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任何事物都有優劣之分,此乃常理《論語》亦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只有客觀對待才能齊”與“自省”。對於人們習慣的分數衡量,顯而易見的忽略了事物的差異性,未能做到“客觀”。
教育行業的“分數”是最直白的標準,330和370,孰優孰劣一眼就能知曉,學生們也能從“分數”上明白自己的長與短,做到“思齊自省明白自己的目標。“分數”在教育行業大獲成功,無可置疑,畢竟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只有像“分數”這樣的硬指標,才能保證公平公正。然而,人們在目睹“分數”在教育上的成功后,紛紛將其轉嫁到其它行業,期盼能再次見證奇迹,如各類綜藝節目上的“打分”,各類APP上對商家的星級評價,這些固然能起到一點衡量的作用,但更多的細節卻在“分數”的映襯下被忽略不計。各個節目有各自的特點,或搞笑,或發人深省,商家擅長的口味有別,或辣,或甜。受眾不同,又如何能將其歸冫幹家家幾個數字呢?
人們對“分數”的熱愛,正是因為事物的差異性。每一事物都有其特點,難以比較,自然就不能分出優劣,但人們需要一個標準來篩選出“優秀”的事物,於是“分數”就應運而生。不得不說初衷很好,但實際應用之後,“分數”的重要性被無限放大,以至於人們追求“分數”到了狂熱的地步。令人捧腹大笑的搞笑小品,因為沒有哲理性,想“加分”,於是插進了一個哲理故事;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因為不夠趣味想“加分”,於是安排了一個搞笑環節。如此一來,注重“分數”,卻失去了事物的本質,忽略差異,豈不是捨本逐末,買櫝還珠?
“分數”雖好,卻也不是所有都適用的,細化標準,精準評定,才是我們需要的。娛樂節目,只要它能逗樂觀眾,讓觀眾身心放鬆,那它就是一個好節目,就是“優秀”的;哲理故事,只要它能揭示社會本質,給人啟迪,那它就是“優秀”的故事。事物各有特點,為其制定不同的、合適的標準,精細地評價,才是客觀的評價。正如最近出現的“標籤”,根據不同需要,準確地反映了各個特點,既有評級,又能使人們精確地了解事物本身,而不同於“分數”的味概況,這才是我們缺乏的標準。有了這樣的標準,人們也能更好的“思齊”與“自省“
分數”作為劃時代的產物,在廣泛運用的同時,也如新生的幼兒一般,需要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