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大學》有感1500字

讀《大學》有感1500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讀《大學》有感1500字

  張薇薇

  蓋因近日天氣多雨,竊以為正是讀書的好時候,故把珍藏的《大學》拿出來又讀了一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里的句子。所謂"大學",實質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係。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近日所讀的就是常見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的的宗旨,在於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慾,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係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係。"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古時讀書人追求的"修齊治平"了。橫渠先生曾言讀書人就是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對理想的追求和實踐,代表了傳統中國人的擔當與責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國思想是為政以德,以禮治國,以民為本。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量,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因為民眾的向背,決定着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順應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心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杆,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誡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獨",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後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樣、人後鬼樣,披着羊皮的狼,禍害世間。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懷如大海,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運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

  每每想到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我心中總會有難抑的嚮往與膜拜。每讀一遍,總會有新的收穫。作為手中握有人民賦予的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心中更應該時刻警醒,"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刻記住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又要用之於何處。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難道我們尚且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嗎?

  謹以此文自警自勉。



讀《大學》有感1500字 標籤:100個品德故事 大學生入黨 大學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