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觀后感(一)
《珍珠港》記得是去年就下好了的,本來打算寒假看,沒想到卻一直留在電腦裡面沒打開過,這已經是我的習慣了,每次假期之前猛下電影,說是假期好好看一下,到頭來,每次回到學校電腦內存都是滿滿的,基本上沒看。
明天就開始放假了,今天上午上完課後就沒課了,下午百無聊賴,記起中午有個同學跟我講了一個《珍珠港》裡面的情節,突然就想,乾脆下午就看《珍珠港》吧!
偷襲珍珠港是二戰史上的重大事件,記得初中歷史課本上正文中介紹這個事件只是一帶而過,"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法西斯宣戰",然後繼之一段小字,大略的介紹了偷襲珍珠港的經過,無非也就是說美國海軍如何懈怠,日軍一舉將珍珠港摧毀之類的話。於是,在我的腦海中,珍珠港事件便僅僅是一個事件而已,只不過是日本在二戰中太得意忘形了,自恃強大,出其不意的去偷襲人家珍珠港,同時珍珠港對美國來說肯定也沒什麼影響,只不過惹惱了美國,美國只好不再保持中立,同時也正合美國之意,因為在發了這麼久戰爭財之後,也時候表態了。
然而,隨着生活經驗的慢慢積累與閱歷的增長,我慢慢明白並不是這麼簡單了,記得有一次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講的是孫子兵法,即給孫子兵法中每一條作戰思想都配幾個古今中外的實例,有真刀真槍的冷兵器戰爭,有不是戰場但激烈如戰場的商戰,當然也有現代高科技戰,其中就有日軍偷襲珍珠港一戰,它是附在哪條軍事思想后已經不記得了,不過它讓我知道了"偷襲珍珠港"單純的從軍事上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戰役,而不是我以前所想的只是趁人不被的偷襲而已。
在當時美國時時密切注視日軍一舉一動的背景下,在當時日本四處出兵疲於奔命,而美國則是以逸待勞的情況下,日軍居然能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毀美太平洋艦隊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幾個小時之類,美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迹。在仔細看了二戰史之後,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珍珠港在美軍中的重要地位。在偷襲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經做了充分準備,不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國人,還在電報等方面誤導美國偵查部門,而其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襲擊美國本土而不被發現,可謂難上加難,但是他們卻輕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襲前夕,美國方面都還在說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這不能說是美軍太疏忽大意了,而只能說日本太大膽了。
在劇中,日本人的嚴謹從他們的襲擊準備中又一次體現無疑,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既一舉摧毀美軍太平洋艦隊,從而控制環太平洋的主動權(我小時候居然認為他們此舉毫無意義,只是頭腦發熱之舉,是置自己於強敵環伺之境的舉動),他們確實也做到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國人受的打擊之大,可能還超過了他們的預期(真沒想到,小日本當時的實力竟一致如斯),美國本土瀰漫著一股失敗的情緒,而劇中當羅斯福決定要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時,軍隊將領幾乎是全部反對的,可見當時日軍實力之強,而之後羅斯福拼盡全力說服軍隊實施的偷襲東京之戰,雖然在情感上振奮了美國必勝的信心,但是在戰略上和謀劃上,與偷襲珍珠港計劃相比就遜色了不少。
日本想通過珍珠港之戰一舉打垮美國,然而時代最終證明他們錯了,正如劇中山本所說:"我怕的是這場戰爭恐怕會把這個巨人喚醒".像這種非正義的戰爭勢將遭到挫折,劇中雷夫和丹利的英雄行為和愛國情結,不禁又喚起了少年的豪氣,還有那雄渾大氣的電影旋律,隨着你的感情波瀾起伏,在看到動情之時,不禁讓我們為之流淚。
戰爭,這個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話題,在史書上往往只是幾句話就呆過,而其間的傷亡也往往只是幾個乾巴巴的數字。然而,當用電影的藝術手法將戰爭場面還原出來時,我們不能不被震撼,《珍珠港》中,無論是平民還是軍人,當處於那種絕望無助的情形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吼叫,那種痛苦扭曲的表情,那種血肉橫飛的場面,也許我們永遠也忘不掉,而受戰爭之害的民眾的感受,我想我們是體會不到的,我也希望以後我們再也不用體會,因為這是人性毫無慈悲醜惡的一面。在珍珠港之後,美國向日本本土投了兩顆核彈,造成成千上萬的傷亡,與南京大屠殺相比,日本也許並不值得我們同情,但對於受戰爭之苦的人民,他們的感受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戰爭在我們的家園中絕跡,願世界和平。
《珍珠港》觀后感(二)
大概人們或多或少都會這樣,認為擁有就是得到,以至讓這種誤會成了我們生活中難以自覺的常態。比如《珍珠港》這部電影,早幾年在它作為好萊塢大片的轟動效應過去不久,兒子便把這部影片下載到了家中的電腦里,可是直到今年我都沒看它,不是不想看而是覺得應該抽出專門時間來仔細欣賞,就象買了本嚮往已久的好書一樣,到手之後珍藏在書櫃里就再也找不到讀它的最佳時間。還是因為春節后實在無事可干,才一口氣看完了這部影片。
電影以雷夫和丹尼與伊芙琳之間的愛情糾葛為主線而展開,只是不知出於什麼動機,一些挑剔的影評者認為這樣的設置太老套。既然愛情是人類生活的永恆主題,就不應該指責這種好萊塢大片的老套數,反而應該承認這正是作為歷史片的成功之處,否則誰也不會願意又花錢又花時間坐在電影院里,枯燥地回顧只有專業人士感興趣的陳年歷史。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珍珠港事件,只有從不同角度來了解它,才可以得到較全面和真實的理解。比如在這次震驚世界的偷襲前,日本方面的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就憂心忡忡地對幕僚說:我怕這樣會喚起在沉睡中的巨人;另外據說美國總統羅斯福鑒於當時無論歐洲還是亞洲,世界大戰的戰場都不在美國本土,要想讓美國參戰等於是幫別國賣命打仗,這在一個執政須靠選票的民主國家肯定很難如願,於是便採取后發制人的策略,故意在南太平洋擠壓日本,致使日本偷襲美國以激起全民憤慨,從而水到渠成地鼓起美國參戰的民意。且不論這種說法真相如何,羅斯福總統想讓美國全面參戰的願望,確實是因珍珠港事件而輕易達到了目的。
還是言歸正傳,本來只想從和平的角度來看《珍珠港》,但是結果卻很失望,它並不是一部反對戰爭的影片,因為在影片中珍珠港被日本偷襲之後,美國也使用了置生命於不顧的敢死隊員去報復日本。這些美國的敢死隊員在駕轟炸機襲擊日本時,身先士卒的杜利特爾中校說:"自願者的意志無堅不摧,即使成功也微不足道,但我們就是要打擊他們的心臟,我們要讓美國人民相信勝利。"於是在明知燃油不夠的情形下,雷夫和丹尼等一行飛行員義無反顧地駕機飛向了日本。
對戰爭的反思和總結,深刻莫過於曾經身臨其中的人們。記得有位日本二戰作家在他的書里寫道:"……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戰爭都是惡的體現,善只有在勝者一邊,這是一種可怕的戰爭的論理。正因為了解了這種論理的可怕,殘酷,我們必須竭力防止戰爭的爆發。"再就是元代詞人張養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嘆。當然,最讓人佩服的還是愛因斯坦的一段話:"講到這裡,我想起了群眾生活中最壞的一種表現,那就是使我厭惡的軍事制度……任人支配的英雄主義、冷酷無情的暴行,以及在愛國主義名義下的一切可惡的胡鬧,所有這些都使我深惡痛絕!……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沒有遭到那些通過學校和報紙而起作用的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敗壞,那麼戰爭這個妖魔早就該絕跡了。"
戰爭即便是象政治家所說的那樣,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卻不能否認爭鬥雙方的參與者絕大多數都是平民百姓,所以最後的輸贏唯有極個別政治家們能有好或壞的結果,對於以生命為代價的交戰國老百姓來說則是毫無益處可談。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說,最終受害的都是生不由己的中國、日本、美國、歐洲各國和德國的人民群眾。人都有着趨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對待戰爭的態度也是如此,除了能夠從中獲利的極少數政客之外,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讓戰爭發生。
所以生存權成了人權的第一要義,高於一切的它不僅是和平主義者的口號,也是當今政治現代化的必然標誌。
《珍珠港》觀后感(三)
最近,又把《珍珠港》翻出來看了幾遍,每看一次,都有着不同的感觸。
【感情】
很多人都說,伊芙琳太薄情,雷夫才戰死3個月,就和他最好的兄弟在一起了。其實不竟然,雷夫是丹尼最好的兄弟,雷夫是伊芙琳一生的最愛,可卻傳來了雷夫犧牲的消失,彼此世界上最親密的人,離開的自己,丹尼和伊芙琳心中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在丹尼的身上,伊芙琳可以看到更多雷夫的影子,而在伊芙琳的身上,丹尼也可以看到更多雷夫的愛,他們彼此惺惺相惜,熬過了這艱難的日子。慢慢的,丹尼愛上了伊芙琳,面對丹尼溫暖的肩膀,伊芙琳也漸漸產生了依戀。好友對她說:"伊芙琳,生活總得繼續!",雷夫是她的初戀,是珍藏在她心中最美好的回憶,可就像她朋友說的,生活是得繼續,更何況是在這硝煙滾滾的戰爭年代,誰都不知道明天將會面對什麼,她害怕再一次的像失去雷夫那樣失去丹尼,這個有着雷夫影子的男人,和雷夫同樣優秀的男人,於是他們在一起了。這不是他們的錯,不是有的人所說的朋友妻不客氣,在那種特殊的年代,每個人的心底,都會是異常的脆弱,只有愛,才能溫暖他們。他們是真心相愛,他們之間的愛,是成熟的,而伊芙琳和雷夫的愛,是純真的。
雷夫墜機了,靠着伊芙琳的愛,他奇迹般的活了下來,被法國漁民搭救,成功的返回了祖國,夜幕降臨的時候,他來到了伊芙琳辦公的窗外,靜靜的看着伊芙琳,這個他最愛的女人,想與她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個挽救他生命的女人,而伊芙琳,似乎也感覺到了身後散發來的那熟悉的味道,她害怕是夢,她遲遲不敢回頭,可她再也忍不住,起身來到了屋外,當她失魂落魄的抬起頭,發現她的雷夫,竟然站在她的面前,那一刻,她呆住了,顫抖的撫摩着雷夫的臉,是真的,這一切都是真的,雷夫活着,雷夫回來了,依然那樣柔情的看着自己。可伊芙琳已經有了丹尼的孩子,雷夫說:我回來了!伊芙琳說:雷夫你死了,我的心也死了!隨後看着丹尼百感焦急的跑了過來,雷夫明白了一切,悲痛欲絕的離去。
隨後Japan大偷襲開始了,面對生死考驗,他們都沒有退卻,伊芙琳帶着姐妹們,冒着敵機的轟炸,拚命的跑到最需要她們的地方——基地醫院,拚命的搶救着傷員。而雷夫和丹尼,這對最好的朋友,又開始了最默契的合作,反擊鬼子。趕往機場途中,雷夫依然時時的保護着丹尼,當雷夫對着丹尼說:"我想,我是離不開你這架僚機了!",那一刻,丹尼會心的笑了,他們依然是深愛着的兄弟。他們共同奮戰,為了自己的祖國,為了自己的最愛。
丹尼和雷夫要離開了,兩個都是伊芙琳深愛的人,臨走前,伊芙琳找到了雷夫,她告訴他,他是她一生的最愛,可她有了丹尼的孩子,她以後只能愛丹尼,和丹尼在一起。看着最愛的女人遠去的身影,相信雷夫會懂,那一刻,雷夫釋懷了,丹尼和伊芙琳,也都是他的最愛。擁別前,丹尼對伊芙琳說:我最害怕的是你愛他甚過於我。看着眼前這個同樣愛她的男人,伊芙琳堅定的告訴他她愛他!她會等他回來。在轟炸Japan,迫降中國時,遇上了Japan巡邏兵,丹尼為了救雷夫,替他擋了子彈,當看着丹尼的身體緩緩的倒下,雷夫心中所剩無幾的怨恨,在一刻化為烏有,他撲到丹尼身邊,緊緊的把他摟在懷了,這是他最好的兄弟,他一直保護的兄弟,這一刻為了他,躺在了血泊中,丹尼吃力的叫着冷,生命在慢慢的消逝,雷夫流着淚告訴他:丹尼,你要做爸爸了,你要做爸爸了!幸福在丹尼的眼中閃爍着,我要當爸爸了!可他知道自己也不行了,吃力的對着雷夫說:no,you’re!
丹尼終於可以保護雷夫了,丹尼要做爸爸了。
伊芙琳在機場焦急的等待着,雷夫終於出現在了機艙口,她會心的笑了,因為雷夫活着,雷夫一直保護着丹尼,丹尼也一定活着,她的愛,都回來了。可雷夫並沒有笑,而是轉身和隊友托出了一具棺木,伊芙琳的笑,一剎那的僵住了,丹尼!她的丹尼!孩子的丹尼!撫摩着棺木上丹尼的軍裝,那熟悉的味道,那曾經的溫暖,在這一刻,都變得那麼的冰冷,她,再一次的失去了至愛!她的孩子,永遠的失去了爸爸!
最後,她和雷夫在了一起,失去丹尼,讓雷夫和伊芙琳都再一次的明白了生命的可貴,丹尼在最後一刻把他的最愛——伊芙琳和他們的孩子託付給了雷夫,雷夫要好好的照顧他們。孩子出生了,孩子很像丹尼,也很愛飛,孩子也叫丹尼。"丹尼,你想飛嗎?"雷夫載着小丹尼穿行在雲彩間,尋找着他們曾經的一切,相信丹尼此刻也正在天堂看着他們,看着他最好的兄弟——雷夫,看着他最愛的女人——伊芙琳,和他的孩子——小丹尼。
【戰爭】
戰爭是殘酷,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理解不到這其中的厲害程度,可它的確是很殘酷。
水手們恐懼的掙扎在深海里,敵人的魚雷在身下穿梭,爆炸,敵機在頭上呼嘯盤旋,機槍肆意的掃射着;戰艦下沉着,困在艙里的人難以逃脫,絕望的拍打着船艙,呼救聲此起彼伏,可一個個年輕生命,依然被無情的奪走;昔日情同手足的戰友,此刻卻冰冷的飄在那片熟悉的海面上;緊握着艙里戰友的手,卻無法施救,戰友的手,漸漸失去了力度,最後,滑脫,沉入海底,那一刻,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更痛苦……
珍珠港被偷襲,USA人將其視為國恥,《珍珠港》在描寫這段歷史時,居然能這樣客觀的反映當時的現實,我不得不敬佩USA人的大度。他們塑造了一個強大的敵人——Japan.
"尊敬的父親: 我要去執行任務,完成使命。我希望能為全家帶來榮譽。若須因之捨身成仁,我將在所不辭,精忠報國!"這是一位Japan飛行員臨行前寫給他父親的信,這就是軍人,相信每個國家的軍人都是如此,為了祖國的利益,奮力的保護着,不惜一切代價。戰爭不是軍人的錯,但是戰爭的殘酷性,卻是首先由軍人來承擔,或對或錯,他們都堅持以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
當Japan戰機飛臨珍珠港上空的時候,有一群小孩子在下面玩,而Japan戰機上的飛行員揮手示意讓小孩子們趴倒。那一刻,有點小感動,這與我們所見的某些國產片是不同的。USA為什麼會強大,那就是他們會正視歷史,會正視敵人,正視一切成敗,並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來強大自己的祖國。而我們,卻是一味的仇視Japan,敵視Japan.Japan的經濟,在二戰後的幾十年,迅速復蘇並強大起來,成為超級大國,而我們的仇視,又換來了什麼?換來的是更多的自我傷害,思想一直停留在仇恨中,阻礙了自身的發展與進步。同樣是面對給自己祖國恥辱的敵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
戰爭、軍人、人民……
【和平】
很幸福,因為生活在和平年代,雖然這個世界的某些地方正發生着戰爭。我應該更加的珍惜生命,我們現在的這一切,都是革命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必須以發展的心態,來面對一切。仇恨,只會帶給彼此更大的傷害,從而阻礙了發展,當然,國恥是永遠不能忘記的,在心中!
感謝劇組人員!
珍珠港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