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培訓心得>浙江省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心得體會

浙江省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心得體會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浙江省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心得體會

  國慶正當國人成群結對出遊,傳來各地交通擁堵之際,我獨自一人放棄了與家人度假的機會,經過六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了寧波大學,參加了為期十二天的浙江省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發展培訓班,專家教授們的先進教學理念,為我指明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教授嚴謹的治學精神和認真負責的態度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暗自告誡自己,認真學習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掌握本學科基本的思想方法,掌握主要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現代化史觀、生態史觀,爭創民主寬容課堂氛圍,實現多元課堂評價。“即使是很多小人物 ,在很小的地方做很多小的事情,也會改變世界。”

  一、把握學科知識脈絡

  着眼於學科課程的學業水平、初中課程的總體架構、中學課程的整體格局、兩個課標的設計思路、基於實驗版積累的試教經驗。對《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有所錯位、不夠到位”現實,重新修訂了《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

  調整課程目標:凸顯歷史教學與地理教學的特有使命,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培養世界眼光,提高綜合能力,認同唯物史觀。

  明確設計思路:“從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基於人類活動的地理環境,以人類文明的演進特別是中華文明的發展為主線,以當代社會的發展為主題,整合“歷史”與“地理”兩個相互關聯的學科領域,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整體規劃內容目標的設置與實施。”

  以時空觀念為基礎,以歷史線索為主導,建立呈現課程內容的總體框架。在這一框架中,採取相對集中與反覆呈現相結合的方式,提供地理知識。

  強調以如何認識生存的條件、生活的內容為出發點,以如何選擇當前的發展道路、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為落腳點,這是貫穿整個課程框架的邏輯線索。

  主題一:生活的時空。以時間和空間為框架,幫助學生從生活的區域、生活的變化兩個視角觀察和感受生活的意義,同時獲得有關歷史、地理探究的專門技能和綜合能力。

  專題一,認識人類生活的“時空”;

  專題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區域”;

  專題三,體味自己生活中的“歷史”;

  專題四,學會獲取、整理相關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主題二: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以人類社會的歷程為框架,以中國歷史為主線,認識人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傳承。

  專題一,探索早期出現的幾大文明區域,突出中華文明的淵源;

  專題二,集中了解秦統一后古代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

  專題三,有側重地了解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凸顯發展模式的多樣性和世界整體化趨勢;

  專題四,綜合前三個專題的內容,提出價值判斷的基本要求,明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

  主題三:發展的選擇。以進入20世紀后中國和世界發展道路的選擇為框架,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歷程為主線。

  專題一,了解20世紀前半期世界的時代特點和中國革命的歷程,強調中國如何選擇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專題二,了解當代國際社會的時代特點與新中國建設、改革的歷程,強調當代中國怎樣選擇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專題三,認識世界和中國面臨的突出問題,強調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選擇;

  專題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明確如何走向未來的選擇。

  三年三個主題,每個主題都具有整合意義,共四個專題。但把握第四個專題的內容目標,需要立足於前三個專題的學習,可視為從前三個專題中歸結出來的“雙基目標”(基本技能和基本觀點)

  二、重視基本思想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

  歷史不會自動成為好的教科書。怎樣才能讓歷史成為最好的教科書?特級教師戴加平強調:歷史與社會學科只是教常識,但常識極為重要。有學者認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始自中學歷史課。奧巴馬總統的第一任辦公廳主任、現在的芝加哥市長拉姆·伊曼紐爾,2012年跟市教師工會談判工資時,就說他很尊重教師,中學歷史教師教會他如何批判性思考。

  歷史與社會學科有哪些基本方法? 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

  1.經歷觀察、體驗、感悟的過程,逐步提高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2.嘗試多角度探究當前生活中的挑戰與機遇,學會獨立思考、提出疑問、進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選擇與決斷的能力。

  3.採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方法,探究、解釋歷史和現實問題。

  4.運用辯證的、發展的觀點認識歷史進程,評估人們做了什麼、能做什麼、該做什麼。

  歷史工作的準則在於求真、存真、傳真,以為後來人類生活的龜鑒,而史書是據事以載,秉筆直書,記錄歷史真相的書。

  就歷史研究而言,無論出於什麼目的,處於什麼條件之下,對真實的追求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在運用研究成果時,可以有所選擇或取捨,但還是必須以不違背真實性為前提。(葛劍雄語)

  歷史質疑能力是基本的史學能力之一。質疑主要可以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對前人已確認的基本史實提出質疑; 二是對前人對史實的解釋或評價提出質疑。如《中庸》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與當時史實就有出入。

  用不同史觀解讀近代史上通商口岸,我們將會得到不同的理解:

  革命史觀--是西方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基地,是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顯標記;

  現代化史觀--是中國工業基地、技術/商業/金融中心,對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現代化起帶頭作用;

  整體史觀--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繫,使中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

  文明史觀--是中國了解和學習西方近代化工業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最早開始走向近代工業文明的地方。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的教育方針已發生重大變化,從“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轉變為“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表明中國共產黨已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

  無論是世界各國的,還是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經驗表明,和平、漸進式的改革之路,更有利社會轉型的順利完成,更有利於現代社會的建立。當下中國需要新的足以支撐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核心價值觀。

  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浙江省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心得體會 標籤:軍訓心得 科學發展觀 初中生 行政執法培訓 幹部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