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幹部《焦裕祿》觀后感
當前,各級黨員幹部都在深入學習貫徹習j總書記提出的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樹立和發揚好的作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要求和焦裕祿精神。
日前,筆者也到電影院觀看了電影《焦裕祿》。應該說,這是第二次觀看了,第一次大約是在十五年前。雖然是再次觀看,但仍被劇中焦裕祿身上展現出來的將群眾視為親人、敢於擔當、嚴以律己、鞠躬盡瘁,在危難面前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感動,無數次淚濕眼角。
於是想,共產黨員和黨的幹部,如果都能像焦裕祿那樣,一心一意為群眾謀福祉,將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真真切切地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那麼,黨員幹部就能和群眾心息相通,擰成一根繩。這種萬涓成河,積土成山的精神形成的力量,定能戰勝一切困難,無往而不勝。
影片的開頭,講述的是蘭考縣正經受一場雪災。許多群眾坐在火車站的空地上,披雪頂風,幾乎要被凍成殭屍。面對災難,他們是那麼的無力,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列車到來后,離開家鄉,到外地討生活。而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火車站的廣播里卻有播音員在不斷重複“請勿在車站燒火”的警示;國家下撥的救濟糧無人組織發放到群眾手裡,任其擺在雪地里受損;縣委領導班子都有一個享受特供大米的小本本。可見,在這些領導幹部身上,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特權思想會對群眾造成多大的傷害?如果領導幹部心裡沒有裝着群眾,置群眾的冷暖於不顧,卻為自己搞特權,只顧自己享受,就會冷了群眾的心,最終會背離群眾,被群眾所拋棄。
接下來,焦裕祿為了解決受災群眾的生活問題,頂着壓力,動用了上級撥下來修繕縣委辦公樓的專款,購買議價糧。但這樣的行為卻是和當時的政策所違背的。面對用心險惡的人的舉報,上級來人調查,焦裕祿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他認為,只要能解決群眾的生活困難,自己受到處分也值得。在他看來,自己的官位和前程,和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比較起來,算不上什麼,群眾的利益才是最大的。正是因為他這種將群眾利益視為至高無上的精神和情懷,感動了上級領導,更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聽說焦裕祿要受處分,無數的群眾頂風冒雪,自發來到上級領導調查焦裕祿的門前,為他請願。這樣的情節,讓無數觀眾感動流淚。正如俗話說的: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心底無私天地寬。作為當黨員幹部,只要是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就不會犯錯誤。即使某些行為暫時和當時的政策相衝突,但如果這些行為能夠得到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那麼,這些行為就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例如在改革開放之初,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實現包產到戶的行為,就是當時的政策所不允許的,但卻得到了群眾的衷心擁護。小崗村的幹部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精神和作為,最終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小崗村被譽為中國包產到戶改革第一村。所以,黨員幹部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群眾謀利時,還要有勇於創新的精神和因地制宜的靈活性,不能一切以不犯錯誤,保烏紗帽為第一原則。
劇情繼續發展。焦裕祿作為縣委書記,雖然是個十分貧窮的縣,但只要使用特權,吃點肉,雞鴨鵝魚,也總還是不難。但焦裕祿一家老小,仍然堅持不搞特殊化,和群眾同甘共苦。有人悄悄給家裡送來了幾條魚,孩子們開心得不得了。在那個物質及其貧乏的年代,能吃上肉,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但焦裕祿給孩子們講明了道理,堅決讓孩子們把這幾條來路不明的魚退了回去。在焦裕祿身上,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高尚情操,也體現了黨員幹部要管好身邊的人,管好自己的親屬,不貪不腐的精神。一個與民同甘苦、共患難的黨員幹部,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和群眾心連心,血溶於水,得到群眾的充分信任和擁戴。在這一方面,值得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和領會。
最後,為官一任,就應當造福一方百姓。蘭考風沙大,群眾深受其害。焦裕祿帶領相關幹部,深入實際,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並問計於民。當地群眾告訴他,蘭考的沙土也不是都無好處,這裡的沙土非常適宜種植泡桐、花生和大棗。於是焦裕祿積極發動、帶來廣大群眾大量種植這些植物和農作物。多年以後,成片的泡桐樹木成長起來,不僅阻止了風沙的侵襲和危害,還改善了土壤,讓廣袤的沙土地變成一片片麥浪滾滾的產量地,為群眾增收致富起到了切切實實的成效。因此,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學習焦裕祿的這種踏實勤政的態度和精神,要深入領會習j總書記提出的“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要求,不搞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杜絕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實事,讓群眾得實惠。
電影《焦裕祿》從頭至尾,給觀眾太多的感動,每看一遍,都人從心靈深處受到觸動、凈化和教育。尤其是黨員幹部,更應該多看多體會,並將自己與焦裕祿作深刻的對照和比較,不斷改進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這樣,才能成為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愛戴的好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