公元1193年,75歲的鄭綺自感不久於人世,召子孫來到鄭家祠堂,刺指出血,滴入酒杯,命大家共飲,並立下遺囑:"吾子孫有不孝、不悌、不共財聚食者,天實殛罰之".這是鄭老先生的"死命令",也是鄭氏家族最原始、最粗線條的硬規矩。這些家規逐代嚴密規範,傳至他的六世孫演變到58條,最終發展成168條《鄭氏規範》,成為 "鄭義門"的治家寶典和支撐其家族的精神支柱。

  這是一個堅守規矩的家族,一代代子孫始終恪守着家規祖訓。他們就像是一群高空穿越的行者,堅持以嚴密的家規為鋼索,以忠孝仁義為平衡,以一種訓練有素的姿態,嚴謹而又從容地穿越了330年的跨度。雖然這三百餘年間,有硝煙與戰火,也有災難與浩劫,"鄭義門"都得以安然度過。因此,《鄭氏規範》對於這個龐大的家族來說,就是一種長效的黏合劑,有股神秘而又無比強大的力量,將一代又一代的鄭氏族人嚴絲合縫地組建在一起。

  "規矩者,方圓之器也,矩以制方,規以制圓,依規矩而方圓乃成。譬猶巧錘之為規矩準繩以遺后工也",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就象巧錘自己製作畫圓和方形的工具留給後人才使後來的工匠們知道圓應該怎麼畫,方形該怎麼做。古人也把它叫做規矩繩墨,家不可一日無規,單位不可一日無紀,國不可一日無法。

  以往的家族規矩與當時的國家法律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很多家族法得到國家肯定。當代,傳統的家族和大家庭的家族法治理模式被徹底否定。新型的家法應該包括如下方面:1、家庭民主,強調家庭成員地位平等,共同參與家庭事務決策;2、贍養老人,孝敬父母,撫育子女;3、不得違反國家法規,不得損害公序良俗等等。

  沒有良好的社會風尚,沒有正確的家法理念,沒有普遍的道德規範,家庭關係就會緊張,社會關係就不能和諧,必然影響經濟發展。

  青年時期,大家都追求個性的發展,追求自由,很多年輕人認為,多了約束便沒了個性,一味地遵規守紀,會影響科研靈魂的自由。其實,我們要學會創新,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固然很重要,但從社會和單位角度來講,規矩和紀律是為了維護整個社會利益並保證國家有序運行、乃至單位科研工作正常進行而制定的要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紀律能夠創造集體的美。"只有按照規矩來做,才擁有和諧的集體。追求學術自由不能等同於不講規矩和不遵守規章制度。自由與規矩,猶如行車與交規,兩者互為倚重,並不矛盾和衝突。

  鑄器,有材而無模,亦難成其器。材是勤奮,是汗水;模是規律,是導向成功的向標,沒有好的模將難成大器,生活大部分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的。人有習慣,生活有規律,社會有法則……正是這些條條框框框扶着我們駛向了成功的大道。規矩,承人生成敗、興衰之重,豈可忽視!

  作者單位:金華市農業局農科院



《鄭義門》觀后感1000字 標籤:春晚觀后感 100個品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