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黃帝陵,南有大禹陵。” 大禹陵,位於浙江紹興城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距市區僅3公里,相傳是我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周圍群山環抱,奇峰林立,青翠欲滴,若耶清流潺潺東去,是真正的山清水秀之地,使大禹陵更顯凝重而壯觀。鬱鬱蔥蔥的會稽山旁的黃色殿宇,屋群高低錯落,各抱地勢,氣勢宏偉。大禹是中華民族的先祖,由他們所開創的基業,傳承的精神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成為民族精神的偉大象徵,瞻仰祭奠他們,緬懷他們的偉大功績,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優秀品德,激勵民族的炎黃子孫繼往開來,弘揚民族精神,是具有非凡的意義。
大禹陵本身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典風格建築群,佔地達40多畝,景區由禹陵、禹廟、禹祠三大部分組成。禹陵面臨禹池,前有石構牌坊,過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體敦厚雋永,為明嘉靖年間紹興知府南大吉楷書並勒石,豪放而雄渾,有頂天立地之氣概。漆以朱紅,耀眼奪目。碑前的兩棵百年盤槐,夏天碧綠蔥蘢,冬則虯枝如鐵。禹廟在禹陵的東北面,坐北朝南,是一處宮殿式建築,始建於南朝梁初,歷代屢建屢毀。現在看到的大殿建築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多是清代重建,保留明代建築規模和清代建築風格。禹祠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封其庶子無餘赴此守護大禹陵時創建,是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禹祠內陳列着《大禹治水》、《稽功封賞》磚雕,大禹塑像等,眾多的遺迹照片和《姒氏世譜》及記載歷代祭禹情況的《祀禹錄》。
其中軸線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午門、拜廳、大殿,建築依山勢而逐漸升高。大殿為重檐歇山造,巍然聳立,殿背龍吻鴟尾直刺雲天,背面“地平天成”四字為清康熙題跋。殿內有大禹塑像高5.8米,殿前左右兩廡分設東漢太守馬臻、明代知府湯紹恩治水功績展覽,雍容大度,光彩照人。像前楹柱上書“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的對聯。大殿之東小丘上有“窆石”,石上有漢唐以來的眾多銘文。
經歷各個朝代的整修擴建,大禹陵至今已成為江南地區著名的風景名勝之地,會稽山麓茂密的樹林,沿陵道進入即可見一片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依山而立,氣勢非凡,顯示出一派帝王陵園所特有的氣概。抬眼即見牌坊上“大禹陵”三個蒼勁大字,道邊亭柱上及牌坊門樓到處都可見歷代的名人題詞,石刻墨跡似乎還散發著悠悠的沉思。走在青石板鋪就的神道,兩旁陳列着12對神獸,過禹貢橋、青石欞星門,拾級而上,便到達“大禹陵”碑亭,兩旁翠柏蔥鬱,着由整塊石頭雕塑的熊、野豬、三足鱉、九尾狐、應龍等石刻神獸形態各異的分列神道兩側,守衛着陵園,也迎來送往着拜偈的遊客。
大禹陵就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夏禹是上古時代一位偉大的治水英雄,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之君,被後人尊為“立國之祖”。 紹興還是大禹那時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至今還留有一些遺迹可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諸如此類的傳說故事至今還激勵着人們,歷朝各代的子民為了紀念他修建了大禹廟,禹祠,牌坊,眾多的雕塑,碑帖頌揚了大禹精神及其豐功偉績。大禹陵已成為歷代皇帝或委派的大臣瞻仰祭拜的重要場所。陵區內所有設立的宗廟殿宇都圍繞着大禹的功績,後人為了紀念大禹而留下寶貴的物質遺迹,整個景區黯然是一座龐大的紀念館,透着遠古的幽思,無不對大禹的精神所感染。
進入陵園,午門前有岣嶁亭,高近4米,刻77字,內容為歌頌大禹治水之功,字體奇古,碑文傳為夏禹治水時所刻 。廟東側有石亭,中設略呈圓椎狀的石一塊。石高2米,頂端有圓孔,傳為禹下葬時所用。石上刻有古隸,又有宋元題刻。廟周群山逶迤,蒼翠繞合,廟宇高瓦飛檐,紅牆四圍,氣象莊嚴。
走在陵園的每個地方隨處都可見到為紀念大禹而設立的各種石刻畫像,其莊嚴宏偉不得不對大禹肅然起敬,為歷史上有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而敬仰。大禹在紹興的治水經過大致的展示在遊客眼前。禹廟是歷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大禹的廟宇,據說始建於禹的兒子啟。整個廟宇順山勢而逐步升高,房舍高低錯落有致,雄偉而壯觀,預示着民眾對大禹的敬仰。殿宇內的斗拱,樑柱上的繪畫質樸而自然,構圖精細,人物場景清晰,從照壁,拜廳,大殿依次進入,映入眼帘的都是大禹在各階段的事迹,大致可了解治水的艱難歷程。
大禹治水是一項創舉,原來以堵治水的方式無法解決水患,更加助長了洪水的毀壞力,使生命財產蒙受更大的損失,大禹遍察民情,結合地理特點,觀察洪水走向,制定了以改堵為疏的方法,終於治水成功,解決了歷年來的水患難題。“大禹治水,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神州大地遍布了大禹治水的足跡,“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安葬在會稽山麓,就是現在的大禹陵。經過數千年的修繕整補,現在的陵園更加恢弘雄壯,一派莊嚴肅穆,帝王及歷代名人的題詞頌揚更是使景區具有了文化的底蘊。
沿着蜿蜒的山道逐級登山,周圍樹木蔥鬱,濃密的森林覆蓋整個山體,抬眼望去山頂大禹的銅像屹立於山巔,鎮守着一方的平安。在走近銅像邊緣,油然而生一股敬意,為這位偉人的歷史功績感到中華民族的力量。大禹銅像高21米,手持木梠,腳踏巨舟,雄偉的身軀屹立在石帆山頂,一幅躬身勞作的形象。銅像坐南朝北,深邃的目光俯視着中華大地,還象當年那樣巡視着這片熱土,心繫民眾的疾苦。站在山頂,極目眺望,群山連綿,綠浪翻騰,山下陵園景區殿宇房舍依山錯落有序,碧綠的河水環繞,更顯澄明清澈,極盡幽思之感。
大禹陵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五及公曆4月20日都有民間團體的祭祀活動,每5年進行一次大型的公祭,屆時各界要人以極為隆重的方式來緬懷這位偉大的帝王,民族的英雄。禹陵廣場是舉行祭祀典禮活動的場所,廣場中央矗立着鍾亭和鼓亭,鐘敲12下代表12億中華炎黃子孫,鼓打56下代表56個民族,九鼎台的浮雕牆記錄了大禹生平的一些事迹經過,浮雕牆上擺放着九隻大鼎,代表九州,顯示國家統一,政令統一的象徵,成語“一言九鼎”出處就於此矣。
公祭典禮盛況空前,鼓樂齊鳴,祭祀人員穿着古服,神情莊重的進行着祭祀的禮節,表達對大禹的由衷敬仰。“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是康熙帝1689年祭大禹時所題,由沙孟海題寫。“績奠九州垂萬世,統承二帝首三五。”為乾隆1751年下江南祭大禹時所寫,諸如此類無不表達緬懷大禹的萬世功績,這些墨跡已成為永久的紀念,對世代子孫最大的鞭策,激勵着華夏子孫不忘先祖為我們創立的美好江山,把他們的無私忘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致力于山河的治理,恢復自然環境,共同建設我們的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