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和朗讀習慣的養成,是小學閱讀教學論文的重要目標和方式,但在邊疆民族地區的不少閱讀課的課堂教學論文中,很多教師往往忽視朗讀訓練,繁瑣的分析,多餘的提問,佔去了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即使讀,也是為講這一段,而讓學生讀這一段,筆者認為,這種為講而“讀”,不是讀的訓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大綱提出:“朗讀是閱讀教學論文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領悟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可見,朗讀是閱讀教學論文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訓練,是進行閱讀教學論文的重要方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知識的領悟和掌握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去讀、去悟。因此,閱讀教學論文中要加強朗讀訓練。課堂上要給學生多讀的機會。
(一)要把朗讀貫穿於閱讀教學論文的始終。教師要把熟讀每篇課文作為教學論文的基本要求,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達到正確地讀、流利地讀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況下,閱讀課可分為三個步驟:
①初讀。通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②細讀,要抓住重點句段,寓分析於朗讀中,以指導朗讀進行分析。
③精讀。即品評語感,欣賞課文精華。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繪的是一幅遼闊壯麗的蒙古草原美景,讀來琅琅上口,讀後令人興奮,餘味無窮。像這類課文,教師不必多講,而應讓學生反覆誦讀、吟味,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在評品、欣賞中,情感得以升華。
(二)要引導學生領悟地朗讀。朗讀是領悟課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讀和領悟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領悟地讀,尤其要注意關鍵句段。如教學論文(黃繼光)一課時,有學生問:“黃繼光在身受七處重傷的情況下為什麼能站起來?”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不是簡單說教,而是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描寫黃繼光心理活動的那幾句話:“他感到指導員在望着他”——指名讀;“戰友們在望着他”——小組讀;“祖國人民在望着他,朝鮮人民在望着他”-一全班讀。這樣分着讀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黃繼光想到望着他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感到給自己的力量越來越大。這種力量來自英雄黃繼光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這樣分着多讀幾遍,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領悟黃繼光在身受七處重傷的情況下能夠站起來撲向敵人火力點的原因。教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指導朗讀,通過朗讀加深了對課文的領悟。
(三)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朗讀能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特別是好的朗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領悟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還可以再現文章的現象,把學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喚起與作者感情上的共鳴,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在正確、流利讀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文章字字情、聲聲淚,充分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周總理崇敬、愛戴和懷念的感情。全文的主調貫穿一個“悲”字,全文朗讀的基調應是沉重而悲痛的。節奏應是緩慢的,要通過表情朗讀的指導,激起學生思想情感的波濤。當總理的靈車經過時,人們想到的是什麼呢?通過范讀、表情朗讀第二段中的最後三句話,學生自然體會出人們這時的心情:同是這十里長街,同是總理和群眾,昔日的總理檢閱群眾,迎送外賓,其矯健身軀,慈祥面龐,油然浮現於群眾眼前,這是多麼幸福和歡樂的情景!然而今天,看着總理靜靜地躺在靈車裡越去越遠,而且不再回來,人們怎能不悲痛欲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那些字裡行間深蘊的情感將溢於言表,使學生受至到強烈的情感熏陶,進而從悲痛中獲得力量,立志做一個像周總理那樣的人。
閱讀教學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標籤:寫作指導作文 朗讀比賽作文 教學作文 教學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