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世俗評說>也談高考作文限制詩歌

也談高考作文限制詩歌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降下帷幕,但關於高考的話題正方興未艾,特別是高考作文,如往年般,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說到高考作文,自然想到作文體裁,自恢復高考以來,很多省市的高考作文體裁幾乎都採取“除詩歌外體裁不限”的做法。而恰恰是這一做法,總是引起詩歌界的反彈,最近幾天,國內詩歌小圈子的幾個所謂“詩人”炮轟這一做法的分貝尤為高亢,甚至發出了《告詩人書》,號召全國的詩人聯名搞“詩歌入高考”運動,可謂煞費苦心,秀味十足,其目的無非是想讓詩歌在諸多文學體裁中爭一短長。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三千年詩史的國家,始終把詩放在重要的位置,早在兩周時期,就設立了專門的采詩官,收集詩歌,編撰成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作為禮樂教化的重要工具。此外,還將詩藝作為士子“六藝”的首學和開科取士、選拔賢能的重要依據。此後很多朝代還建立了樂府,負責詩歌的挖掘、整理、發行和培訓等工作,形成了一個完善的詩歌普及體系。直到今天,我們的高考語文試卷還經常用詩歌知識作為試題,延續着詩脈;奧運火炬傳遞,用詩歌點燃了激情;汶川大地震更是用詩歌激活了愛心。可見,人們愛詩、重詩之心沒有消失,而是與時俱進。

  至於詩歌不作為高考作文的限制體裁,應與詩歌的地位無關,我想更多的是考慮了詩歌本身的獨特性,體現了高考的公平性,同時也保護了詩歌的傳承和發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首先是由詩歌語言的獨特性和詩歌觀點、流派的多樣性決定的。詩歌語言含蓄而富有彈性,帶有很強的弗晰性,往往無章可循。加上詩歌觀點眾多、流派林立,從古代的意象、肌理、性靈、格調和現在的古典、浪漫、現代、後現代、朦朧、后朦朧、第三條道路、下半身、垃圾派等等,一些觀點甚至相互排斥,讓人無法判別那個觀點對、那個流派錯,使考生和閱卷者無所適從,也就無法形成一套完善的詩歌評判標準,詩歌的優劣更多的是依靠閱卷者的“自由心證”,這樣,勢必顛覆現有的高考制度,造成高考的混亂。試想,一場沒有遊戲規則的高考,還有什麼公平性可言?

  其次,詩歌作為最古老的文學形式,千百年來,始終閃耀着個性化的光芒,詩人不僅僅處于思想的最先鋒,而且還站在生活的最前列,時代的最前沿,戰鬥的最前線。他們往往志存高遠,很多觀點都具有前瞻性,很多思想都是嘗試性的,帶有一定的離奇色彩,所以,很多時候詩人被譽為“預言家”或貶為“瘋子”,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可貴之處。如果詩歌進入高考文體,就算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標準和評分模式,詩歌中的個性化就會被庸俗化、世俗化所扼殺,詩歌就會裹腳不前,同時也意味着詩歌將走向死亡。

  第三,詩歌的寫作,通常採用婉曲、通感、跳脫、隱喻、飛白、歧義等表現手法,在一定情況下,可能出現文字表層的病態,邏輯紐帶的斷裂,思想情緒的游移,瞬間靈感的迸發,她需要更高的寫作技巧、更深的文化積澱、更多的生活歷練,作為一個高中生,這是難以駕馭的,而在有限的答卷時間裡,想寫好一首詩,更是難以做到的,稍有不慎,可能會造成的漢語的濫用,不利於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背離了高考的本來目的和意義。

  其實,詩歌進不進入高考作文,是經過時代檢驗的,就在2002年,四川考生毛敏以一首詩歌《選擇》而獲得了當年高考作文的滿分;無獨有偶,2003年的高考,陝西考生吳斌也以一首《無題》獲得了當年的高考作文滿分。對於上述的高考滿分詩歌,給出的評價也僅僅是優美和耐讀。詩歌固然有優美和耐讀的一面,但不是詩歌的本質,這些詩歌,不過是高中生風花雪月的傾訴或對迷茫前途的憂傷,從某種角度上說,毫無價值,僅僅是為了考試而詩,因此受到了很多的詬病。由此可見,詩歌進入高考作文體裁是不成功的。

  過去幾年,詩歌的確曾一度沉寂,什麼裸誦詩人、梨花詩人、行為詩人等讓詩歌蒙羞,人們給詩歌戴上了有色眼鏡,產生了諸多的誤解,導致這種結局的直接原因就是詩人自己糟蹋了詩歌。“國家不幸詩家幸”,汶川大地震,詩歌在一夜之間蘇醒,也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詩歌,感受到了詩歌的力量”。我想,這個時候,正是詩歌創作的黃金期,詩歌形象的重塑期,詩歌發展的繁榮期,廣大詩人應好好把握這一機遇,用手中的筆,寫出時代的華章,洗刷身上的污濁,而不必利用所謂的詩歌體裁進高考來尋求社會的認同。

  從汶川大地震中,我們看到,人們並沒有遺忘詩歌,而是給予了詩歌更多的期待,很多人甚至用詩歌支撐着活下去,堅強地活着。“詩歌合為時而著,在此,我奉勸某些詩人,不要計較詩歌形式上的重視,應多從詩的基礎普及做起,讓生活多一些詩意的元素,讓疲憊的身心能夠在泛娛樂的挑逗中掙脫出來,正本清源,回歸詩歌的本身,特別是在大災大難面前,要選擇“愛”,而不是“秀”;在是大大非面前,要選擇“正”,而不是“巧”。我想,只要時刻保持着一顆純粹的詩心,就是對詩歌最大的尊重。

  2008年6月11正午



也談高考作文限制詩歌 標籤:高考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