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何小川精神
一、
一條小河、一條小川,放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皆屬平常。
但是,一旦將其注入信仰的血液,隨着理想而脈動,一切將發生變化——感情將變成激情,思想將變成理想,平凡將變成非凡。
這就是何小川,一個被信仰所指引,被理想所燃燒,並照亮我們的心靈深處。
真實本身就是最動人的故事
如果沿着何小川工作的足跡上溯,我們會發現,他的人生中曾有過3次大的選擇。
上個世紀70年代,居民和農民身份的差別是巨大的,其差距不比天地之差小几許,但何小川硬是放棄了成為國家幹部的機會,當起了村幹部。對此,他給出的答案是那樣的似曾相識又遙遠陌生——“當國家幹部拿工資,當村幹部拿工分,都姓‘公’,為共產黨幹活在哪裡都一樣。”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何小川響應黨中央“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號召,瞄準汽車配件市場的潛力,辦起了企業並擁有了千萬家產,但這個時候村裡由於各種分歧,發展陷入停頓。
面對村民的請求,他擱下了蒸蒸日上的企業,回到了已塵封多年的深山老宅,再次當起了村幹部,這一干就是13年。由於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這個村幹部也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虧本職業,不僅要長年義務投工投勞,還要長年貼錢賠鈔票。對此,他的答案仍然是那麼的似曾相識又那樣的遙遠陌生——“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在新村址選址期間,何小川不幸被查出了前列腺癌,這時,他面臨著人生的第三次選擇,也是最難的選擇,作為已病魔纏身的重病號,是安心養病,還是抱病堅持工作?也許這一次他太忙了,也許他根本就不需要這樣的選擇,他只是在工地上繼續乾著他認為理所當然的工作,直到病情複發暈倒。
在病床上,他彷彿看出了大家的困惑,再次給出了讓人那麼似曾相識又遙遠陌生的答案——“向村民承諾的事還沒做好,我對不起大家。”
何小川身上閃爍着人性的光芒
這是個物質日益豐富的年代,也是個思想日益開放多元的年代。如果有人對何小川的事迹有不同的觀點和詮釋,我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當我翻閱網友的如潮評論時,我只能說我的想法大錯特錯了,因為所有的評說,都折服於何小川身上閃爍出的人性本真與光芒。
網友“江南夜雨”說: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崇高,讓我們自慚形穢。深夜,認真讀完了報道,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
網友“淚水下江南”說:在這個越來越崇尚權力和金錢的世界,小川的出現是那麼的不可思議,又那麼的水到渠成,妥帖自然。
網友“楊策”說:我是個年輕的公務員,前幾天,我到醫院看望何小川,看着這位已骨瘦如柴卻透着一種慈祥的老人,我突然有一種被震撼的感覺,有一股想哭的衝動——我想,這一剎那,我的靈魂被洗滌。
更多網友的留言簡潔而真誠:好人自有好報,醫院一定要治好小川同志的病……
我突然明白,泱泱中華,千年文明,萬里河山,不變的永遠是那個民族精神內核:善良、勇敢、誠信、勤勞、無私……這種內核,是那麼的柔軟,又那麼的堅韌,它在歷史的長河中忽隱忽現,時明時暗,卻又源源不斷,一脈相承,支撐我們民族走到今天,也必將支撐我們民族走向復興與輝煌。
何小川的出現,讓我們行走於春、夏、秋、冬四季,從容復從容。
天地之秤稱出了人心的重量
相傳兩千年前,越國重臣范蠡以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加以福、祿、壽三星為標,以白木刻黑為記,以紅木嵌金屬為形,製造出秤,而秤砣一直藏在百姓心中。於是乎,平常時刻,秤稱出的是物質的重量,關鍵時刻,它就稱出了人心的重量。
何小川也在這桿秤上稱了一回。
他病重入院期間,全村130戶人家400多人聞風而動,爭先恐後前去看望他。99歲的老公公拄着拐杖來了,6年沒下過山的老婆婆也來了,在外經商、務工的也成群結隊趕來了。甚至,大部分村民來了又來,三五次,七八次。
掛帘村是個偏僻的山村,想想那山路十八彎,村民們提着雞蛋,帶着草藥,下山路,趕集鎮,奔縣城,一進病房,淚如水流,斯是此景,誰不動容?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我曾以為情與義或許已隨波而去,但何小川這一病,卻讓人看到另一番不同景象,原來人世間熙熙攘攘,也可以不為利來,只為情往。
“百姓在幹部心中分量有多重,幹部在百姓心中分量就有多重”,真是至理名言,誠不我欺。
何小川的原動力
一個人做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能做好事。
所言所行,60年來的風雨兼程,決不是3分鐘的熱情,也決不是年輕人的一時衝動,幾十年如一日,必然要有也必定會有一種,這就是他內心深處永不消停的理想信念。
如果把人生比作槓桿,理想信念就是他的支點,有理想,生活才會變得火熱,才會有滿載希望的未來。
何小川是個農民,對於理想信念這樣形而上的詞彙,他未必能說得很清楚,面對新華社記者的提問,他說得最多的就是一句話:“我是村民選出來的幹部,理應為百姓做事。”這也許是他能說出來的最漂亮的一句話,也是他踐行了近60年的大實話。
去年七八月份,高溫天氣屢創記錄,這位七十多歲身患重病的老人卻在這裡挑戰生理與生命的極限,倘若沒有矢志不渝的信念,沒有崇高而神聖的目標,很難想象他能做到。
我想再次指出的是,掛帘村是個地質災害點,99歲老人何昌浪至今仍記得那不寒而慄的一幕,在掛帘對面的謝家村曾在一次山洪暴發中全村覆沒,只逃出一個外出賣糖的貨郎。想想今年台灣小林村全村消失的慘烈場景,我們就不難理解,對掛帘村來說,搬遷工作的重要性,並不比三峽移民或國家任何一項重點工程小。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作為一村之長的何小川為何寢食難安,為何要與時間賽跑,要與病魔叫板。因為遷村脫險、帶民致富正是他畢生的追求。
沒有一個時代可以拋棄理想
一個皎月初上的夜晚,我們驅車再次來到掛帘村,站在已經硬化的平整山道上,聽掛帘村幹部介紹新村的構想。已經平整完畢的新村址靜靜地卧躺在山谷中,半山上何小川的兩間舊房在月夜中,顯得低調而高揚,低矮而高大。
一個人,他的能力有高有低,他的理想也有大有小,這是環境使然。但一個村莊的發展,一個區域的興盛,乃至一個民族的崛起,一個國家的興盛,都離不開何小川式的幹部,更離不開超越小我,奉獻大我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作為永恆的命題,無論哪個時代,都不容迴避,更不容摒棄。
二、讓“何小川精神”處處閃光
有一種精神,撼人心魄;有一種感動,催人奮進。當前,我縣已廣泛開展向何小川同志學習的活動,正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務必實學實幹、真信真用,變熱情為激情,化感動為行動,使“何小川精神”閃光於每一個村居、每一方土地,推動三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向何小川同志學習,必須認識“何小川精神”的時代內涵。每個時代都需要一種精神,每一種精神都是一筆財富,何小川身上那種無私奉獻、艱苦創業、一諾千金的品質,集中體現了黨員領導幹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事業盡職盡責的理想追求和為人民鞠躬盡瘁的精神風貌。廣泛開展向何小川同志學習活動,就是要教育各級領導幹部牢記黨的宗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時代發展中找準定位、奉獻自我。
向何小川同志學習,必須增強推動當前工作的主觀能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何小川是一面旗幟,我們要對照先進,奮發進取,把精神財富化為物質力量。要把學習活動與貫徹落實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中的積極作用;要紮實開展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把何小川的先進事迹作為黨員幹部學習培訓的生動教材,推動科學發展觀在基層“落地生根”;要狠抓“保增長、抓轉型、重民生、促穩定”各項任務的落實,在今年餘下的1個多月時間,查漏補缺,奮起直追,像何小川那樣重諾踐行,確保兌現年初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