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世俗評說>“最後的商機”給我們的啟示

“最後的商機”給我們的啟示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最後的商機”給我們的啟示

  華都市的名木一條街,每天都有很多來自海內外的人前來洽購。這條街是一條死胡同,由東入口進去,大約六百米就走到頭。就這來回一千二百多米的小街上,排列着大大小小近二百家店鋪。購買名木工藝品或名木傢具的人總是一家一家地挨個進出,逛完整條街常常需要大半天,所以商家都很在乎店鋪的位置,以至於街道入口的房租比最裡邊的多出兩三倍。海外歸僑王老先生在整條街上是最有實力的,據說在海外有很多經濟實體,國內投資也跨越多個行業。王老入住這條街時,只有三家經營這類商品,他完全有條件選街口的店鋪,但王老唯獨選中最靠里的一間小一點的店鋪,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不到兩年,街道兩邊都入住商戶,並且經過沙裡淘金,其他類店鋪慢慢撤出,逐漸形成這樣的名木一條街,王老的店鋪湮沒在裡邊,很不起眼。

  大凡選購商品的人總是一家一家挨個逛下去,逐個問質問價問花樣。對木料的名稱產地年份、製作工藝和造型設計等逐一問詢,後來又注重如何稱量,如何辨偽,如何考究,如何品鑒。至於價格,更是反覆多次,最後還是無果而終,難以成交。為此,前面的店鋪不得不雇很多服務員應答顧客。儘管如此,還是極少有購買的人在前面幾家一談即成。這樣一路問過去,多數人就成了半個行家,自己掌握了鑒別的技巧。顧客走進王老的店鋪,發現只有兩個中年人坐在裡邊,也不主動迎上去發問,一般是等顧客自己看得差不多時才上前等待垂詢。而王老自己坐在裡邊,專等外面把顧客送進來洽談,多數進來的人都有收穫。

  前面的店鋪里,幾乎所有的商品都存在瑕疵,要麼木料壽短,要麼更換產地,要麼以假亂真,要麼以次充好,要麼用表皮代替。也有的工藝品相不上眼,唯一有競爭優勢的就是價格低。雖然他們在向顧客推薦時,極力揚長避短,但久經比較的顧客還是能看出究竟。而到了王老的店鋪,什麼毛刺都挑不出,每一件都堪稱精品,只是比較貴,但成交量始終是最多的。

  有人說,老王解釋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道理,我認為不僅如此。假如王老的店鋪是街口第一家,我看未必有如此好的效果。其箇中奧秘是顧客經過前面的“學習”,認識有了提高,鑒別力有了提高,具備了賞識優質產品的眼光。當顧客的獨具慧眼與優質產品的表裡如一合拍時,商家與買家的聰明才會交匯成交響樂。前面的幾家店鋪也有生意,就是求便宜的買主和摻雜使假的賣家不謀而合的結果。這就給我們揭示一條商業活動規律:賣家的所有商品只要迎合買家的主要心理需求就會成交。換一種說法就是,不怕商品質量差,只要價格低;不怕商品價格高,只要質好和買主識貨。

  而為什麼我們的市場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絕,主要是消費者存在多層次的需求,市場缺乏有效監管造成的,質量層次、價格層次和需求層次存在錯位是造成這種結果的最重要原因。當需求層次高的人買到質次價高的商品時就會覺得上當受騙;當需求層次低的人買到質優商品而花費超預期時也會覺得不滿意。在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市場中,缺乏一種有效的規範手段和約束機制,就會使得我們的市場問題叢生,此消彼長,難以根治。

  所以,解決市場規範問題,根本在於消費者的辨別力,其次在於監管體系的完善和監管的高效、便捷和力度。解決問題的很簡單的辦法就是王老的“最後商機”原理,把所有商品置於消費者充分的橫向比較下,使良莠自現,消費者自己根據消費需求和消費水平的層次決定取捨。監管部門只要及時地檢驗構成產品的原料是否有害,質量與標識是否一致等項目即可。



“最後的商機”給我們的啟示 標籤:滴水穿石的啟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