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為官不為心得體會(一)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目的是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更好地促進改革發展;遵守規矩不是無所作為,"為官不易"不能"為官不為",要保持昂揚向上的進取心和幹事創業的精氣神。這番話語重心長,促人警醒。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不斷出台各項規定、禁令,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這讓一些領導幹部感到"不適應",有的甚至認為既然要求這麼多、緊箍咒這麼緊,那還不如乾脆不幹活、做"太平官"以明哲保身。劉雲山的講話對這些領導幹部無異於一針醒腦劑。
作為新時期的領導幹部,干工作、做事情固然要遵規守矩、依法行政,但面對當前繁重而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需要有履職盡責、為民解憂的擔當精神。在涉及改革發展深層次矛盾問題上,要迎難而上;面對急難險重的任務,要頂得上去;面對各種歪風邪氣,要敢抓敢管。如果一味怕擔責而不思進取,只會貽誤發展時機、耽擱改革大業。
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領導幹部還需有一種改革創新的精神。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我們解放思想,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當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與發展問題相伴,經濟與社會矛盾交織,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面對大量棘手的問題,領導幹部當"甩手掌柜"、無所作為,顯然無助於矛盾的解決,只會堆積風險,釀成更大的危機。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兩會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領導幹部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這番講話精闢闡述了"規矩"和"作為"之間的辯證關係,那就是既要"遵守規矩"即"三嚴",又要"有所作為"即"三實".當前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廣泛深入開展,各級領導幹部應自覺踐行"三嚴三實"精神,慎用權力,切實為百姓辦好事、謀好利,開創工作新局面。
學習為官不為心得體會(二)
日前,中央政治局常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組長劉雲山提出一個鮮明的觀點:"為官不易"但不能"為官不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大地的行政官員中間,"為官不易"的聲音漸漸多起來。其原因有二。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規範各級幹部行為的多項禁令密集出台,立規矩、糾"四風",執紀監督空前嚴格。一些官員感到"為官不易";二是"為官不易"對一些官員來說,舊方式尚存依賴,立新更是不易,形勢的快速發展也讓其感到了本領恐慌和問責的壓力。
其實當今官員感到"為官不易"是好事。世界上任何一種職業,如果做好都是不易的。做官也是一種職業,而且是一個高風險、高壓力、高誘惑的職業。目前,絕大部分官員普遍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心理疲勞"及"壓抑"心理。常懷"為官不易"之心,既是對中央三令五申的敬畏,也是既不循規蹈矩,又奮發有為、勇於創新的內心真實寫照。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無論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還是民生改善,各級黨員幹部的責任重大。往深處推進改革勢必對既定利益格局進行重新調整,會遇到較大阻力。改革的這些複雜性、艱巨性、緊迫性都是對各級黨員幹部的巨大考驗。一個敢於做事、勇於擔當的黨員幹部,發出"為官不易"的感嘆,是對當前發展大勢的清醒與自覺。有所知,才會有所畏,才會如履薄冰,不易之感才會沛然心間。
為官誠然不易,"為官不易"可以不為官,但既然選擇為官就不能不作為。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從本質上講,"為官不為"是一種典型的官僚主義。在反"四風"的背景下,也許會有官員認為約束多,越"不為"出錯機會就會越少。在新的政績觀考核下,抓項目做決策,不但要看官員幹了什麼,而且還要看效果,決策失誤,甚至還會被問責。"為官不易"不能成為"為官不為"的借口,正如劉雲山所言,遵守規矩不是無所作為。
為官要為,而且要願為、能為、善為。社會發展到了一個矛盾疊加期,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分配不公的問題以及就業難、住房難等問題交織在一起,矛盾重重疊疊。在各種矛盾之間,要遊刃有餘,就必然要求黨員幹部打破常規、敢於創新,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感到"為官不易",就要在不易處補課,加強修養,提高學識,不斷把不能為的事情變成能為、願為的事情。
學習為官不為心得體會(三)
一段時間以來,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改頭換面的"為官不為"現象,引起各界關注。從中央到地方,多次提出對"為官不為"現象加強整治,這對各級黨員幹部是一種警醒和鞭策。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就要堅決整治各種"為官不為"現象,對庸政、懶政"動刀子""出重拳".
應當看到,除了久治難絕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衙門作派","為官不為"也有一些"新變種":例如有的幹部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思路和工作方法調整不及時、不到位,缺乏主動進取精神;有的幹部對反腐倡廉的新態勢和新要求有"不適感",怕擔責任、怕擔風險,甚至抱着"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敷衍態度。
個別幹部"為官不為",暴露出他們在權力觀、政績觀上的偏差。他們在內心深處沒有牢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只想當官不想幹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為官不為"現象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背道而馳,危害性不容忽視。任由個別"為官不為"現象滋生,不僅會傷害政府公信力、敗壞幹部隊伍形象,更會殃及群眾利益、影響發展改革大計。
整治"為官不為",既要思想上重視,更要在制度約束和日常監管中抓落實。首先,要建立和推行黨員幹部權力清單、程序清單和責任清單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壓縮推諉扯皮空間,提升行政效能;其次,要不斷完善政績考核和幹部評價機制,鼓勵勤勉者上、慵懶者下;此外,紀檢監察部門、效能管理部門和社會監督之間要形成合力,對"為官不為"的典型案例及時曝光、嚴肅追責,讓"為官不為"的不良作風沒有立足之地。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需要廣大黨員幹部以身作則、點滴踐行。新形勢下,廣大黨員幹部必須不斷增強自身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思想上、行動上堅決摒棄"為官不為"等庸政、懶政、怠政習氣,以更高標準和要求主動作為,勇於擔當,努力形成人人幹事創業、個個奮勇當先的良好氛圍,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新風尚。
日前,中央政治局常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組長劉雲山提出一個鮮明的觀點:"為官不易"但不能"為官不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大地的行政官員中間,"為官不易"的聲音漸漸多起來。其原因有二。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規範各級幹部行為的多項禁令密集出台,立規矩、糾"四風",執紀監督空前嚴格。一些官員感到"為官不易";二是"為官不易"對一些官員來說,舊方式尚存依賴,立新更是不易,形勢的快速發展也讓其感到了本領恐慌和問責的壓力。
其實當今官員感到"為官不易"是好事。世界上任何一種職業,如果做好都是不易的。做官也是一種職業,而且是一個高風險、高壓力、高誘惑的職業。目前,絕大部分官員普遍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心理疲勞"及"壓抑"心理。常懷"為官不易"之心,既是對中央三令五申的敬畏,也是既不循規蹈矩,又奮發有為、勇於創新的內心真實寫照。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無論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還是民生改善,各級黨員幹部的責任重大。往深處推進改革勢必對既定利益格局進行重新調整,會遇到較大阻力。改革的這些複雜性、艱巨性、緊迫性都是對各級黨員幹部的巨大考驗。一個敢於做事、勇於擔當的黨員幹部,發出"為官不易"的感嘆,是對當前發展大勢的清醒與自覺。有所知,才會有所畏,才會如履薄冰,不易之感才會沛然心間。
為官誠然不易,"為官不易"可以不為官,但既然選擇為官就不能不作為。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從本質上講,"為官不為"是一種典型的官僚主義。在反"四風"的背景下,也許會有官員認為約束多,越"不為"出錯機會就會越少。在新的政績觀考核下,抓項目做決策,不但要看官員幹了什麼,而且還要看效果,決策失誤,甚至還會被問責。"為官不易"不能成為"為官不為"的借口,正如劉雲山所言,遵守規矩不是無所作為。
為官要為,而且要願為、能為、善為。社會發展到了一個矛盾疊加期,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分配不公的問題以及就業難、住房難等問題交織在一起,矛盾重重疊疊。在各種矛盾之間,要遊刃有餘,就必然要求黨員幹部打破常規、敢於創新,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感到"為官不易",就要在不易處補課,加強修養,提高學識,不斷把不能為的事情變成能為、願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