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塔》讀後感4篇
篇一:《烏塔》讀後感
404班 蔣小園
今天,我們學了《烏塔》這篇課文,我感到很吃驚:烏塔僅14歲德國孩子,竟有能力一個人獨自遊歷歐洲!她這種獨立自主,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去感悟和學習。
課文中講到烏塔為計劃這次旅遊,整整花了3年的時間來準備,也就是她10歲左右就開始計劃這次旅行,閱讀有關書籍,而我們整天還在因為一些小事糾纏不清,甚至有些同學是被家長逼迫着學,連上學放學自己都不願意走路,吵着要坐車,更別提像烏塔那樣遊歷全歐洲了。
另外,文中還提到烏塔為了掙旅遊費,整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而我們都是向父母要零花錢,一點也沒注意節儉,實在應該好好反省。
烏塔通過親身到各國體驗,認識到“百聞不如一見”,中國也有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我們知道了:自己聽說的或從書本上看到的知識總不全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在腦海留下深刻印象,對事物的認識才能更全面。
烏塔有着很強的獨立自主能力,自己游遍歐洲,中國的孩子大多數還是“
衣來張手,飯來張口” 。兩者之間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這和父母的關念也有關係。烏塔的父母認為:愛孩子,就應該讓他們經受磨難和挫折,而中國的父母還是把孩子捧在手心裡,生怕他們受到一點委屈。但同學們,你們也不要做溫室里的花朵了!也許現在看不出來,下一代看不出來,但如果不及時更正,下下一代的中國人就會被外國人看不起。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加強生活能力的鍛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吧!
篇二:從《烏塔》中想到的
-讀《烏塔》有感
西陵區外國語實驗小學東區404班劉喆錦
上個星期,我們學習了課文《烏塔》,內容講的是作者在旅居德國的時候碰到了德國小姑娘烏塔。烏塔只有14歲,卻可以獨自一人遊歷歐洲。當時,我只是體會到了烏塔的自理能力很強,很有勇氣;但是今天,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孩子不能獨自出去旅遊呢?”
開始我想到了一種可能性:因為家長們太溺愛我們了,怕我們獨自一人出去照看不好自己,或是迷路了。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現在的社會秩序不是太好,有一些喜歡騙人的人,所以我們獨自去旅行會很沒有安全感。
但是您們有沒有想過,我們也是想飛向窗外的小鳥,我們也嚮往蔚藍的天空,也嚮往溫暖的陽光!所以請您們不要把我們整天“關”在家裡,要讓我們多出去走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這樣才能呼吸到更多的新鮮空氣呀!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雖然現在的社會秩序不是太好,但是好人還是佔大多數的。我們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界傳遞正能量,這樣我們的家園就會更加美麗,社會也會更加和諧!我們不管走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會很有安全感!
我希望我們也能像烏塔一樣,很安全地週遊世界,可以像小鳥一樣,快活地親近自然!
篇三:《烏塔》讀後感
魏思遠
《烏塔》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小女孩獨自遊歷歐洲的過程。
首先小女孩在家裡用了三年的時間來閱讀有關歐洲國家的書籍,這說明烏塔是用的非常認真的態度在對待這一次旅行。然後小女孩烏塔是在獨自一個人的情況下遊歷了整個歐洲,這說明烏塔具有非常強的獨立能力,如果烏塔是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的話她的家人就不會放心讓她一個人去旅行;如果她是一個適應能力很差的孩子的話她的家人也不會放心她一個人去旅行。
總結一下烏塔的優點,再來看看我們現在,雖然她比我們大,但是也有非常鮮明的對比:烏塔在十一歲就開始自己準備這次旅行。而如果在中國可能在十一歲時的孩子還需要爸爸媽媽幫着收拾書包,幫着收拾衣櫃。
中國和外國的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區別,我認為中國的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一但遇到挫折就只能向父母求助,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翱翔於藍天呢?
篇四:《烏塔》讀後感
烏塔非常獨立自主,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什麼事都是家長承包的。我們其實是一隻只渴望飛翔的雄鷹,可家長們就是不放心,是典型的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所以孩子們漸漸缺乏自主意識。
我在電視里看見了一個學習超好的小男孩,每次考試都是全年級第一,可是他不會自己吃飯,不會洗澡,不會拿衣服和換衣服,那個男孩的家長只讓他學習,學習,再學習,最後他長大成了一個沒有用的人。在中國,像這樣的孩子何止一個?所以,請家長為孩子們打開“溺愛之門的鎖”,給孩子一片碧藍的天空,一片碧綠的湖水,讓孩子們學會自主和勇敢。
中國的家長是用打罵來解決問題,所以中國的孩子也是用打罵來解決問題。而外國人是用一些不傷孩子的話來解決問題。
烏塔是幸運的,她的生活豐富多彩。而我的媽媽從來不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烏塔是天上飛翔的蒼鷹,而我是一隻待在籠子里的小鳥。
“花盆裡長不出蒼松,鳥籠里飛不出雄鷹”。這話一點也不假,所以我們應該勇敢的對家長說:“給孩子撐起一片自由的藍天,讓孩子自由飛翔,讓愛更完美,讓愛更充實。”
《烏塔》讀後感4篇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