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歷史上有了王朝帝國開始,朝中的派系鬥爭也正式提上日程來。這些派系間的鬥爭也逐漸趨於白熱化,越演越烈。最後,不得不把自己的王朝推向滅亡的境地。這些派系可以大致的分為兩類,一類為之“激進”,一類為之“保守”,這樣分析起來,事情就顯得一目了然了。
兩派之間的鬥爭無非就是利益關係的衝突,這似乎有點無可厚非的味道,好像還可以理解與同情。可是細細看來,卻總是讓人有些彆扭與難過。因為鬥爭往往是以“保守派”的勝利而告結束,這多少讓人有些許的失落與悲涼。不過,由此可以想象,中國故代封建王朝的政治面貌是個什麼樣子。照此看來,八國聯軍的入侵也顯得可以理解,甚至情有可原了。
也就從商鞅慘遭龜裂之刑說起,中國的“激進派”開始了漫漫無期的慘痛結局。這也就好像成為了一種慣例,如果遇不到英明的君主。那麼,所謂的“激進派”也就只有做炮灰的份兒。當然,中國古代史上英明的皇帝有多少呢?大家可以屈指細數。“激進派”就連招架之功都沒有了,還談何還手之力。你若是要改革,你若是要更新,那麼,你就可以去閻羅王那兒報道了,或者流放你千里甚至上萬里也不足為奇。總之,看你的本事有多大,看你自生自滅的能力有多強。
這種現象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里,以固有的“特色”性質相傳。若是沒有類似的炮灰、死刑、流放等事件的發生,整個社會現狀還顯得很不正常,這是什麼樣的邏輯與思維呢?今人看來有些匪夷所思。兩大派系的之間的鬥爭,勝負可能早就有人預料得到。這就好似是看一個知道結局的電影而已,沒有的了懸念,沒有了好奇,早就覺得索然無味了。
不難看出,它們之間的勢力有着明顯的差別。“激進派”往往是一群文人學士組建而成,它們相互慕於文采,交於口才,結於政見。最後形成所謂的派系(當然,這裡我覺得“派系”這個詞不是貶義性質的)。其結構明顯有些鬆散,政敵當然可以分個突破,不費吹灰之力,流放、砍頭當然就不可避免了。
而相反的“保守派”就顯得組織嚴密多了,他們之間總是有着非比尋常的關係。例如:一個老頭在朝中是大官,那麼,他的門生、舊吏也就堂而皇之地遍布朝野。而這些門生舊吏和他的關係,就只是簡單的師生關係嗎?只是簡單的上級與下屬的關係嗎?其實不然,他們早已不是一般的師生關係了,早已不是上級與下屬之間的關係了。
他們叫先生的很少,叫上司的也不多,怎麼叫呢?就叫“乾爹”或其他的“干”什麼的吧!你看,這就顯得親熱多了。從此,中國的“干”字就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人性化色彩,中國的歷史也就籠罩在一片“干”聲中了。對於這個“干”字的來源,就失去了任何的考究意義。總之,人人都知道這個字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世世相傳,而且人們給它冠以“文化”的修飾,這種神韻與風光可想而知,流傳也就是應該的了。
這也難怪,也就是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人走到一起來,為著同一的利益目的而相互幫襯。你是願意的,我又有什麼辦法呢?你對我三拜九叩叫上了“乾爹”,我不可能裝着耳聾眼花吧!這也太不近人情了。那就應了吧!好的,既然應了,那麼其他的事情,您老就看着辦吧!這是何其的輕鬆,何其的順理成章啊!
一個嘗到了甜頭,相繼傳開,觀望者早已是摩拳擦掌,也趕快去拜個乾爹吧!如此這般。一個黃土掩了半截的老頭,“乾兒子”向全國鋪展開去,這是何等的壯觀景象啊!此時才能有了那種叫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呼風喚雨的說法。趨之若鶩者源源不斷,這也就出現了新的問題。不可能誰都叫“乾爹”吧!這也太沒有新意了,總得有人叫其他的吧,那就叫“干爺爺”仰或“干祖父”也不為過呀!叫一聲“干”什麼的就給你個官做做,這當然是件互利雙贏的美事,誰不願意呢!
其實,“乾兒子”“干孫子”多了也未必是件好事,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嘛!這也難免這群“干”中有草包式的人物。只要是個明理的人就不難看出,這些老頭的“乾兒子”“干孫子”們大多都是膿包,拍馬吹噓的小嘴臉,難怪他們會把自己的王朝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叫了“乾爹”得了官位,坐享其成也就算了,不學無術也還是就算了。可是,這些個“乾兒子”“干孫子”們還裝什麼文人呢!好像都覺得冠以文人的稱號后,就聲名遠揚了,就世代相傳了,就永垂不朽了。殊不知如此越丑矣!一位“乾兒子”在考試的時候就寫了這樣一首被稱為“好文采”的詩:
太陽出來通紅,
曬得石頭好硬。
管它好是不好,
背上背個臉盆。
也就只有這樣的“乾兒子”才有這樣的內涵,才能寫出這樣富有才華的詩。這又是什麼樣的經典與幽默呢?你不可能笑掉大牙,因為你只有哭笑不得。
這就是“文化”么?不是!那麼為什麼會傳承至今呢!是經典么?是的,是經典,只有經典的東西才會世代相傳啊!才會沿襲至今。
今天的人倒是不負老“乾爹”矚望,不但保留了老人的經典,還將其發揚光大了。因為這畢竟是“文化”嘛!畢竟是經典啊!誰都想來撈上一把。
有這樣一則報道說:一單位為了響應上級的改革號召,決定精簡機構,精簡了兩年多。最後呈上報告來說;“因工作需要,原來的部門不宜裁減,另增設“精簡委員會辦公室”一個。
這也是一個經典,現在的人們也真能創造經典,這是怎麼回事啊!不用讓人深思就明白,一定是那些新時期的“乾爹”“乾兒子”又在作祟。畢竟手掌手心都是肉嘛!裁掉誰於情於理也都說不過去,而且外面那群新來的“乾兒子”和“干孫子”還沒有個着落哩!還在那兒眼巴巴的等着嘞。算了,乾脆不裁了,就多設個辦公室讓他們也進來吧!反正多一個也不多,少一個也是不少。當然,拜了乾爹的就會“一個都不能少”,沒有拜的就暫且靠邊兒站吧。
這還就是大點的單位而已,多方面的關係需要嚴密的權衡,說其來難辦,倒是真這麼會事,弄不好大抵還會出些許的事情來。
但是,誰又知道大學裡面小小的一個系。學生會幹部的名堂就有這麼多呢!見過的一個系,學生有五百人。學生會的隊伍可就龐大了,主席一個,副主席六個,部長十四個,副部長二十二個,成員總共有一百六十多號人。這也就才算的了一半而已,還有團支部呢!也以同樣編製完成組建。
當然,這種事情可能與“乾爹”“乾兒子”扯不上多大關係,把這個列子放在這裡似乎有些小題大做。但是,只要你稍稍了解它們的選撥程序,就不難看出。這也就是“乾爹”“乾兒子”的變形而已,沒有作多大的改變,順手拈來再套上“民主”的修飾詞,也就算完事了,結局當然是主席扎堆,部長成群,書記泛濫。這叫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多多少少給人恐怖的信息,學校里這樣了,這種強烈的輻射可想而知。
如果說“乾爹”和“乾兒子”真的是那種叫做文化的東西,那麼,還需要再繼續傳承嗎?用“文化”冠以它抽象的概念之後,它就會以破竹之勢往下流去。不過還是想開點,現在的“乾爹”“乾兒子”多的是,還在蔓延,誰要是出頭來也就是再演一會炮灰戲了。
這樣的“文化”還是不要蔓延的好,還是希望那些“乾爹”“乾兒子”能少些,或是收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