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山居筆記》讀書筆記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篇一:《山居筆記》讀書筆記

  拿起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很是喜歡,被他的無界的知識領域,美麗的語言技巧,發人深省的語言所吸引,讓我在一周之內(只是下班后的晚上)就讀完了。跟隨他的筆墨從幾代皇帝或工作或休閑抑或避難的承德避暑山莊到流放者的土地東北寧安縣,再到讓蘇東坡赤壁懷古的黃州赤壁、已然消逝的渤海國、千年庭院嶽麓書院、富甲一方的山西、作者的故鄉有着悠久文明和無數豪家的餘姚最後在祖國的最南端天涯海角終止這場旅行

  同時跟着他一起剖析了歷史問題,理解了科舉、魏晉風骨和小人這些深刻的話題。他這個筆記是想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資料查閱了斷一些疑難文化課題,歷史告訴我們就像最後一篇一樣,雖然沮喪但都是我們要面對的。

  從《一個王朝的背影》至《歷史的暗角》,不管品讀歷史,還是回味人生,很多難題還需繼續探訪,這些問題當然不可能輕易找到答案但所能做的就是呼籲更多的學者親身去感觸和研究,我們現在文化與商業的狹路相逢,會是怎樣一個結果還無人可知,只是對抗一直存在。

  從康熙王朝的盛世到慈禧,一個朝代的興衰已躍然紙上,避暑山莊也就見證了這些變故。佩服康熙的“修德安民”不修長城,欽佩他的遠見和多方知識。後來的雍正、乾隆雖沒有他們父輩那般偉大,卻也各有才華,做了不少貢獻,但倒後來的道光、咸豐氣數已盡。慈禧建一頤和園和避暑山莊對峙,意味着熱河的雄風早已吹散,清朝從此陰氣重重、劣跡斑斑。清朝滅亡后,社會動蕩,世事忙亂,人們也沒有心思去品咂一些這次歷史變更的苦澀厚味,就匆匆趕路了,直到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水而死,才讓全國的有心人肅然沉思。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他是為文化而死。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凄怨靈魂。改朝換代是必然,或許文士不能忍受文化的衰落?

  最近看了一些宮廷劇,提到寧古塔,從余的考察中才知道原來在東北,這片讓我曾經覺得富碩、豪爽的土地,原來有過這麼多悲傷,陰暗的過去。還好歷史不能壓倒文明以及文化的傳播,即使在那些被流放者中也能交流出美麗的文字,流傳着積極向上的句子。生經多難情愈好,這實在是災難給人最大的恩惠,所謂患難見真情吧,這個時候的幫助遠比豐厚的禮品和華麗的語句真實打動人。顧貞觀思念吳兆騫寫的詞作也得到流傳,更說服了納蘭容若的鼎力相助,終於將朋友救出。流放創造了一個味道濃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們得惠至今。東北人的重友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深刻關聯吧。從宏觀來說,流放無論如何也是對文明的一種摧殘,部分流放者從傷痕纍纍的苦痛中掙扎出來,手忙腳亂創造出了一些文明,但並不能給流放本身增色添彩,比較這樣限度的對生理心理的嚴重侵害,還是磨滅了很多人才。文明可能產生於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讚美苦難。我們不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部分文人之所以在流放的苦難中顯現人性、創建文明,本源於他們內心的高貴。他們的外部身份和遭遇可以一變在變,但內心的高貴卻未曾全然銷蝕,這正像有些人不管如何追趕潮流或身居高位卻總也掩蓋不住內心的卑賤一樣。毫無疑問,最讓人動心的是苦難中的高貴,最讓人看出高貴之所以高貴的,也是這種高貴。憑着這種高貴,人們可以再生死存亡的邊緣吟詩作賦,可以用自己的一點溫暖去化開別人心頭的冰雪,繼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點燃文明的火種。

  比之于山川湖泊、大漠荒原,都市是非常脆弱的,越是熱鬧的東西越是脆弱,然而都市的熱鬧卻是人性的匯聚,人性匯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還依然脆弱,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一大悲劇。除了像龐貝古城那樣純自然力的毀壞之外,致使許多城市消亡的原因還在於人類自身。人類,尤其是中國人,究竟有什麼深層原因使他們既迷戀城市、覬覦城市,又與城市過不去呢?渤海國從曾經的繁盛走向灰飛煙滅,我們只能說,歷史曾經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有關城市的夢。夢很快碎了,醒來一片荒涼。縱然城市這麼脆弱,我儘管喜歡安靜、崇尚自然,卻還是以一個現代人的想法渴望着無數生命散發出的蓬勃熱能。只是希望我們的城市能有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包容與綠洲般讓人心曠神怡的空氣。

  蘇東坡的經歷說不順也還是幸運,能在中年超脫,得到如此佳作,傳世千古。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黃州的凄苦,讓蘇東坡更加超脫,洒脫勇敢,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寂寞沙洲冷,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於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像他這樣的靈魂竟然寂靜無聲,遲早會創造一個宏大的奇迹讓世界震驚。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吵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去過湖南兩次,還是錯過了嶽麓書院,只知現今指點江山的橘子洲頭,不知千年文人培育之地的書院,但不知現今能否找到點遠古的學識,感受到那種學習的氛圍呢?書院包容了眾多的學者,求知若渴的心,雖然將學者還是文人都受到過打擊,但是這種文化的傳播從沒有中斷。朱熹的教學影響着歷代的學者,當時的好學遠非現在所能比,過於浮躁的社會使得對文化的理解過於淺顯,對知識的追求過於單薄。誰能保證歷代教育家一輩子又一輩子澆下的心血和汗水,一定能滋養出文明的花朵,而這些花朵又永不凋謝?誠然,過一段時期總有人站出來為教育和教師張目,琅琅書聲,響徹九州,但嶽麓書院可以作證,這一切也恰似潮漲潮落。不知怎麼回事,文明這個文明古國有一種近乎天然的消解文明的機制,三下兩下,琅琅書聲沒了,代之以官場寒暄、市井嘈雜、小人哄鬧。在人的整體素質特別在文化人格上,文明究竟比朱熹、張拭那個時代長進了多少?他們又曾預料到這個時代的現狀么?而我們,是否也能由此去猜想今後?人類歷史上,許多燥熱的過程、頑強的奮鬥最終仍會組接成一種整體性的無奈何悲涼。我們擁有一個庭院,像嶽麓書院,又不完全是,別人能侵凌它,毀壞它,卻奪不走它。很久很久了,我們一直在那裡,做着一場文化傳代的遊戲。至於遊戲的結局,我們都不要問。

  一直山西是個比較窮的地方,除了那些暴富的煤商,靠壓榨着貧苦大眾的生命撈錢,那有錢的也讓我覺得那錢不幹凈,沒有什麼好炫耀的;唯一的好感是平遙古城,那個讓我嚮往的地方;大學時一個朋友的是山西的,才讓我覺得可能山西也還可以的,至少他的為人還有平常生活的寬裕度讓我覺得那是一個有窮有富的地方。直到今天看到余老師的《抱愧山西》,我是和他一樣的感覺,慚愧,那個讓我所謂蘇南人有點不屑的地方,原來曾是全國最富庶的地方。晉商原來那麼有經商頭腦,那麼聰明,靠自己的雙手和頭腦創造着幾乎覆蓋全國的財富。蘇州的“中國戲曲博物館”讓多少藝術家驚嘆不已,原來這只是“三晉會館”,即山西人到蘇州來做生意時的一個聚會場所。說起來蘇州也算富庶繁華的了,沒想到山西人輕輕鬆鬆來蓋了一個會館把風光佔盡。宋靄齡的丈夫孔祥熙這位國民政府的財政部長也是從山西太古縣走出來的,這裡曾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平遙西大街更是吸引着全國的商人在此建立分號,以及當地的日升昌等著名的票號,可見繁華必當不一般,雖然現今還不蕭條,但有不少莊嚴沉靜的古典建築外部添飾一些五顏六色的現代招聘,與古典建築的原先主人相比,顯得有點浮薄。喬家大院正是在這條街上,全國各地的大宅深院見得多了,但一進這個宅院,諸多名園便立即顯得過於柔雅小氣。義無反顧的出發,並不一定能到達預想的彼岸,在商業領域尤其如此。山西商人的全方位成功,與他們良好的整體素質有關:其一,坦然從商;其二,目光遠大;其三,講究信義;其四,嚴於管理。以上這些不僅讓這個山西商人團體一起富庶,也是現今從商成功的不二法則。為何,山西無數商家最後經歷了敗落,自身有原因,商業機制的時代性轉換固然是個原因,但是上個世紀中葉以來連續不斷的激進主義的暴力衝撞才是真正主要的原因,一次次阻斷了中國經濟自然演進的路程,最終摧毀了山西商人。先是太平天國后是辛亥革命,將修養生息一段世紀的山西商家徹底打垮了,山西商家的最後一線希望徹底破滅,走西口的旅程,終於走到了終點。晉商的鼎盛春秋長達數百年,它的衰落也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要創造一個輝煌何其難,可是毀掉一個文明卻又是如此之快。

  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上黃鶴樓,卻引發的強烈的被遺棄感,肯定是和當時的處境有關,茫茫江山,何處是我家?我去黃鶴樓時可能心境大好,有那麼多人陪着,只是望着長江將武漢劃分為三塊,雄偉的武漢長江大橋下流淌着沿江文明。可能我還年輕,也可能我的條件太優越,只感於景色,卻沒有更深刻的思考,沒有思念家鄉,因為我不是置身異鄉,而是去出門旅遊,也就沒有那種失落的找不到家的感覺。在一般意義上,家是一種生活,在深刻意義上,家是一種思念,只有遠行者才有多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遠行者才有深刻意義上的家。最開始因為不習慣異鄉的生活而懷念爸媽,懷念家的溫暖舒適,後來逐漸習慣了,就不想家了,而今一直在外面學習和工作的我,開始逐漸意識到家的可親可近,最讓人牽挂的當然是家裡的人。余先生也因此想到了自己的家鄉餘姚,因為浙江和我家靠得挺近,早也聽說過這個地方,原來還記得有餘姚電視台的,現在裝數字電視收不到了。沒想到這個縣城還藏着7000多年前的文明,有着如此深遠的歷史,作者曾因有着餘姚口音而被人笑,可是後來完全拋棄后,知道家鄉的可愛,出了如此的名人學者。王陽明、朱舜水、黃宗羲和邵晉涵都是餘姚人,而范仲淹的名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裡的先生嚴子陵正是餘姚人是也。逐漸發現故鄉在追蹤和包圍着他,連大學的教授都是自己的老鄉,親切感使然。餘姚離家這麼近,還有良渚文化的發現,讓我更想踏上這塊土地,去感受遠古文明和近現代學者大家的風範。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指出,夢寐——野蠻——文明這三個階段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普遍階梯。文明是對蒙昧和野蠻的擺脫,人類發展大大過程如此。文明有可能盛載過野蠻,有可能掩埋於蒙昧;文明易碎,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補,有可能無法修補,然而即便是無法修補的碎片,也會保存着某種光彩,永久地讓人想象。區區如我,畢生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帶有某種文明光澤的碎片罷了,沒有資格躋身某個遺址等待挖掘,沒有資格裝點某種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與蒙昧與野蠻的搏鬥匯總碎得於心無愧。余老師是謙虛了,至少餘姚人現在都知道他,都為除了這樣一位學者而感到自豪,他為故鄉帶去了驕傲和文明。想想自己的家鄉出了柳亞子、張應春這些勇敢之士,而我現在所能做的只是以他們為榮,以故鄉的風土人情自豪,卻沒能為故鄉帶去任何光彩,也是自己慚愧的,可能註定自己就要這樣平庸了,但是我會讓故鄉蒙羞,我會讓更多的人知道故鄉的景美人更美。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 標籤:讀書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