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文化隨筆>寂靜的鄉村夜——對於鄉村文化的一點思考

寂靜的鄉村夜——對於鄉村文化的一點思考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寧靜的鄉村,熟悉的面孔越來越少。

  今年除夕回家,拜年的時候,長輩們越來越小了,逝去的民俗民風也漸行漸遠,小時候那種過年的喜悅也蕩然無存,悠長的衚衕不見了,拴馬石還在,古槐枯死了,古槐下的石階還在。

  我仍然清晰的記著兒時,夏夜乘涼的場景。村中的古槐樹下,石階上,每到夏夜,忙碌一天的鄉親們都會聚集在此,天南海北地聊,一個咿咿呀呀的收音機播放着楊家將、岳飛傳,而那時,我還能清晰地看到月亮上的山,清亮如水。那時的天空也是繁星點綴,如畫如仙。初秋的夜靜謐祥和,輕舞的螢火蟲滴滴點點,盈盈而動,幾家孩子熱鬧的飛快的用小扇撲流螢去了。

  如今,再也沒有人願意去冒炎熱或者寒冷去看的露天電影,也沒有人去捉螢火蟲,去年冬天幾次回家,發現農村的夜更加的靜謐,如了無生氣的沙漠一般。鄉親們更願將自己置於空調和各種現代化的工具的家裡,在各種電光聲影中尋覓屬於自己的快樂。只是,這一切,真的是值得嗎?

  兒時的記憶,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東西。春日裡的漫山遍野的花海、夏日的天然澡堂、秋日裡的螢火蟲及冬日的秧歌、呂劇;路天電影院的悲歡離合,收音機里的扣人心弦楊家將、岳飛傳。“這些東西早都沒有了……”問起父母,他們給我的口吻都是一樣的。是啊,很多過去的東西在時代的碾壓下都成碎片,不復存在。經濟的富裕賦予我們更多選擇的餘地,但真正寶貴的民風民俗卻再也不復呈現,正如那些逝去的長輩們所帶走的知識一樣,再也覓不到蹤影。

  對比農村和城市,社會發展的不均衡導致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城市,我們可以利用各種介質去滿足我們內心的那種慾望,在放肆和放縱之中尋找那種刺激的快感,肯德基、微信、智能手機、網吧、ktv…………..。可到農村,卻是另外一種現象,道德的淪喪,精神家園的失守,各種民族的文化的東西正逐步的消亡,可以傳承的東西正變得越來越少。

  而今我們習慣了ktv的嚎叫、廣場舞的喧囂,有誰還能記得露天電影院里的喜悅,收音機里評書楊家將戰鼓鳴鳴的緊張,還有那鄉村那濃濃的年味……。現在社會越進步,我們可以回憶的東西就會越少。我以前讀過很多80-90年代的鄉村文學,鄉村的那種質樸,村民的那種追求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這種精神層面的具體表現就是一種無欲無求和對於知識的強力渴求以及對於個人民運的抗爭。可如今我們對這樣的感情是陌生的。我們也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靈魂生活,很少為純粹精神性的問題而不安和痛苦,很少執著於乃至獻身於某種超越性的信念。所以,我們中很難產生梭羅《瓦爾登湖湖畔》那種精神聖徒,我們的理想人格是能夠恰當處理人際關係的君子。我們在精神上容易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人生模式容易趨於雷同(當官,發財,包養…………..)。

  大到對於一個民族來講,物質性的東西是衡量體量的關鍵;但對於一個有內涵的社會來說,精神性的東西才是賴以發展的基礎。我很欣賞以色列的猶太民族以及德國的日耳曼民族,他們的文化、精神傳承的很好。當歷史的斷層頻繁出現時,我們將要丟失的不僅僅是社會的財富,更是一種對於自身的背叛,我們那些燦爛的文明、那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在洋文化面前那麼不堪一擊,我們有什麼可以傳正給我們的子孫。

  昨天晚上和父親通電話,父親憤憤不平的抱怨,民俗民風的敗壞,什麼東西都偷,大張旗鼓地偷………。

  農村的白天,安靜;農村的夜晚,黑暗、寂靜。

  當詩人海子抱着一本《聖經》在山海關卧軌自殺時,是否代表他心中那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好世界的消失。

  文化(民俗民風)、精神在消失但沒人願意去關注。



寂靜的鄉村夜——對於鄉村文化的一點思考 標籤: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