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得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先學會走,然後才能平穩地去跑,而不至於被摔得遍體鱗傷,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而兩者之間,不難看出前者比後者更重要。
理想,同樣幾乎人皆有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不錯,遠大的理想是成功的關鍵,有了理想,才有了動力,但我們是否發現,在實現理想的途中困難重重,總覺得有心無力,力不從心,從而變得開始怨天尤人,埋怨上天對自己的不公,漸漸地,漸漸地,在埋怨中,我們迷失了當初理想的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漫遊!
是什麼造成了如此可悲的結局,決不是上天的不公,而是我們不懂得方法,不懂得將一個遠大的理想分為眾多的近期目標來逐步實現。我們來看看鐘表:一分鐘,是秒針通過60次的成功移動才完成的,一小時則是分針的60次成功,秒針3600次成功造就成的;我們由此可知,要實現一個遠大的理想,我們必須做好每一件小事,將理想細化,理想的實現就簡單多了。
我們試把近期目標當作“走”,把遠大理想當作“跑”,我們只有會“走”了,才有能力去“跑”。因此,遠大的理想應以近期目標為基石,它必須是建立在近期目標基礎上的。
就好比我們中學生,或許都有考上理想大學這樣一個理想。試着把這個理想細化,我們要成功的前提是平時知識的積累,認真對待每一次考試,考上理想高中,最後一步一個腳步地步入理想大學之門,這是唯一的辦法,沒有捷徑,我們必須付出如此多的努力才會有可能成功。
然而,我們中間卻有這樣一批人:問他們理想,往往總是高談闊論,夸夸其談,但卻不見有所行動;每次考試失敗后,他們做的不是尋找失敗的原因,為下次做好準備,爭取成功,而是找借口掩飾:只是失手罷了。試問,人生幾何,有多少機會給你失手?失手后,機會又還剩多少?失手不過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罷了。而更有甚者那出俗語:“做大事者不拘小節”來自圓其說,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但這真的是俗語中所說的那種小節嗎?絕對不是,如果連這樣的“小節”都失敗,又有什麼資格和能力去做大事?能迅速走出失敗的陰影,很好,但如果只把失敗當成是過眼雲煙,而不去總結,那麼失敗總是會困擾着你,永遠嘗不到成功的甜美。失敗多了,你也就沒有本錢去跟別人比了。
我並不否認,“跑”比“走”更誘人,走,每次只能是一小步,但正是這無數的小步,才讓我們有能力去跑,如果我們終日只想着“跑”的美好與快感而不去嘗試去“走走”,打下一點基礎,那麼我們的理想只能是一個夢,沒有“走”出的這些小步,“跑”將只是空想,只會把我們摔得很重很重,到頭來,一切將是徒勞!
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在我們當今的這個社會永遠不缺乏有理想的人,社會真正缺少的——是把理想變為現實的人!而“走”,永遠是“跑”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