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電影《色戒》后,使我感慨連篇,我認為這是張愛玲用情寫自己。
張愛玲,原名張煐。原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過,1929年遷回上海。1930改名張愛玲,中學畢業後到香港讀書。1942年香港淪陷,未畢業即回上海,給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也替德國人辦的英文雜誌《二十世紀》寫“中國的生活與服裝”一類的文章。1942年應《西風》雜誌《我的生活》徵文寫散文《我的天才夢》得名譽獎。1943年她的小說處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爐香)被周瘦鵑發在《紫羅蘭》雜誌上。隨後接連發表《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代表作。此後三四年是她創作的豐收期,作品多發表於《天地》、《萬象》等雜誌。
她23歲與胡蘭成結婚,抗戰勝利後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筆名在上海《亦報》上發表小說。1950年參加上海第一屆文代會。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國新聞處工作,曾發表小說《赤地之戀》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國。在美與作家賴雅結婚,后在加州大學中文研究中心從事翻譯和小說考證。在美過着“隱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發現老死於美國洛杉磯自寓,享年七十五歲。
她的創作大多取材於上海、香港的上層社會,社會內容不夠寬廣,卻開拓了現代文學的題材領域。這些作品,既以中國古典小說為根底,又突出運用了西方現代派心理描寫技巧,並將兩者融合於一體,形成頗具特色的個人風格。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傳奇》和散文集《流言》,隨後,又寫有中篇小說《小艾》、長篇小說《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戀》、《怨女》和評論集《紅樓夢魘》等。其中她的小說《色戒》被拍成電影后,反映強烈。
《色戒》是以抗戰時期為背景,一班知識青年派出女學生王佳芝扮成少婦,假裝因香港淪陷搬到上海從商,施展美人計欲刺殺漢奸汪精衛屬下的特務頭子易先生。王佳芝搬進易先生家中后,與易太太成為朋友,經兩年精心鋪排,成功勾引易先生到一家珠寶店,由同謀下手刺殺對方。但因王佳芝對易先生動了真情,當殺手到達珠寶店外時,王佳芝的感情壓過了理智,竟通知易先生逃跑。易先生雖然因王佳芝救了他一命而感動,但脫離險境后,他還是動了殺機,安排封鎖珠寶店一帶將之趕盡殺絕。
《色戒》描寫了一場未遂的暗殺事件的全過程,易先生回家,王佳芝在和太太們打牌,兩人都離開了,暗殺始末,易先生晚上回到家中,就是這麼半天左右的事兒,這是小說本身的故事。往前可以延伸為一個長得多的過程:在香港,王佳芝所在的小組,就打算接近易先生,但沒能得手,我想其實這是張愛玲早就安排好了的。( : )
張愛玲在《羊毛出在羊身上》中提示了兩點,非常重要。第一,王佳芝並非職業特工,只是“玩票”。王佳芝憑一時愛國心的衝動,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就干起特工來了。小說里只有一個職業特工,就是組織王佳芝暗殺易先生的人。相比之下,王佳芝就太不專業,所以才會感情用事,導致行動失敗,自己也送了命。第二,張愛玲強調,王佳芝在香港“第一次企圖行刺不成,賠了夫人又折兵,不過是為了喬裝已婚婦女,失身於同夥的一個同學。對於她失去童貞的事,這些同學的態度相當惡劣,連她比較最有好感的鄺裕民都未能免俗,讓她受了很大的刺激。不然也不至於在首飾店裡一時動心,鑄成大錯。”王佳芝大概有生以來頭一次有真正被人愛的感覺,有這樣的背景,人物的心理變化才合理。
《色戒》充分體現了作家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愛情觀。“無情”是張愛玲對世界的總的看法,但是她又強調無情的背景下人物些許的情感體現,將這視為人生的必要支撐。這個特點,在《色戒》裡面表現得非常明顯。王佳芝在首飾店,看見給她買首飾的易先生臉上“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她突然想,“這個人是真愛我的。”王佳芝死了之後,易先生回想起來,“她還是真愛他的,是他生平第一個紅粉知己。”兩個人的想法完全一樣,就像張愛玲說的“如出一轍”。
我認為《色戒》中的王佳芝就是張愛玲,易先生就是胡蘭成,她是用自己的感情在寫自己的情感經歷。張愛玲與胡蘭成,一個是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一個是汪偽政府的要員。在亂世之中,他們的相識、相知、相戀,及至最後的分手,都堪稱是一場“傳奇”。胡蘭成是浙江嵊縣人,生於1906年。從小家貧,吃過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他原有個髮妻玉鳳,在玉鳳過世之時,胡蘭成借貸以葬妻魂,卻四處碰壁。胡蘭成在掙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嚴、價值觀。所以在汪精衛為組織偽政府而四處拉攏人才時,他們看上了胡蘭成。而胡蘭成也不顧是非黑白地應允,成了民族的罪人。
此時的胡蘭成,已在汪偽政府中任職,正在南京養病。當他收到蘇青寄來的雜誌《天地》第十一期,讀到《封鎖》的時候,喜不自勝。文人與文人之間的那種惺惺相惜,使他對作者張愛玲充滿了好奇。於是他立即寫了一封信給蘇青,對張愛玲的小說大加讚許,並表示極願與作者相識。蘇青回信說,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頗高。這更是讓胡蘭成對張愛玲念念不忘。不久,他又收到了蘇青寄來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僅有張愛玲的文章還有她的照片。他越發想結識張愛玲了。胡蘭成回到上海之後就去找蘇青,要以一個熱心讀者的身份去拜見張愛玲。蘇青婉言謝絕了,因為張愛玲從不輕易見人。但胡蘭成執意見,向蘇青索要地址。蘇青遲疑了一下才寫給他——靜安寺路赫德路口192號公寓6樓65室。胡蘭成如獲至寶。雖然此時,他是個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在胡的狂追下,不久他們兩個人結婚了,此時張愛玲23歲,胡蘭成38歲。幾個月之後胡蘭成拋棄了張愛玲。愛情究竟是什麼呢?拿當時的人看,這樣的愛情也顯得俗不可耐而又難以理逾,何況今天。如此年輕氣傲而又才華橫溢的一個秀麗女子,怎麼就對十分花心而又做了漢奸文人的老男人胡蘭成那麼死心塌地地“於千萬人中遇到的惟一愛人”了呢?張愛玲對胡蘭成說:“你去南京后,我竟也感傷。”其實,“漢奸文人”只是胡蘭成的歷史身份,對張愛玲而言,胡蘭成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儒雅的外表和翩翩的風度,更在於空虛時兩人如甘露的知己之遇,又有纏綿之情。據說,胡蘭成最擅長的一點就是能出人意料地去投其所好,而張愛玲的寫作天性決定了她的過分敏感,又易於依賴和易於受到更多的傷害,最後的悲劇幾乎是註定的。
胡蘭成的多情是他贏得罵聲的重要資本,而這個資本卻可以說挽救了張愛玲。《張愛玲與胡蘭成》一書的著者王一心曾提到過一個有趣的假設,他說,歷史是不可否認的,但設想倘若胡蘭成真的就一心與張愛玲廝守,按張愛玲的性格與愛情觀,定是要淪為與胡蘭成同樣的“文化漢奸”,即便不被政府追究,所受輿論指責也將不堪。所以我們應該為張愛玲慶幸。
只求同壽,胡蘭成終老於日本,享年七十五歲。而後故於美國的張愛玲也享年七十五歲,不得不讓人產生很多聯想。雖張愛玲是自然死亡,排除了自殺的可能性,但在她的公寓里沒有找到任何食罐食品又說明了什麼呢?當張愛玲發現胡蘭成另有她人時,她的內心很複雜。在與胡蘭成決定分手的這段時間裡,張愛玲異常的痛苦,以至於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做了最後的決定,可見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感情深沉如海。末了的只求同壽雖然是大家的一種猜測,但我想,張愛玲直至辭世那一刻是從未忘記過胡蘭成的。
在美國的寓所,張愛玲悄然離世時,面容安詳,幾天後才被人發現。這一結局,正好應了胡蘭成的那句話:“歲月靜好,現世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