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學習林秀貞事迹心得體會
3月4日,經過多日籌備,今天終於成行了。我們青少年活動中心全體人員、優秀學員代表及部分家長代表,一行30多人乘車前往棗強縣南臣贊村,去參觀林秀貞事迹展覽館,學習這位我們身邊的活雷鋒。
車行駛在鄉間小道上,我給同行的家長和孩子們簡要介紹着林秀貞的事迹,心中卻有些許遺憾,因為林奶奶去北京開會了,今天我們不能親眼看一下她那慈祥的面孔,親耳聆聽她那質樸的話語……
近1個小時的顛簸,車停在林秀貞展覽館門前,我第一個走下車,往車后一看,一個熟悉的身影正向我們快步走來,這不是林秀貞同志嗎,雖然我是第一次見到她,但從電視、網絡等媒體上她的形象已深深紮根於我的心中,沒錯,就是她!
我連忙跑向她,捧住她那雙滿是滄桑的雙手,“林大媽,您不是去北京開會了嗎?”。
“我中午1點趕回來的,專門接待你們,我在門口等了半小時了。”
要不是強忍着,眼淚早就流出來了。林秀貞現在太忙了,開會、做報告、經營生意,照顧老人,當聽說我們來時,居然從北京專程趕回來接待我們,真是讓我們有些承受不起呀。
林秀貞與前來的同志們一一握手,與每一位小學員們或拉拉手,或摸摸頭,或拍拍背,或親熱的貼貼面,還不時問着:“冷不冷”、“累不累?”。
在講解員講解完后,林奶奶又向孩子們祥細講述了他們感興趣的一張張照片、一件件物品背後的故事,孩子們聽的津津有味,動人之處更是令現場的人們哽咽。
因為家中有事,家人多次催促她回家,她還是在滿足了一行人一個個合影的願望后,才與我們依依惜別。
我為我們衡水市出現這樣的模範人物而驕傲,更是由衷地感到自豪。正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林秀貞同志就是“一輩子做好事”的那種人,她三十年如一日地照顧孤寡老人,幫助殘疾人和困難群眾,她不愧為是時代的楷模,不愧為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從她身上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顆扶貧濟困的善良的心,更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信仰。
林秀貞同志的先進事迹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好事做善事不分職位高低,不分條件好壞,不管收入多少。林秀貞能做的,很多人也能做到,正如她所說的,人人都幫人,世上沒窮人;人人管閑事,世上無難事。我們的國家,需要千千萬萬像林秀貞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大力弘揚林秀貞身上體現的時代精神。
林秀貞同志不愧為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傑出代表,不愧為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踐行者。她以服務為榮、以奉獻為榮,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將全部感情傾注給了他人,社會主義榮辱觀已經化為她自覺的道德追求,在她身上充分展示了共產黨員的崇高道德境界。偉大與平凡在林秀貞同志身上得到了完美詮釋,她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做的每件事看似平凡,卻在平凡中孕育着偉大。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和諧統一,她的事迹,既是中華文明中尊老愛幼、扶貧濟困、助人為樂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同時又是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生動反映,林秀貞同志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繼承和發揚在她身上得到全面展示,林秀貞繼承了母親的正直和善良,又把這種善良發揚廣大,傳遞給了兒女,傳遞給了村民,傳遞給了社會,她的人格魅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她的精神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寶貴的道德資源。
篇二:林秀貞先進事迹有感
提倡“有私奉獻”是8月7日和8月24日兩篇時評的新觀點。時評云:“我們習慣講無私奉獻的志願精神,而人們在幫助別人時還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並非完全無私”。“我們強調無私奉獻,恰恰是講‘有私奉獻’”。(見新華網2006年8月7日)而今天,在拜讀了新華網記者采寫的長篇通訊《普通共產黨員林秀貞:無私心底照亮他人》(見新華網2006年8月28日電)后,筆者被林秀貞這位“凡人俗女”“無私心底”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同時看到在我們的國度,無私奉獻大有人在,“有私奉獻”不能概括一切,更不能代替無私奉獻。
林秀貞,河北省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的普通農民,一個普通共產黨員,一個60歲的農村婦女,她30年如一日,先後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記者在描述林秀貞這一事迹時這樣稱:那是如親生兒女一般的贍養,是日復一日的洗衣做飯,是病榻前的端屎端尿,是不知多少次的尋醫問葯,是下葬時候為老人打幡摔瓦,是老人臨終前74個日日夜夜寸步不離的陪伴。更加難得的是,“因為怕朱淑芬老人吃不上中午飯,趕着去做飯,卻耽誤了見自己病重的母親最後一面。”
按“有私奉獻”的觀點,林秀貞是想到給自己臉上貼金嗎?是想給自己家庭,給兒女掙點名譽資本嗎?恐怕得到的將是當地群眾否定的回答。熟悉林秀貞的村民清楚,林秀貞心裡只有別人,沒有自己。因為沒想到自己,所以林秀貞30年做好事從不聲張。比如,“她資助14名上不起大學的孩子卻從來未公開過”。即使後來由於“失密”暴露一些蛛絲蟻跡,當記者上門“求證”時,林秀貞也婉言拒絕:孩子都長大了,就別採訪他們了。14名孩子上學,林秀貞到底資助了他們多少錢,只能是她及孩子家長知道。“因為她不願讓別人知道,她不求回報”。只講奉獻不求回報是林秀貞最可貴的品德,也是最引人注目之處。我們應將其與那些“有私奉獻觀”區別開來。在林秀貞身上,體現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時代光輝。
其實,林秀貞的無私奉獻並非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她只是奉獻花叢中燦爛的一朵。之前媒體報道的廣東藝人叢飛同樣譜寫了一曲無私奉獻的感人頌歌。假若再往前數,從60年代的縣委書記焦裕祿,大慶的鐵人王進喜,掏糞工人時傳祥到時下的任長霞等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無私奉獻的典型。提倡無私奉獻精神,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12月21日寫下的《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有着膾炙人口的名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忱。無私奉獻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是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人民極端熱忱。一個具備無私奉獻品格的人,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受到人民大眾歡迎擁護的人,一個能為時代作出貢獻的人。
誠然,弘揚無私奉獻,並非一概排斥制止“有私奉獻”。時下,畢竟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的思想覺悟仍未達到較高的層次。事實上,每個地方,每個社會都存在着先進與落後的區別,正如手指有長有短才能合攏成拳一樣,要求個個手指一般長,要求人人都講無私奉獻是不客觀的。因此,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弘揚無私奉獻精神這個主旋律的同時,總是要求人們注意保護不同階層人們的合法利益。但是,照顧人們的利益並不等於不遺餘力推廣“有私奉獻”。畢竟“有私奉獻”的基礎仍然是“私”,即私慾、私利、私心。而一旦“私”字膨脹,“奉獻”也不會長久。而在一定情況下,某些“有私奉獻”恐怕比那些赤裸裸的“人為財死”更可怕。因為,“有私奉獻”披上了“奉獻”的外衣,具有某些迷惑性。
廓清無私奉獻與“有私奉獻”的界限,其實是要求人們在正視“有私奉獻”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推動社會文明的主流是無私奉獻。
林秀貞,一面無私奉獻的旗幟,也是向“有私奉獻”叫板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