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得"教育
——《愛的教育》讀後有感
柴谷鹿
1
有個小男孩,是意大利市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從十月份四年級開學第一天開始到第二年七月份,他將自己在校內校外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寫成了一本日記。日記里有他所敬愛的先生們,有他日日相處的同學們,有他的嚴父慈母,還有許許多多讓他非得用筆記下不可的人兒們。漫步在他用質樸純真搭建的文字世界里里,總是能感覺到紙頁間滲溢的溫情暖意。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觸人心弦,洋溢著兒童的天真與童趣,教孩子學會為人處世,學會對祖國、對家鄉、對同胞、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以及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著名文學家,也是本書的翻譯夏丏尊先生就曾說,在第一次讀此書的日譯本時,流着淚讀了三日三夜才讀完。就是後來翻譯時,還時常眼眶濕潤,他這樣解釋自己的這番淚水:"除了人的資格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過十餘年的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父為師的態度,讀了此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得流淚。"
《愛的教育》這部被公認是有名的兒童讀物,處處都書寫着一個兒童視角中的繽紛世情,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皆有呈現。不過,與其將它當作是兒童讀物,不如作為普通讀物。因為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讀了這本書,一定都會有所感悟,甚至可能像夏丏尊先生所預料的那樣,"流些慚愧或感激之淚".
亞米契斯是一位偉大的兒童小說家。在我讀來,他的文字魅力的最重要的源泉並非是曲折的情節或煽情的抒發,而是一種對於情感的探索,一種真正的真誠的開鑿,這讓小說之中的愛與情感以人們為載體在相互的交流中淙淙流淌,讓讀着的人也難免羨慕,羨慕這種流淌的暢快和深沉。
2
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小男孩,十二歲的安利柯。關於在家庭、學校還有社會共同的影響下的安利柯是一個什麼性格的男孩,書中並未具體描寫。然而,我們要知道,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成人完全不同,孩子是根據自己獨特的興趣來理解事物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記錄了什麼,他就是什麼。
我讀到,他是一個善良、關懷他人的人。在《煙囪掃除人》中,一個做煙囪清掃的小男孩因為丟了自己的工錢而傷心啜泣,路過的學生一齊自發為他捐出自己的零花錢。安利柯這樣寫道:"一個可憐的煙囪掃除人,被圍在美麗的衣服、搖動的帽羽、髮絲帶、鬈毛之中,那樣子真是好看。"那樣子真的好看嗎?我們在什麼時候會感嘆好看?應該是在看到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美景,或是真正長相精緻的人物時才會由衷讚歎好看吧。滿臉墨黑、衣衫破舊的煙囪掃除人在正中間被圍着,真的好看嗎?為什麼安利柯會這樣寫。我相信,他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他的性格里有一種關愛和體察別人的特質,他看到哭得傷心的小男孩,覺得應該去關懷他,他看到紛紛伸出援手的其他孩子們,覺得這幅畫面令他感動,他從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輝。所以他以一個孩子的質樸口吻,真誠地感嘆"那樣子真的好看".
我還讀到,他是一個嚮往美好品格的人。在《好友卡隆》中,他描寫了自己的好朋友卡隆。在他的筆下,卡隆是一個見義勇為、無私助人、孝順父母的好孩子。他寫道:"我真歡喜卡隆……我的確相信:卡隆真是能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救助朋友的人。這種精神,從他的眼光里很顯明地可以看出。從他那粗大的喉音中,誰都可以聽辨出他所含有的優美的真情。"安利柯真誠地讚美了他的好友,毫無保留。但是,真的誰都可以辨別出卡隆的真情嗎?並非如此,因為在其它篇章中多次有提到,班裡經常欺負弱小同學的搗蛋生因為經常被卡隆喝止而跟卡隆勢不兩立。可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卡隆身上流露的真情。而安利柯卻仰慕卡隆,正說明了安利柯對美好品格的嚮往,他也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具備這種品格的人。這說明了他積極陽光的追求。
我也讀到,他是一個欣賞勞動精神,不貪圖安逸的人。在《朋友可萊諦》中,安利柯路過同學可萊諦家,發現可萊諦忙得不得了。因為父親不在家,他既要去柴市進貨,又要一捆一捆地搬柴,還要接待客人、做飯、煎藥、照顧生病卧床的母親,同時還忙裡偷閒複習功課。可萊諦很羨慕安利柯還有散步的空閑,說"你真幸福啊".安利柯並不覺得,他寫道:"啊!可萊諦!其實不然。你才比我幸福呢。因為你既能用功,又能勞動;能替你父母儘力。你比我要好一百倍,勇敢一百倍呢!好朋友啊!"面對好友的羨慕,他沒有沾沾自喜,相反,他覺得慚愧。對於一個十二歲的小男孩來說,覺得慚愧是多麼可貴的一個品質啊!
3
我相信,他身上的每一分樣子,與他受到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身處的其它外部環境都是分不開的。
比如安利柯的父親,讓我也忍不住想要尊敬想要讚美的一個形象。
他總是帶着包容的心態去欣賞他人身上的亮點,從不帶偏見。安利柯的同學中有一個"小財迷",處處都能尋到商機,在同學間做點小生意賺錢。這讓他被其他同學譏笑。安利柯的父親偶然聽到,卻幫他說了話:"不要那樣批評別人,那孩子雖然氣量不大,但也有親切的地方哩。"他能這樣幫兒子的同學說話,評判自己的兒子時想必也不會偏頗。安利柯的包容心,應該與他父親的言傳身教分不開。只要讀得仔細,就會發現,安利柯同他的父親一樣,總是能從自己身邊的人身上發現閃光點,總是能夠體察他們的心情。
他告訴自己的兒子,沒有什麼比尊重勞動更重要。安利柯的同學"小石匠"(一名石匠的兒子)到家中玩,身上的白色石粉粘在了椅背上,安利柯剛要去擦,被父親暗暗制止了。他的父親是這樣同他解釋的:"安利柯啊!你去拭椅子的時候,我為什麼阻止你,你不知道嗎?因為如果在朋友面前拭,那就無異於罵他說:"‘你為什麼把這弄齷齪了?’他並不是有意弄污,並且他衣服上所沾着的東西,是從他父親工作時沾來的。凡是從工作上帶來的,決不是齷齪的東西,不管他是石灰、是油漆或是塵埃,決不齷齪。勞動不會生出齷齪來,見了勞動者的人,決不應該說‘啊!齷齪啊!’應該說‘他身上有着勞動的痕迹。’你不要把這忘了!你應該愛"小石匠",一則他是你的同學,二則,他是個勞動者的兒子。"
關於安利柯的父親,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他的母親也是同樣一個善良溫柔的人,關心幫助遭遇困境的鄰里,去福利院照顧可憐的孩子們。她曾教育安利柯要對自己的師長要感恩,她說"平均說來,做先生的苦悶勝於滿足".(知音啊~~~不過沒有勝於啦,目前是等於,希望以後可以修鍊成"滿足勝於苦悶".但是理解萬歲!)她可能不如安利柯的父親那樣博學,但身上也充滿了寬厚溫暖的光輝。
安利柯的先生,也是一個對學生充滿了愛與尊重的學生。開學第一節課,他對學生說:"去年以前,我還有母親,母親死了以後,我只有一個人了!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期末最後一節課,他對學生說:"在這一年中,我好幾次地不留意發了怒。這是我的不好,請原恕我。"然而最讓我動容的,是卡隆母親過世后的那一堂課,先生為全班同學念了一封一位著名文學家寫給自己不幸喪母的朋友的一封信。信的內容既帶着沉重的傷痛,也有令人鼓舞振作的希望。念完整封信,先生藉著信中的語氣繼續對卡隆說:"卡隆!要剛毅!要平靜!這是你母親所喜的。懂了嗎?"卡隆點點頭,大顆的淚珠簌簌地落在手背上、筆記本上和桌上。
一切,盡在不言中。我的呼吸都似乎在此凝滯,或許是因為畫面太美好,也或許是因為感動慶幸可憐的卡隆可以得到這樣暖心的慰藉。
4
難怪夏丏尊先生感言,"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塘,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確是如此。
讀罷此書,我似乎也能體會到他在序言里提到的"好像醜女見了美人"的感覺,我倒不覺得難堪,只是嚮往。這本小說里也有貧苦,也有病殘,也有暴力,也有困頓,但因為有情有愛,讀着讀着,心裡會越來越篤定,越來越溫柔。
在日記寫到末尾時,安利柯專門寫了一篇《感謝》,其中有這樣一段,"回憶去年十月才開學時的種種事情,從那時起,確增加了許多的知識。說,寫,都比那時好,算數也已能知道普通大人所不知道的事,可以幫助人家算賬了,無論讀什麼,大抵都似乎已懂得。我真歡喜。可是,我的能到此地步,不知有多少人在那裡勉勵我幫助我呢。無論在家裡,在學校里,在街上,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我所居住,我有見聞的處所,必定有各種各樣的人在各種各樣地教我的。所以,我感謝一切的人。"
可見,在這無處不在的愛的教育下,安利柯成長為一個善良溫柔,懂得愛懂得尊重,懂得感恩也能夠關懷他人的孩子。儘管他的成長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許多路要走。但是誰都可以看到他心裡那顆飽滿的種子,朝着有光的方向,蓄勢待發。這讓我們對他充滿了信心,也對自己,有了一點信心。
最後,為了呼應一下高高在上的題目,喊個口號:得愛者,方得教育。畢竟,教育的本質,是在知識之外的曠野中,一顆長在心底的萌萌的、狂野的小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