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看焦裕祿觀后感
日,我又一次看了電影《焦裕祿》,這部多年前由着名演員李雪健主演的老片子再一次讓我熱淚盈眶,我深深地被電影中主人翁那種“心裡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所感動。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在語文課本里就有《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那時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熟讀課文,甚至背誦部分章節,卻只知道焦裕祿是一個可敬的人。但當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特別是深入到基層貼近農村、貼近農民,更感覺當年焦裕祿在縣委書記崗位上的難能可貴,因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黨員領導幹部勤政為民、鞠躬盡瘁的諍諍誓言。
1962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鹼三害最嚴重的時刻。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30多萬畝莊稼,鹽鹼地上有10萬畝禾苗顆粒未收,就在這時節,黨組織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面臨困難,重重困難,他沒有退縮,挺胸挑起了這副重擔。他首先從幹部作風入手,從徹底改變蘭考一窮二白的面貌上下功夫。深入鄉村、深入農戶調查研究,哪裡有風沙哪裡有他的身影,哪裡群眾需要他,他就出現在哪裡,真正把老百姓的疾苦當作是自己的疾苦,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自己的心坎上,從嚴律己,寬於待人,清正廉潔,用自己務實求實的工作作風,帶領全縣人民與天斗、與地斗,戰勝了一切不可戰勝的困難,改變了蘭考的面貌。
屈指,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縣委書記的工作崗位上僅僅工作了一年零四個月,但他那種不朽的精神卻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他那“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等一連串樸素而閃光的語言,至今仍影響着許多人。望着他當年的遺物,那一床早已說不清顏色。摞滿補丁的被褥(被子上46個補丁,褥子上35個補丁),更是肅然起敬,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帶頭做好。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自己身邊的人,心繫百姓,情系事業,功在千秋,像這樣的領導幹部老百姓除了愛戴和擁護,還能說點什麼呢?
看着影片中再現焦裕祿冒雪站在火車站注目外出逃荒人流中焦熾的情景;他俯身來到貧苦百姓家動情地告訴他:“我是您的兒子,毛主席派我來看您來啦!”的時候;看着他在暴風雪中親自觀察洪水流勢變化,查風口探流沙的舉動;以及在他為民積勞成疾被大家強行送往醫院時百姓傾巷相送的畫面,我倍受感觸:而今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幹部有幾個能做到焦裕祿那樣廢寢忘食的忘我工作,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心心相印、魚水交融呢?多少領導幹部能夠做到在老百姓需要的時候就出現在他們面前?而今在我們的幹部隊伍中,不少幹部已淡漠了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貪圖享受,貪圖安逸,揀輕怕重,攀比待遇,不比政績比升遷,不比奉獻比資歷,為官一任沒有造福一方,以權謀私,作風霸道,讓群眾側目和聲討,面對焦裕祿同志應該感到汗顏和捫心自問……
焦裕祿同志離開我們已45年了,但他生生不息的精神仍然光照人間,最近河南省委提出在全省廣大黨員幹部中開展“講黨性修養、樹良好作風、促科學發展”教育活動,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學習和弘揚焦裕祿牢記宗旨,心繫群眾,“心裡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大興服務之風;學習和弘揚焦裕祿勤儉節約、艱苦創業、“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大興艱苦奮鬥之風;學習和弘揚焦裕祿實事求是,調查研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求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學習和弘揚焦裕祿不怕困難,不懼風險,“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大無畏精神,大興知難而進之風;學習和弘揚焦裕祿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大興敬業奉獻之風。
啊!焦裕祿同志,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一座豐碑,他那高大形象,不因歲月的流逝而黯淡;不因時代變遷而過時。他那崇高的品質,高尚的情操,不朽的精神,將永遠閃爍在人們的心中……
篇二:看焦裕祿觀后感
完《永遠的焦裕祿》,影片中最感人的一段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忘——大雪紛飛,黃沙路上,李雪健扮演的焦書記拉車,幾人推車,車上裝着救濟糧,寒風挾着雪片打在人們的臉上。河南民歌《共產黨是咱好領頭》響起,為這一行人的愛民行為拚命地吼唱着。破土房的門被推開,焦裕祿出現在門口。屋裡的一對老夫婦,老頭躺在炕上,老太婆站在地上,驚詫地看着這位不速之客。焦裕祿來到炕前,坐在老頭身邊:“大爺,您的病咋樣呀?快過年了,我們給您送點糧食和錢來,您們先用着。”躺在破棉絮中的老人強睜開昏花的老眼,看着焦裕祿:“你,你是誰呀?”焦裕祿拉着他的手:“我是您的兒子!是毛主席派我來看望您老人家的。”老人的鬍子顫動着,淚水涔涔下。老太婆伸出手,順着焦裕祿的頭上往下摸索,帽子、圍脖、棉衣:“感謝毛主席……給我們派來了這樣的好兒子!”那粗獷的民歌配合著畫面將電影推上高潮。
“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焦裕祿同志不愧是共產黨的好書記,人民的好兒子,他是為蘭考人民活活累死的呀!”電影結束后,一位女觀眾泣不成聲地說出了大家的心裡話。我們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除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焦裕祿同志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繫,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這次“講黨性修養、樹良好作風、促科學發展”活動中,自己要不斷去增強焦裕祿同志這種為人民服務埋頭苦幹,永不知倦的責任感。過去有一句話:“黨叫幹啥就幹啥”,不講條件,不提要求,不計個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為黨的工作中去。
“紅日照天下,湧現振奇人。儘管病魔纏繞;奮起棒千鈞。甘願粉身碎骨,敢下五洋捉鱉,倒海索奇珍。蘭考焦裕祿,耿耿鐵精神。鹽鹼凈,內澇治,風沙馴。弦歌聲起,楊柳東風萬戶春。借問津梁何處?萬事認真實踐,全意為人民。群眾中來去,天地共翻身。”當時郭沫若寫的一曲《水調歌頭·贊焦裕祿》將焦裕祿短暫而光輝的生命以客觀公正的角度翔實地傳誦了出來。焦裕祿用他的熱血,在蘭考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寫出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出了最新最美的圖畫。自己身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辦公室幹部,應該時刻牢記自己共產黨員身份,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加強自身修養和作風建設,為實現人生的價值,燃燒自己!只有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記在腦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作貢獻,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公僕,一個真真正正的人民好兒子!。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焦裕祿同志已離我們遠去,但從他的一生中學到的,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人民的好兒子,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篇三:看焦裕祿觀后感
十幾多年前,我還在中學時代,焦裕祿的事迹已隨着電影《焦裕祿》的上映曾經打動過我的心,焦裕祿同志言行舉止、音容相貌,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二十幾年後的今天,又一次觀看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雖然我們的社會和生活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的內心深處卻再次得到了強烈的震撼,
焦裕祿同志是人民的好公僕、幹部的好榜樣。 1962 年冬天,他來到當時內澇、風沙、鹽鹼“三害”肆虐的蘭考擔任縣委書記。焦裕祿同志踏上蘭考土地的剎那,看到火車站的喧囂是為運載逃荒的難民;遼闊的土地上只剩下荒蕪蒼涼;群眾的眼睛里唯有絕望悲傷……,那一刻,焦裕祿同志的心痛了,他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把飽受風沙、鹽鹼、內澇之患的老災區建設成為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人間天堂。
從此蘭考的土地上開始印滿焦裕祿同志的足跡。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傾盆的時候,他帶頭趟着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幹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鑽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鬥爭的寶貴經驗集中起來,播撒在蘭考大地上。棵棵桐樹是飼養員老農的獻策;翻淤蓋沙是菜農的良方;河流治理也在瓜農的指導下摸清了河流的走向。一點一滴,焦裕祿同志本着為人民謀福利的宗旨,將群眾的智慧轉化為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帶領蘭考人民與困難鬥爭。
被惡疾纏身的焦裕祿同志忍痛苦捱八個月之後,在領導和同事的逼迫下,去往就醫的路上。不舍的鄉親帶着土特產和衷心的祝福千里相送,送走的是他的人,留下的是他的心。纏綿病榻時,牽挂的是蘭考的災情,臨終不舍的是蘭考的群眾;臨終前對組織的唯一要求就是他死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們把沙丘治好”。這是怎樣的深情?這是怎樣的牽挂?這是怎樣的熱愛?
紀錄片在觀眾的眼淚中和唏噓聲中落下帷幕,我也長久地沉浸在震撼和感動中不能平靜。他的一心為民的公僕理念、人定勝天的執着信念、向群眾學習的工作方法、踏實苦幹的工作作風無不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前進的路,給我啟迪和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