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很久以前就知道余華的兩部代表作,《活着》《許三觀賣血記》。高中時旁邊的書桌上放了一本《活着》本想着只隨便掃一兩眼便罷,沒想到一讀起來就和嚼了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一個下午的時間一口氣讀完這本小說,眼睜睜的看着一個又一個的角色已各種各樣的方式接連死去,心裡就像是被痛苦接連不斷的蹂躪,但是余華似看客般冷漠的筆調又讓這種絕望的痛苦找不到宣洩的出口,無法釋放。因此《活着》讓我難受了很長時間。潛意識裡也暗暗覺得慎讀余華。那天去圖書館本來要找一部小說,但卻無意間瞟到了《許三觀賣血記》,就像有魔力般的,我走近那本書,慢慢蹲下,看着那已經發黃的書脊,卻遲遲伸不出手。只是聽書名就覺得有種心痛的感覺,賣血,賣誰的血?為何要賣血?是賣自己的,還是倒賣別人的?許三觀是像福貴一樣最後全家都遭遇了不幸還是他一人的坎坷命運便足以讓人扼腕?以余華慣有的冷漠風格,這本書會不會再次讓我反覆品味濃濃的痛苦?這一切的疑慮都積聚在了我的右手,無法移動。強大的好奇心終究戰勝了疑慮,又是半個下午,當餘暉落下,余華的另一部代表作也完全成了我記憶的一部分。

  怎麼說呢,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就完了?第二個感覺就是,終於大家都沒死,都活得好好的,能長舒一口氣了。說實話可能由於我閱歷淺薄,或者缺乏對那個時代更為深入的認知,剛讀完放下書我都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核心,但我慢慢發現,這篇小說越品越有味道,雖然看起來余華僅僅是在道來一個故事,一個發生在50年代的小城市裡一個叫許三觀的絲織廠工人和家人的故事。

  人是矛盾的集合體。有時我會因為許三觀的對孩子深深的愛感動,在飢荒時期,為了讓老婆孩子們吃上一頓面,走進了醫院的大門,去賣血。為了救不是親生兒子的大兒子的姓名,一路奔波,一路賣血,前後賣血間隔甚至只有5天,還差點因此而送命。但有時候他身上也有狹隘的市民性,比如災荒時期帶他二樂三樂去吃面,卻唯獨不帶一樂,直接告訴一樂因為你不是我兒子,所以你去吃一個烤紅薯吧。試想一個10歲大的孩子,已經吃了57天的玉米飯,眼看着自己的弟弟被爸爸媽媽領着去了飯店,自己卻只能吃沒有巴掌大的紅薯,去找自己的親生父親卻又毫不留情的被趕出來,大人之間的事情卻要一個無辜的孩子來承擔,這未免太不公平。所以讀到這裡,我對許三觀又有些不滿了。

  接下來說他和許玉蘭,當時他追許玉蘭的情節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只因為給女孩子買了8角的零食,便要人家嫁給他,更出其不意的是,許玉蘭居然就答應了。讀到他們剛結婚時候我以為他們之間是沒有愛情的。許三觀抓住了玉蘭的把柄:與何小勇曾經偷嘗禁果,並且三觀和玉蘭的大兒子一樂長得越來越像何小勇。於是許三觀便整日不做家務,躺在椅子上舒舒服服的曬太陽,將家務全丟給許玉蘭。後來許玉蘭知道了三觀與林芬芳的事情,在使出看家本領—坐在門檻上喊出一番風格與佟湘玉極為相像的怨言之後,也一如當年的許三觀,整日不做家務,而是嗑瓜子串門,頗有輕喜劇的味道。但是讀到最後,我卻改變了原來的看法,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許玉蘭曾經將自己交給兩個男人,因此被冠以“妓女”的稱號,整日當“陪斗”,胸前掛着牌子一站就是一天,許三觀本想避風頭,讓三個孩子去給媽媽送飯,沒想到他們都嫌丟人,沒辦法只能硬着頭皮偷偷摸摸的去送飯,這時有個情節讓我大為感動,許玉蘭一看滿鍋的白米飯,只好勉強咽下,但是將米翻起來,卻發現底下是滿滿的肉,原來三觀害怕有人來檢查,便將肉埋在米飯底下。這是三觀對玉蘭的愛。三觀老了之後因為想吃炒豬肝喝黃酒,就去賣血,沒想到年輕的血頭說他的學老了,只能去當給油漆匠刷牆用的“豬血”,這番話讓一輩子靠賣血度過艱難時光的許三觀頓時感到支柱倒塌,在大街上嗚嗚的哭起來。相似的,三個兒子為父親的舉動感到丟人,玉蘭則對三個兒子的反應大為斥責,並曆數了三觀賣血為他們做的事,爾後用哄孩子一樣的語氣安慰三觀,並和他一起吃了炒豬肝和黃酒。當玉蘭聽說了年輕血頭對三觀說的不客氣的話時,便義憤填膺的擺出潑婦的架子罵了起來,但是這次,與以往不同,我覺得她是那麼的可愛,我感受到了她對丈夫深深的愛。

  誠然,三觀和玉蘭是相愛的,他們的愛通過輕喜劇一般的情節慢慢的像讀者展現,直至結尾,令人動容。於是我便困惑之前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小事又該如何解釋?這時,我似乎覺得文章並不是這麼簡單,除了一些家長里短的敘述,背後隱藏着另一條主線,那就是-----平等。

  可以說三觀和玉蘭都是追求平等的人。三觀之所以在抓住玉蘭把柄之後不做事,是因為他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兒子居然是別人的孩子,自己當了徹徹底底的“烏龜”,心裡委屈,所以讓玉蘭做事心裡感到平衡。玉蘭後來的舉動也是這個道理。還有另一件大事可以證明,三觀聽說給自己戴綠帽子的何小勇出了車禍之後高興了好半天,逢人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何小勇自己的親生兒子不認,自己辛苦撫養,這就是何小勇遭了報應,而自己卻身體健康。從這些話可以看出許三觀內心裡追求的平等。做了“惡事”的何小勇的悲慘結局讓他心理平衡,雖然這種想法很不道德,但卻將許三觀心裡積壓了幾十年的心病治好了不少。

  但可惜的是,許三觀雖有平等觀念,卻不是我們真正意義上提倡的平等。他眼裡的平等就是你們家有什麼,我們家也要有,你對我差,我也不能對你好。這種平等只是一種處於低級水平的比較,三年飢荒時期,許三觀曾埋怨過一句:這飢荒早來晚來都沒事,偏要在我們家無所積蓄的時候來。他只知道飢荒來的不是時候,但卻沒有進一步想過為什麼會有飢荒,如果沒有人民公社運動將他家幾乎所有的儲備都交公,即便今年收成不好恐怕也不至於落得如此地步(作者借許三觀之口說出此句,實在犀利)。別人家也吃不上好的所以許三觀沒說什麼,但卻不知對政策的分析與質疑能力的缺失是一種更大的不平等。所以許三觀縱然骨子裡是一個善良的,甚至可以說是有大愛的人,但仍然逃脫不了這種幼稚的平等觀帶給他的小市民氣。

  試想我們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會因為關注範圍之小而成為了日後開闊眼界的桎梏?

  總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小說主題是多元的,總有一個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發讀者的深思,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好的作品越想越有味道。

  以上僅本人自己讀後的一些想法,文章仍有許多不足,尤其是後面寫到關於平等,總是感覺沒有辦法寫到我滿意,這和閱讀量,思想深度有很大關係,在此檢討。

  歡迎小夥伴們提出不同見解,我們一起討論~分析文章神馬的最有意思了~

  國商創新1301 劉文婕



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標籤:大學生入黨 春晚觀后感 讀書思廉 大學四年 學生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