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思時心中總會湧現出點點的火花,迸發的那一瞬間,有着一種記錄的衝動。活着,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着不同的心路歷程,不禁有種記錄心路歷程的想法,記錄的點點滴滴最終穿成精神世界的軌跡。
我為什麼活着?不停地問自己,也會問周圍的朋友,得到的答案不盡相同。活着在哲學上和心理學上可以理解為一種存在。萬事萬物是為了什麼存在着,自己作為其中一分子又是為了什麼而存在着?更多人的回答都是基於社會角色而給出的答案:為了短期目標的實現,以便最終實現長期目標。(為了更好的生活)
存在是在尋找一種被認同感。渴望得到社會,自己的認同,這種認同感貫穿着生命的始終。為了追尋這種認同感,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每個人扮演着不同的社會角色,一旦這種社會角色得到認同,就會肯定了自己的社會價值。這種被認同的感覺會給心靈注入無限的能量,滿懷能量的投身於更廣闊的社會角色扮演中。感情的認同感更勝過於社會角色的認同感。每個人都渴望着會有一份自己的心靈歸屬感,希望找到自己的心靈群體,被某一個群體認同,在同一個群體得到感知與呼應。於是便有了通心的朋友和相見恨晚的知己。
一旦面對着外在的不認同感,就會產生挫折感,開始自我懷疑,對生活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甚至開始自我否定存在的價值,鬥爭的最後結果有的人最終確認自己為無價值,走向不存在。
面對着外在認同感的缺失,可以嘗試着學會接受自我,尋求自我認同感。可能這就是佛的精神所在,一種自我肯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體現了一種強烈的自我認同。
存在着,平衡着,被認同與自我認同。
存在於被認同 標籤:關鍵在於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