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一)

  文/李菲

  張宏傑是一位學者型作家,他的這本書在普通的傳記敘事之外也帶着一定的學術感覺。作為一本研究曾國藩的專著,本書內容豐富、體系嚴密。儘管部分章節有湊字數和重複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書體系上分三個部分。正面:從"憤青"到"老奸巨猾",這部分實際上就是對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讀完這部分,對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左側面:一生收入和支出,這部分是全書最學術的地方,補了歷史研究的一塊空白。作者通過講述和計算曾公在不同階段的收入與支出側面反映了晚晴政府的財政狀況和弊端,以及朝廷內外腐化成風的現實,以小見大;右側面:迷信和天命。如果前面兩部分讓我們已經看到了一個立體化的曾國藩的話,那麼這一章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個性的曾文正。

  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建設,也讓曾公從"輕狂"走向了"成熟".這個成熟,自然有些諷刺之意。作者說:真實的曾國藩,遠比那個"永遠正確"的"聖人"可愛。曾國藩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或軍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生活在塵世中,掙扎、糾結、衝突和矛盾的人,一個既有靈魂又有體溫的人。

  的確,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當時半個多世紀的社會現實:朝廷垂垂不如當年,滿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謂的窮究理學,京城內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強欺凌,內有太平作亂……亂世如此,偶爾出現的個別心懷天下的人也"前仆後繼"的被當時的黑暗"規則"侵蝕、腐化。僅僅少數人在實現自己抱負之時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初衷:林則徐一生自詡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撫期間也曾大量收受"陋規"銀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當官發財",然而也在不斷行賄,甚至縱然過屬下公開貪污……

  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於制度的陰謀與懶惰。是社會的整體對腐化不堪的制度的縱容與承認導致了一個又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官場新人從"無知"走向了"成熟".對於晚晴官場而言,不融入這個染缸就是不懂事,只有深入這個利益集團——這個全天下都陷入其中的利益集團——才是成熟。

  曾公融入了,但是,他依然很偉大。因為他做到了常人所不及的"外黑內白",同時成功的塑造了良好的品質形象。他縱容下屬的合理腐化,卻又以身作則,不行貪污之事,在做了十二年中國最有權勢的人之後,在總督崗位去世之後竟然只有兩萬兩的身後銀。他少年至中年潛心研究理學,卻又不為理學所困。他工於心計、城府極深,卻又發自內心的以誠待人,連公認的冤家左宗棠最後在他去世之後也不得不念他的好。

  曾公不能作為一個榜樣來對待,但他身上很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一曰忍。

  曾國藩一生三次"為眾人所唾罵",又有三次軍事大失敗。但對於有志者來說,挫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咬緊牙關,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養自己意志和決心的營養。這構成了曾國藩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部分。他在家書中教育兒子:"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真處逆境之良法也。"

  二曰誠。

  曾一生"有一誠字,以之立本立志".他把"誠"當做天道,始終強調做人的學問,最基本的原則和思想就是誠,而且"誠"必須出自內心,謂之"血誠".《菜根譚》里有句話說: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住一個"悔"字。"誠"不是傻,不是呆,而是一種襟懷,襟懷明月,胸納清風。在"誠"的基礎上,坦誠相待,開誠布公,堅持原則。"誠"不是當和事老和稀泥,而是團結人的一種基本態度。待人以誠,對事業和工作也應該"誠",這種"誠"上升國家、單位的高度就是"忠誠".

  三曰拙。

  曾做人以拙為本,在軍事上也以"結硬寨、打呆仗"聞名,以力求先立於不敗之地。行軍打仗數十年,除一開始幾次失手外,他沒有大的跌蹉,正是得力於此。曾公的拙,其實就是天資不行,但這一點恰恰是曾公成大事的一個關鍵。因為愚鈍,才會花更多的時間腳踏實地的學習與求知。但凡事過猶不及,腳踏實地固然是做事的基本原則,但是兵者詭道也,有一些特殊情勢下,也需要敢於冒險,大踏步前進。

  四曰恆。

  書中寫道: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從道光二十二年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國藩開始了對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辦法是"日課",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時時刻刻監督檢查自己的一舉一動,發現其中哪一點不符合聖人要求,就要甄別出來,深刻反省。曾國藩正是通過這種自修方式,逐一檢出自己身上近乎所有的缺點毛病,在幾乎所有細節中貫徹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此他的進德修業,才迅速而有力。

  晚年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曾公堪稱"晚清中興第一大臣",其道德文章、為人方式、軍事戰略等值的我們學習的太多。放之於當時的大背景下,曾最偉大的之處在於他跳入了一個會將所有人染黑的大染缸卻保持了自己內心的純潔與明凈。的確,他有很多不足,有很多我們可以以現代視角批判之處。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雖由我們現在肯定而當時否定的的"輕狂"走向了現在我們否定而當時肯定的"成熟"(實際上我們現在對着二者的態度並為真正改變),然而,他骨子裡依然是一位"聖人",一個心懷天下、內心純凈的"最後的聖人".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二)

  愛一個人就是愛他的缺點

  這些年,曾國藩一直都是出版界炙手可熱的人物,他不同程度地活躍在各大書店、報停、地攤、盜版書攤上,為無數迷信成功學、渴望通過研習為官之道改變命運的人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大家學他的"慎獨",學他的"隱忍",學他的"內聖外王",學他的"牙齒打掉和血吞"……但是我不想光看到這樣的曾國藩,我知道真實的他肯定不是這樣高大完美,我知道他之所以沒有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肯定另有隱情,所以,我更願意隨着這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起探求不為人知的那些歷史潛伏層。

  果然,沒有失望。書籍開篇非常直白地開始介紹曾國藩的仕途。跟十四歲縣試第一的左宗棠、十七歲考中秀才的李鴻章、十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的梁啟超比起來,曾國藩簡直是個慫娃。他二十一歲的時候參加秀才考試,還沒考中。這次之後他咬牙發奮,衝破了父親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教育思路,轉過年來就考中了秀才,然後又一年考中了居然,然後又四年,中進士,點翰林,飛黃騰達。

  如果這樣寫下去,就沒意思了,曾國藩頂多就是個在應試教育體制中熬出頭的高考狀元,沒啥過人之處。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點了翰林之後,曾國藩開始"拜客".說白了,到處走親戚去,管你遠的進的血親宗親八竿子打着打不着,都要去見見。言外之意:"我考上啦,要當官去啦,你們不給我點兒盤纏路費小禮物嗎?"

  這次"打秋風"足跡遍布湖南湘鄉、寧鄉、衡陽、清泉、耒陽、永興、邵陽、武岡、新化、安化等十多個縣州,差不多三千里,簡直是個迷你版長征了。可憐那會兒沒有支付寶,要是有,估計曾國藩得成天掛在Q上讓人往他餘額寶里打錢。他拜了近兩千戶人家,跟個要飯的和尚似的,一路斂錢。這曾老兄財商不得了呢!

  好了,盤纏路費湊足了,喜氣洋洋的曾大員走馬上任,開始了京官生涯。客觀講,曾國藩在國家公務員的崗位上可謂平步青雲,十年,七次加薪升職,連杜拉拉都沒這麼快。但是意氣風發的湖南才子並沒有被這種成就蒙蔽雙眼。我們知道,那會兒的大清朝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內憂外患加在一起根本不得安生,但是朝廷里的要員還是一副混日子的樣子。曾國藩看不下去呀,想干一番大事業,他大膽提出京官辦事"退縮"、"瑣碎",犀利毒舌毫不含糊。

  也趕上他運氣好,道光皇帝死了,咸豐皇帝二十歲,正年少氣盛,也想做事。曾國藩趁機趕緊上書,建議皇上"日講",說白了就是督促皇上多聽聽時事。皇上當然高興,但是養尊處優的官員們不高興了。你曾國藩算哪根蔥,沒事兒找事兒你閑的蛋疼?於是大家都聯手諷刺揶揄他,積極向上的曾國藩反倒成了一個大笑話。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