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抗聯誕生了。在白山黑水之間,抗聯將士英勇戰鬥,前仆後繼,為光復東北、取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東北抗聯卻一度轉入蘇聯遠東密林之中整訓。東北抗聯緣何離開中國進入蘇聯?這其中有着怎樣的歷史秘密呢?
1938年秋,日本侵華勢力加緊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政治誘降和對敵後根據地、游擊區抗日軍民的瘋狂圍剿,東北抗聯的活動區域由原先的70個縣縮小到不足10個縣,鬥爭形勢極為嚴峻。在抗聯黨組織與黨中央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東北抗聯領導人經過商議,決定轉入蘇聯遠東地區休整,同時通過蘇聯與黨中央取得聯繫。在取得蘇聯方面同意之後,1941年3月19日,東北抗聯與蘇聯遠東軍舉行會談。在日本的威脅與挑釁愈來愈嚴重的情況下,蘇聯需要東北抗聯來牽制日本軍隊。蘇方答應,東北抗聯部隊在與日偽軍作戰失利或其他情況須臨時越境入蘇,蘇方應予提供方便。
1940年春,按照東北抗聯黨委統一部署,戰略轉移開始了。抗聯戰士衝破日軍的堵截,分期分批跨越黑龍江進入蘇聯國境。1940年冬,抗聯人數銳減到不足一千人,潛居深山密林,活動更加困難。為了保存力量,根據共產國際的正式決定,東北抗聯主力陸續轉移到蘇聯遠東進行集中整訓。為了便於對這些過境部隊的統一領導和管理,蘇聯在伯力建立了兩個駐屯所,被抗聯戰士稱為“野營”。野營有南北之分。北野營位於距伯力東北75公里處的雅斯克村,也叫A野營;南野營位於海參崴與雙城子之間,也被稱為B野營。抗聯野營部隊的後勤供應由蘇軍負責。蘇軍的伙食供應還算不錯,每個戰士每天1公斤麵包,還有少量的菜、食用油和肉類。按說這些食品對一個成年人來講應該是夠吃的,但對肚子里一點油水都沒有的抗聯戰士,開始階段這些食品仍顯不足。蘇軍司務長彼得羅維奇對此十分不解,他不理解這些面黃肌瘦的中國人怎麼這麼能吃。後來他了解到中國戰士在抗日鬥爭中,常年啃樹皮、吃草根,甚至把皮帶都煮了吃掉的情況后,大為震撼。抗聯野營部隊的軍事訓練按照蘇軍的條令進行。冬季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戶外訓練中,抗聯戰士沒有叫苦怕冷的。蘇軍教官安德列少校不由得翹起大拇指,連稱:“瑪拉介茨!”(俄語:好樣的)
1940年12月下旬,就東北抗聯的組織領導問題,中蘇雙方代表舉行第二次伯力會談。這次會議決定實現東北抗聯的統一指揮,任命周保中為總司令,李兆麟為副總司令,魏拯民為政治委員。1942年5月,蘇聯遠東方面軍和東北抗聯黨委達成一致,把抗聯部隊列入蘇軍序列;不公開使用東北抗聯的名稱,而授予蘇軍番號,不給日本以口實;蘇方派軍官到部隊擔任各級副職,負責軍事訓練、翻譯聯絡和後勤供應,部隊領導權由抗聯黨委獨立行使。
在德國法西斯威脅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蘇聯為了自身安全,與日本進行了妥協。1941年4月,蘇聯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實際上承認了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佔,將東北抗聯推向極為困難的境地。東北抗聯領導人為顧全大局,同意暫時將主力留在蘇聯南北野營集中整訓,但提出應陸續派遣小股部隊回國繼續開展游擊戰爭。儘管這一要求得到蘇方認可,但大批抗聯部隊不能及時重返戰場,仍給東北抗日鬥爭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1942年7月16日,抗聯領導人周保中、李兆麟同蘇聯遠東方面軍司令員阿巴那申克大將達成一致意見,決定將留在蘇聯遠東境內的東北抗聯部隊加以擴充整理,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以“培養東北抗日救國游擊運動的軍事政治幹部,鍛煉優秀游擊戰士,使之能在東北解放戰爭之際,積極有力地配合友軍作戰”。
1942年8月1日,抗聯教導旅在蘇聯伯力正式組建,番號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共有1500人,其中抗聯人員643名,其餘人員是蘇聯籍的亞洲人和營以上的蘇軍副職軍官。初期沒有設政委、政治部,而是設政治副職,后改成政委。周保中任旅長,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長(實為政委),蘇軍的沙馬爾欽可任參謀長。1942年9月,教導旅召開了中共全體黨員大會,宣布成立中共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局(后稱東北黨委員會),選舉崔石泉(崔庸健)為支部局書記,金日成、金京石為副書記。
教導旅成立后的兩三年中,開展汽車駕駛、無線電通信、空降跳傘、滑雪等特種訓練,提高廣大指戰員的戰術技術水平和作戰能力。隨着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臨近,蘇聯遠東邊防軍還對教導旅進行了特殊訓練,如空降跳傘、開摩托、識圖繪圖、收發報、爆破、戰地拍照等。據教導旅2營3連連長彭施魯回憶,中蘇兩國官兵關係十分融洽。在蘇軍的協助下,除了搏鬥、刺殺等基本技能外,教導旅將士還接受了跳傘和滑雪訓練,這對他們來說十分新鮮和刺激。針對東北氣候嚴寒、冬季雪大的特點,教導旅高度重視滑雪訓練。抗聯戰士在這項技能上頗為努力,雖然戰士們摔得全身青一塊紫一塊的,但仍然堅持訓練。抗聯教導旅在蘇聯三年的異國訓練中不斷成長、不斷壯大,由一支只會打游擊的隊伍,發展成為一支掌握先進武器裝備的專業部隊。
蘇聯遠東邊疆區區委書記兼軍區政委、曾任俄中友協第一副主席的伊萬諾夫後來回憶說,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些戰士幾乎把業餘時間都用來琢磨如何熟練使用武器、如何運用各種戰術。他們很關心蘇聯軍隊和人民是如何和德軍作戰的,從正規軍的大規模戰役,到被佔領區的游擊戰,他們問得非常詳細,迫切希望從中學到用來對付日本佔領軍的東西。伊萬諾夫說,那些曾英勇抗擊日本佔領者的中國朋友,“他們生活艱苦,鬥爭環境惡劣,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1945年7月,中共東北黨委員會進行了改組,周保中任書記。7月下旬,抗聯教導旅偵察分隊的280名指戰員,組成20多支特遣隊,秘密潛回中國東北境內,在牡丹江、佳木斯、哈爾濱、長春、瀋陽等地降落,進行戰前偵察。偵察員用各種方式,裡應外合,接近或潛入日軍數百個營區、工事、彈藥庫、軍事諜報指揮機關等要害設施。他們將關東軍的17個戰略地堡及中蘇邊境上三道防線的情況,無一遺漏地標註成空襲目標,製成圖表,由交通人員送到教導旅。在1945年8月發動進攻之前,蘇軍最高統帥部印製了日軍在東北防禦體系的資料圖冊,下發連以上幹部,人手一冊。圖冊詳細繪製了日軍防禦工事結構、位置、堅固程度、火力配備等情況,為蘇軍迅速摧毀日軍防禦體系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在此期間,偵察員們不僅摸清了日本關東軍的軍力部署情況,還多次完成了暗殺、破壞等任務。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事件,莫過於炸毀虎頭要塞的“亞洲第一炮”。虎頭要塞位於黑龍江完達山脈的丘陵之中,是日軍為進攻蘇聯而秘密修築的邊境軍事要塞,擁有龐大的進攻和防禦體系,是中蘇邊境東段的核心陣地之一。在要塞的山頂有一門榴彈炮,炮身直徑為1米,炮口直徑為41厘米,炮長約20餘米,號稱“亞洲第一炮”。它的殺傷力極為驚人,裝藥量為1噸,一顆炮彈竟有4米長,最大射程達20公里,可以隨時打到蘇聯的土地上,對即將出兵東北的遠東軍威脅極大。在蘇軍發動總攻的前夜,抗聯教導旅小分隊混入虎頭要塞,炸掉了這門“亞洲第一炮”。
8月8日,蘇聯政府宣布從8月9日起對日作戰。8月12日,周保中接到斯大林發來的電報,稱:“東北是你們中國人民的東北,蘇聯紅軍的任務是解放東北,建設東北的任務是你們的。”8月26日,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對抗聯教導旅下達了行動命令。由於戰局急轉直下,遠東軍將抗聯反攻作戰的任務轉變為搶佔東北,抗聯教導旅隨蘇聯遠東軍分赴東北各要點。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抗聯教導旅的任務由反攻作戰轉變為接收東北。抗聯教導旅幹部分為57個小組,分派到東北各地的大中城市,協助蘇軍接管當地政權,並擔任蘇軍駐各地衛戍部隊的副司令員。抗聯將士一踏上東北土地,每個人都無法抑制內心的激動。他們撲倒在地,熱淚橫流,無限深情地長時間親吻泥土,張大嘴巴呼吸祖國的新鮮空氣,放聲高喊:“啊,我們回來了!”抗聯戰士進點后,迅速投入接收工作,首先搶佔了東北57個戰略要點,為中共中央決定10萬大軍挺進東北起到了先頭部隊的特殊作用。為感謝抗聯教導旅,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發來熱情洋溢的賀電:“第88旅英勇的中國戰士們,感謝你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情報,為我們遠東軍進攻中國東北起了重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日本關東軍戒備森嚴的要塞、堡壘進行的偵察和營救活動,高度體現了中國戰士的優秀品格和頑強的戰鬥精神。我代表蘇聯人民感謝你們並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1945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代表、東北局書記彭真在瀋陽接見了東北抗聯黨委領導成員。周保中彙報了東北抗聯與日寇浴血抗爭14年的情況。彭真感慨萬分地說:“在我們中國共產黨人20多年的革命鬥爭中,有三件最艱苦的事:第一件是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二件是紅軍出征后,南方紅軍的三年游擊戰爭;第三件就是東北抗聯的十四年苦鬥。”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東北人民自治軍,抗聯部隊併入東北人民自衛軍,周保中任副司令員。至此,東北抗日聯軍終於完成了它的全部歷史使命,為創造和建設新中國開始了新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