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培訓心得>《全科醫學骨幹培訓班》培訓心得

《全科醫學骨幹培訓班》培訓心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全科醫學骨幹培訓班》培訓心得

  楊輝教授是一個學者,我經常會叫楊老師,因為楊老師感覺更為親近。師者,授業解惑。師者,學術殿堂里的台階,讓學生踩着他的肩膀前進、探索,無私的分享着他的知識、見解、經歷,讓他的學生成為像老師一樣的人。

  我們共同致力於民眾健康,我們在探索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讓我們的全科醫生進步,讓我們的全科服務更完善、更貼近民眾的需求、解決民眾的疾患,讓更多的民眾受益。說得好像很"高大上",但是我們全科醫生的確每天都是在這樣的工作和服務着。發病率最高的"感冒"我們看着,患病率最高的"高血壓、糖尿病"我們管着,婦女、兒童、老人的健康我們也管理着,我們是應該為自己自豪的。雖然超負荷的工作,經常需要苦中作樂。

  全科醫學是什麼?全科醫生是怎樣的?怎樣才是一個合格的全科醫生?也許我們是"5+3"規陪模式出來的全科醫生,但是培訓地點是綜合醫院的專科,醫生是專科醫生,培訓結束后,我們下到社區,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澳大利亞有着全世界最完善的初級衛生保健體系,他們的全科醫生是怎樣的?他們的全科診療是怎樣的呢?楊老師為我們帶來了第一課——《全科服務質量和評價》。

  澳大利亞的全科醫生也是需要培訓和需要考試的。他們是為期三年,在社區診所中"以師帶徒"進行培訓。培訓有關醫學知識、醫患關係、職業發展、社區醫學服務等內容,有明確的培訓提綱、內容,有獨立的評審機構對全科醫學服務進行評審。在澳大利亞的全科診療中有三步——建立關係、疾病診治、疾病管理,為病人提供病人能夠理解的知識、易獲得的連續性的服務。

  深圳的全科診療重在"疾病診治".病人來看病,我們看到了"小人"和""大病",我們更關注於疾病的本身,沒有做到"以人為中心".我們忽略了病人的性別、文化背景、家庭關係、沒有保護患者的隱私等。

  我們是否也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全科醫生的考評體系,培訓我們的師資力量,讓新生的全科醫生能以更合理的方式獲得全科證。誰來當全科醫學生的老師、學生應該學習什麼知識技能,具備什麼樣的溝通方式。這是我們必須探索的,我們可以模仿澳大利亞,取長補短,建立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標準。

  我們最貼近民眾,忙忙碌碌於每天的診療工作,回頭一想,好像也沒有做什麼特別有意義的事情。科研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科研就在我們的身邊,楊老師的第二課——《基本醫療服務的研究設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選擇最感興趣的課題或是工作中最困擾的問題來進行研究。以"PICOS"的模式進行設計。P——明確的研究對象、人群、群體,I——明確要干預什麼或問題是什麼,C——清晰的表述對照組、對照人群,O——明確預期的研究結果或預期的干預結果,S——明確研究的時間範圍。困擾我們的慢病管理、家庭醫生服務、家庭病床發展方向,都可以作為課題,每個社區的居民不同,社區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都是不一樣的,可以作為一個特定的人群進行研究、進行干預。完全隨機、雙盲、三盲的實驗在社區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可以進行性別的比較、不同年齡段的比較、病人自身的比較,甚至採用社會學研究方法,對病人進行訪談。興趣是讓研究堅持下去的動力,讓社區民眾獲益是研究的根本目的。

  有了《基本醫療服務的研究設計》作為基礎,針對全科醫生黃俏光介紹他的《糖尿病的社區健康教育和中醫藥防治的效果評價》、全科醫生陳章《羅湖區戶籍老人輕度認知障礙患病率調查及影響因素研究》進行討論,全科醫生們對課題的設計、研究方法提出問題,和課題的設計者討論怎樣做會更好,楊老師最後總結,對每個課題提出比較可行的研究方向。每一次機會都是珍貴的,人的交集每一次也都不一樣的。我們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是國家政府制定政策的人,需要解決的是我們居民的問題,實際的切身問題。

  開創新模式或是做創新性的研究總是會碰到種種困難的。可以研究某一個點、某一種方法、某一個方劑、某一個健康教育方式,研究方法必須具備真實性和可重複性。對於這一課,我的印象不深。還是要讓感興趣的人參加,討論的氛圍才會好。

  邱珊嬌醫生的《社區合併抑鬱障礙的2型糖尿老人個性化干預及效果評價》,自己不做評價。但是受啟發的是,老年糖尿病病人往往不能管理好自己,有抑鬱障礙的老人更是喪失了疾病自我管理的能力,他已經駕馭不了管理糖尿病的"五架馬車",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人,需要一個和他關係親密的人和他一起管理疾病。我們可以讓親近的人獲得知識,幫助、監督病人,共同管理飲食、運動、按時服藥等。社區研究不一定要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試試用定性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可以用訪談的形式進行記錄。生活質量的評估非常重要,疾病的改善不一定非常快,但是生活質量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改善。

  科研設計最受益的是科研設計的那個人!參與非常重要,參與進去了,就是獨一無二。楊老師為其量身定做了很多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當參與者自己準備越多,就會發現越多的問題,就會想解決這些問題,查文獻,能文獻解決的文獻解決。文獻解決不了的,諮詢閱歷豐富的楊老師,總是能得到滿意的答覆。因為當我們為一個科研課題閱讀了10篇文獻時,楊老師讀的可能是20、30篇!

  每一次出場都是認真的對待!楊老師在這裡是全科醫學倡導者,我們是全科醫學的踐行者,成為像楊老師一樣的人,也是我們的目標!

  (黃貝嶺社康邱珊嬌供稿)



《全科醫學骨幹培訓班》培訓心得 標籤:軍訓心得 教育骨幹 行政執法培訓 幹部培訓 暑期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