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拖延心理學有感(一)
文 | 小梅
1
在讀《拖延心理學》之前,我一直認為,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經常為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為在最後一秒的靈感迸發而沾沾自喜,這似乎是生活常態。
當我讀了這本書,對拖延行為進行深入了解后,看法有了改觀。雖然只讀到一半,但是對我有兩個幫助:1. 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2. 指導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習慣的養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為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方面。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誤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為。
2
有時,我們會被一些所謂"拖延者的信條"所說服。
比如說,
1. 我必須要做到完美;
2. 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
3. 什麼也不做要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
4. 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麼我每次都應該很好;
5. 如果我成功了,別人就會受傷,等等。
我們平時聽到這些,會認為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完美主義者,辦事求穩。事實上,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因為這些想法是不現實的,是為拖延開道的個人觀念。如果你認為必須做到完美,那麼你寧願拖着也不願努力去做,因為你不願意冒風險被人批判你的失敗;如果你認為成功是危險的,你就會為了保護自己和別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們形成拖延習慣,是因為害怕,害怕展露真實的一面,會不被別人接受,以至於拖延者不僅躲開了認知世界,也躲開了認知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認清自我所帶來的脆弱,這種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過程,也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的優缺點,能夠像老朋友一樣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3
很多人都有拖延行為。
有的拖延會導致嚴重的外在後果,甚至嚴重性會出乎你的預料;有的拖延雖然沒有產生嚴重的外部損失,但是拖延者的內心受到極大的煎熬,從惱怒、後悔到強烈的自我譴責和絕望。同時,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體現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準時完成,貌似這種情況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這樣認為。隨着自己的成熟,對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發現,這種拖延很難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時候就會凸現,影響對自我的認可感。
當了媽媽后,我很擔心自己的拖延行為在孩子身上放大。為了完善自己,也為了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我特意挑選了這本書仔細研讀。從中了解到,孩子的拖延行為不是單純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還跟其家庭關係有重要聯繫。
在本書第九章中,作者系統闡述了親子關係的不協調,會給孩子拖延問題的產生製造機會。通過對拖延者的研究發現,有五個基本的家庭傾向。這五個傾向和與之相伴隨的內心恐懼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們是:施壓、懷疑、控制、依附和疏遠。這五個傾向在每個拖延者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五種傾向相互交織,壓制着拖延者的自尊心發展,從而培養出拖延習性。
4
自尊是對自我價值的評估。
如果你的自尊低,就會感到空虛。如果自尊受到膨脹,你會感覺自己幾乎無所不能。個人成長中的一個使命,是要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合理認知,並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時維護一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
家庭可以通過接受孩子是怎樣一個人,而支持其完成這個使命,幫助孩子發展出一個穩定的自我感。父母在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要盡量為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積極與孩子互動,提供心理上的安全地帶。這是讓孩子感到自己被接受,被愛,具有完整感和對自己有信心的一個基礎。當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也會犯錯,也會有糟糕的情緒和行為。這段時間裡,可能無法呼應孩子的需求。
幸運的是,好父母無須事事和孩子呼應。研究表明,父母只要在30%的時間內與孩子呼應,就會形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牢固的情感依賴。如果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關係破裂,父母忽視了孩子的需求,可以啟動修補程序來彌補。不僅可以改善關係,也教會孩子犯錯后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價值,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尊。
總之,在家庭中,愛是無條件的。孩子,包括父母,都應該以本來的面目被接受。否則,孩子會選擇性的扮演特殊的角色,通過拖延將自己不被認可的部分隱藏起來。失去了與自己另一部分的接觸,和進行自我整合的機會,更不用提進行合理的自我評價,建立自尊了。
客觀地了解拖延產生的根源,只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接下來我會通過閱讀後半部分,了解如何征服拖延。當然,如果知道了如何做,拖着不去實施,可能又是新一輪拖延的開始。克服拖延是持久戰,希望可以堅持到最後。
讀拖延心理學有感(二):在戰勝拖延中尋找更好的自己
姚賽群
半年前,在慶祝閨蜜箐箐博士畢業的聚會上,大家在感嘆箐箐持之以恆的學習勁頭的同時,也紛紛吐槽起各自的拖延症來。熬夜趕稿、日常小事拖拉、減肥計劃擱淺…大家都因拖延而焦慮,卻都在焦慮中拖延。隨着話題的深入,內疚、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也在席間蔓延開來。箐箐淺笑說道:"大家看看《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吧,我想大家肯定會有收穫。"她的提議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響應。聚會結束后,人手一本《拖延心理學》,心滿意足的各自回家。
接下來的日子裡,閨蜜群里不斷更新着與《拖延心理學》有關的消息。先是摘錄大段直擊各自心靈的句子;接着就是講述與書中理論完美契合的各種拖延故事,最後大家紛紛訂出戰拖計劃,誓與拖延一刀兩斷。比如:經常有寫作任務的小米希望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稿子,不想每個假期都在焦躁寫稿中度過;將要步入婚姻殿堂的燕子期盼這次減肥成功,想着在半年後的婚禮上成為最美新娘。
因為一本書的閱讀,讓我的小夥伴們都鼓起了開啟新生活的勇氣。最先讓我們感受到變化的,就是過去每次聚會都因趕稿而缺席的小米。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中小米總算找到了導致她經常熬夜趕稿的原因:工作目標籠統和精力難以高度集中。小米說,每次打開電腦準備寫稿時,總是先上QQ,再看微信,接着再把網頁熱門消息逐一搜個遍。一天下來,什麼事情也沒幹成,隱隱而來的交稿壓力,雖然讓小米有點心虛,但仍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是有的"的話來安慰自己。當然一擠又把工作全都堆在交稿日的前一天,為了按時交稿,熬夜也是在所難免。
接下來,小米和大家分享了新的工作方式。現在的小米每接到一個寫作任務,就會把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子任務,諸如:查閱資料、列好提綱、逐個寫作、成稿修訂。再根據任務完成時間,給每個子任務定時,比如:查閱資料5小時。接着,通過一款叫"番茄鍾" 的手機APP,將子任務劃分成一個個25分鐘的迷你小任務,然後定時開始做事。完成一個25分鐘的迷你小任務,系統將會獎勵一個番茄。當你完成一天的工作時,從系統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自己的工作進度。小米說,這樣的工作方法讓她感受到徹底掌控工作進度的快感,提高了工作的專註力,徹底的擺脫了 "黑色交稿日".聽完后大家都對小米伸出大拇指,搶先下載了"番茄鍾"APP,也都在心裡想着回去自己也試一試。
在大家紛紛效仿小米"細化任務、提高專註力"的戰拖寶典時,燕子的完美變身,讓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
燕子是個微胖的可愛女孩,從認識她的第一天起,減肥是掛在她嘴上的話題,不過也僅限於說說,微胖的體型已經快伴隨她十年了。多年來父母朋友勸她運動調理,她置若罔聞。結果在數月以前,她突然行動起來,跑道上、健身房裡到處都是她揮汗如雨的身影。當她真的穿着她理想中的婚紗站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大家不禁感嘆《拖延心理學》的力量。
打開燕子的健身主頁,她的個性簽名映入眼帘---"拖延的問題就是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順着一條條博客讀下來,燕子的減肥之路也逐漸在我們的腦海中清晰浮現出來…自小就有點肉呼呼的燕子不是從未想過減肥,而是多次嘗試以失敗告終,故而"瘦下去"成了燕子一個無法企及的夢。燕子讀《拖延心理學》后,在博客里寫道:害怕面對減肥失敗是自己擱置減肥計劃的拖延理由。
找到拖延原因的燕子,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姑娘共同成立了一個"減肥小組",大家一起相約運動健身,共同探討健康飲食。曾經的燕子可能會因為天陰而放棄晨跑的計劃,而現在生活里所有的事情都在圍繞着減肥這個話題。在減下3kg的時候,燕子果斷的買下了那件價值不菲、現在仍不能穿進去的理想婚紗。大家都在說燕子衝動消費的時候,燕子一臉認真地告訴我們,她每天都看着婚紗,想象自己穿進去時的光芒四射,那場景每次都會讓她熱淚盈眶。
接下來的燕子一路高歌猛進。當天天見面的燕子媽媽也終於說出:哎呀,你好像瘦了的時候,燕子如願的穿上了那件她理想中的婚紗,成為自己婚禮上最美的新娘。
當然燕子的"組團減肥、自我獎賞"的戰拖方法也在朋友圈裡廣為流傳。
這就是這半年來,我們讀完《拖延心理學》並去實踐它的故事。這兩個女孩,一個將自己從堆積如山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一個將自己從低迷情緒中重新拾起,她們都在戰勝拖延中尋找到了更好的自己。我想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就在於它給了諸如我們這樣深受拖延症困擾的讀者一個希望。告訴我們:只要能夠坦然的面對自己的問題,找到自己真正接受的方式去努力實踐它,那拖延症將會不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