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清晰地記得去年在教研時觀看的竇桂梅老師執教的古詩文鑒賞課,當我講授《題西林壁》一詩,決定借鑒竇桂梅老師的教學藝術,從吟詠入手,鑒賞開路,體驗為線,和學生一起在詩的意境中陶醉。
我先從詩人蘇軾入手引出課題《題西林壁》,然後通過個人讀,小組讀,男女生對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悟,真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不僅說出詩人的觀察角度不同,還說出了詩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我順勢抓住“橫 側 遠 近 高 低”體會詩人觀察的角度都是什麼?然後指導朗讀,在體會本詩蘊含的人生哲理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評價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是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還有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知道錯在哪裡而是等到老師或者同學點穿以後在猛然醒悟。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語文教學要重視細節問題的有效把握,因為只有重視了細節,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減少遺憾。
一、環節銜接得不夠完美,今後在過渡語言上還得錘鍊。向竇桂梅的激情,大氣學習。
二、在朗讀古詩的環節上雖在“嶺”和“峰”“高”和“低”上做了比較讀,但在“嶺”的引導上有點狹隘,只畫出平緩,如再讓學生上去畫出嶺的連綿起伏,還有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到位,如果能劃分節奏,突出重音,並能配以優美和諧的音樂,輔之以聲情並茂的朗讀,創設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幫助學生更能讀出古詩的韻味,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大膽預設,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
篇二: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現在的課堂要求教師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整個課堂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除此之外,課堂上應“讀”字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講,尤其是古詩教學,只有讓學生在吟誦中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文本。
現在回想起自己的對古詩文的教學,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下面以我前段時間剛教學過的《題西林壁》為例談一談:
成功之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上課,我先出示廬山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後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蘇軾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這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文本
教學中,我一般採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來。然後,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覆地吟誦中走進文本。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里字詞的意思就應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具體的方法有三:1、藉助註釋2、查閱字典、詞典3、聯繫整首詩)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聯繫實際,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在於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因為我們的教室在二樓,課堂上我讓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整個學校,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是一樓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學生操場的景色也看不全等。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來有滋有味。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有待完善。如:
一、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不足。這首詩很簡單,學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總怕學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課堂上有時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
二、拓展延伸地不夠好。對於廬山的介紹、作者的介紹不夠到位。聯繫實際太少,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
總之,這節課我認為有優點有不足,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希望能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篇三: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學習了第一組的自然景觀,今天我們開始第二組以觀察和發現為主題的學習征程,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伴隨着對《望廬山瀑布》的複習,我們開始了對《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註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然後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去欣賞廬山的山峰,站在詩人的角度,把自己當作詩人,走進廬山去感受那裡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這樣,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詩中所蘊含道理的就很容易。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字面上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詩人會寫下“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來是自己處在廬山的群山之中”。
最後我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後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評價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是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還有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知道錯在哪裡而是等到老師或者同學點穿以後在猛然醒悟。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我反覆回顧了本節課的教學細節之後,感到教學中有四點遺憾:
一、對時間的把握不太精準,環節銜接得不夠完美。從第二行詩到三、四行詩的過度上問題的設計還不是很合理,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詩的意思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在感悟道理的環節較為倉促。
二、細節的瑕疵。在朗讀古詩的環節,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到位,由於經驗不足,我有些亂了陣腳,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讀,教學方式還缺乏靈活性。如果能配以優美和諧的音樂,輔之以聲情並茂的朗讀,創設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幫助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於求成。在前兩行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後有什麼啟發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於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後的拓展閱讀還不夠到位,如聯繫《畫楊桃》都是很好的實例,沒有真正處理到位。
四、在最後的默寫環節,難度較大。能背不一定能寫正確,在朗讀過程中忽視了易錯字的點撥,導致默寫效果大跌眼鏡,要重視教學環節的環環相扣,不能隨心所欲。
總之,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大膽預設,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儘快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較成功地上好一堂語文課。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