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筆記》讀後感
《政法筆記》共二十五篇,講述的問題可概括為:公民權利保護、國家公職人員貪污受賄、知識產權保護、律師制度建設、憲政制度建設。書中列舉分析的大量實例,向我們展示了我國在建設法治社會過程中出現的大量問題,並且說明了產生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歸根結底,源於我國憲政制度與中國本土社會銜接的不合理。正如作者在書中提及的:一言以蔽之,憲政重建。
從權利制約角度理解,憲政的目標是“限制政府”,從實施的角度講,是由憲法產生的具體政治制度,是憲法規範與憲法實踐結合產物。憲政必須要建立一套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制度,來組織國家政權,治理社會。我國憲政引進於清末,近代憲政制度來自對西方法律理念的移植。從西方引進的憲政在植入我國社會的過程中,處於艱難的轉型過程。我國本土環境導致憲政的不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看似普通,實際與憲法息息相關的問題。
由於憲政源於移植,於是我們要把思考這些問題重點放在我國與西方國家環境不同的比較上。首先,在主觀認知上,憲法是一個抽象複雜的概念,法律在不同語境中會有不同的釋義。對於它的涵義,從不同角度可以體會出不同的意義。其次,在客觀上,我國移植的憲政制度始於清末,當時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對法治的扭曲和漠視也在情理之中;我國的社會架構與西方完全不同,西方的憲政源自以市民為主體的商品交換的市民社會,我國封建制度存在兩千多年,主要是以自然經濟為主,依靠“禮制”維繫着社會。作者在文章提到:“法治的根基在於信仰與習慣,在一個以禮治為傳統習慣的國度里,當下舶來的法治是那麼的水土不服”。歷史表明,凡是人類在建立政權以後,都試圖以某種適於維繫穩定、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亂現象的產生而確定秩序形式。一個良好的政治制度,既需要社會實現某種程度的一致性和確定性,又要儘可能滿足個人合理需要和主張。文章中分析了許多涉及個人言論自由的問題,在許多國家,比如是美國,一個在很多中國人認為極為民主的國家,公民譏諷政府是不受限制的,但言論如果造成公共的混亂,波及國家穩定安全,則必然要受到法律制裁。每個國家,國內都會存在很多問題,我們不能簡單的評論哪種政權組織形式,甚至是哪種社會制度更好,應該從本國國情出發,來分析這些問題。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每個國家都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從而導致國家政權的更迭,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大變動。我國建國六十餘年,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看,是一個很短暫的階段,國家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時局相當複雜。南海,釣魚島,東突,西藏都存在在許多棘手的問題。國內還存在着許多官員腐敗,貧富差距加大,公民對國家抵觸情緒高漲;泡沫經濟普遍存在,社會的浮躁的繁榮發展現狀,這些都影響着中國是否能繼續穩定的發展。建國六十餘載,國家還只處於幼年階段,我們不能要求它每個方面都那麼的健全完善。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我們不能抱怨國家的政權、政黨如何,因為雖然存在很多令人不滿意的現象,但是整體上,國家是為了人民利益而去發展完善的。國外勢力時時干擾着我們,是否我們今天看到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對公民的個人自由的保護就是真實的?我們國家是為數不多的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勢必會因為這個原因而試圖同化我們,從思想文化、經濟上侵佔我國主流的價值觀。傳播來的都會有目的性,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去接受一些真正有利於國家發展的信息。衡平國家利益與個人自由,堅持維護國家穩定,逐步進行國家改革,在穩定的大環境下,發展民主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