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大學》讀後感1000字

《大學》讀後感1000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大學》讀後感1000字

  外語系 張冰冰

  品國學,思《大學》

  國學是積澱華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隨着歷史的駱鈴悠悠,開卷輕啟《大學》之扉,收穫良多。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儒學中提倡內修與外治,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抱負。《大學》潛移默化地塑造着炎黃子孫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學》將生命的歷程鋪設在層層階梯之上,進而鼓勵我們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聯繫大學生活,我們踏着高中的尾巴朝大學款款走來,對於大學生活我們充滿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負、有畏縮,五味雜成鋪面而來,但更重要的應是《大學》中提倡的內修與外治。內修——努力夯實文化知識,充實精神世界;外治——積极參加社會實踐,對社會現象有所思有所感,對國家民族命運有責任感與擔當。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無不告誡我們整體由部分構成的哲學規律,大學生在利己主義盛行之時,應時時憂國憂民,勇於承擔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歷史使命感,置身於社會民間疾苦,體味人生百態,而不是一味躲在象牙塔尋求安逸。

  克明俊德,知其所止

  在儒學體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學講究"德教",在浮躁的社會中,我們的確需要明德這盞清茗擊退內心的不安。面對紛繁的誘惑我們需保持內心的道德底線,絕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強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揚善根,而摒棄誘惑。知其所止對於我們當今浮誇的社會風氣猶如一劑鎮靜劑,止即找准自己的位置,當今社會誘惑繁多,機會供需失衡,人們內心迷茫,對自身定位毫無概念,成為精神流浪者。大學生活多姿多彩,誘惑重重,我們應明德,堅守內心道德底線,能果斷對誘惑伸出拒絕之手。面對中國嚴進寬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輩常垂首嘆息,生活猶如平靜的海面有歷經風浪仍從容歸港的船隻,我們當代大學生應找准自身定位,明確目標、理想,為心靈鑄造指路的燈塔,保護我們不至於迷失自我,隨波逐流,成為沉睡於海底的殘骸。

  苟日新,日日新,義日新

  改革創新四字對中國的歷史命運起了轉折點的重要作用。延伸到個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鍊,思想上的改造。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隨時代的腳步革新。文革這場黑暗的劫難已沉澱在歷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訓值得我們沉思,並痛定思痛。改革創新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是命運的掌舵,對於個人而言是人生的財富。作為當代有志青年我們不應墨守成規,甘做井底之蛙,我們應懷着宏偉的志向奔赴遠方,開闊眼見,時時創新,勇做創新之巔的弄潮兒。引用偉人一句話即——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品國學,思《大學》,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懷有——"最樸素的生活,最遙的夢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凍,路遙馬亡。"國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積澱,一個國家的歷史瑰寶。我們應守護好自己的根,而不做無根的大樹,隨風而倒。

  《大學》讀後感

  遊戲系 張雅童

  說起軍訓,說起大學乃至《大學》,我覺得繞不開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蔡元培。

  提起蔡元培,人們大多回想起他"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然而,作為馮友蘭口中"中國現代最大的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不僅有過一段執掌北京大學的辦學經歷,而且提出一套可稱之為"大學觀"的辦學理念,直到今天乃熠熠生輝。

  在蔡元培的"大學觀"中,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他以"養成共和國健全人格"為宗旨,實行國民教育,實行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界觀教育和美育,所謂"五育並舉"的辦學方針。"五育"中的國民教育,正是今天大學軍訓的雛形。

  "物有本來,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蔡元培把教育的目的定位於培養人的能力和性格兩個基點上,提出"我們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觀念。"當時北大的風氣與如今的大學風氣在某些方面頗為相似。當時的北大是以官僚養成所而非以學府聞名,家長們以讓孩子成為進士、升官發財為目的將孩子送進北大讀書。這情境,與當下父母希望兒女考取公務員或找到好的工作如出一轍。"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徵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大學之道"是本,唯有在大學中修養健全自己的人格,吸收"大學精神"之粹,才能真正的不畏風雨,在社會上立足。

  反觀當下,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大學生當二奶,大學生受騙等新聞層出不窮。雖然有些新聞嘩眾取寵之嫌,但我們不也是應該從中覺醒么?"吾日三省吾身",踏入社會大學的我們或許應當時常"三思",時常反省自己是否在大學之道上繞遠。

  愛因斯坦如此理解學校:"學校向來是把傳統的財富從一代傳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大學以人才培養為己任,也創造社會理想,並把這些理想傳遞給社會成員,通過人們的實踐,使理想變成現實的文化體。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再齊家而後治國。《大學》如此,大學亦如此。

  現代社會發展離不開科技,而科技離不開人文。"格物致知"之後,得先說"誠意、正心、人文、修身",才能運用"知"去"齊家治國平天下".科技離不開人文,則不可避免的演成"撕裂的末日".大學之本,並非一直文憑,而是日積月累的教育的影響養成大學的思想、大學精神。融會貫通大學之道,才不會走出校門就"泯然眾人矣".



《大學》讀後感1000字 標籤:100個品德故事 春晚觀后感 大學生入黨 大學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