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德智體能全面發展觀后感(一)
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遊戲。 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 "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你一輩子。
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歲以後,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想紮下根來就難多了。孩子學會學習,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都是從小培養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家長們應該怎樣去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按計劃學習的習慣。
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同時還有勞動、文娛活動、體育活動、遊戲、交往等內容。家長指導孩子訂計劃,應該包
括德、智、體各方面的安排,學習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孩子的計劃包括每天的時間安排、考試複習安排和雙休日、寒暑假安排。計劃要簡明,什麼時間幹什麼,達到什麼要求。
每天的計劃安排,星期一至五除了上課之外,要把早自習和放學回家以後的時間安排好。早自習可以安排背誦、記憶基礎知識、預習等內容,放學回家主要是複習、做作業和預習,應該有玩的時間和勞動的時間。
周六和周日應安排小結性複習、做作業、勞動、文體活動以及參加課外興趣活動。內容不可排得太滿,否則影響效果。
寒暑假時間較長,除了完成假期作業之外,要安排較多的課外閱讀和較多的文體活動。有的孩子學習吃力,應利用假期補習一兩門功課。
訂計劃要發揮孩子積極性,家長不能代替,應該提出指導性意見。督促孩子嚴格執行計劃,不能訂完計劃放在一邊。計劃可以調整,不可放棄。
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
孩子學習,應該速度、質量並重,在規定的時間內,按要求完成一定數量的任務。這既要講清道理,更需要認真訓練。
由於孩子年齡不同、個性不一,每次能夠集中腦力的時
間長短不一樣,要從實際出發提出要求。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給自己提出學習內容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一旦坐到書桌前,就進入適度緊張的學習狀態。有些家長,只要求學習,恨不得能讓孩子老坐在書桌前看書、做作業,沒有休息與放鬆的時間。這樣,反而容易形成磨磨蹭蹭、不講效率的毛病。 *獨立鑽研、務求甚解的習慣。
鼓勵孩子刨根問底的積極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對許多事總愛刨根問底,這是好奇、求知的表現,說明孩子愛動腦子。家長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貧,冷漠對待。最好跟孩子一塊兒刨根問底,能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請教他人或者閱資料。
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由於學習任務多,孩子往往滿足於知識是什麼就過去了,很少多問幾個"為什麼".家長不妨教給孩子每天學習之後,給自己提一個、兩個"為什麼"的問題,動腦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如何培養孩子德智體能全面發展觀后感(二)
于丹老師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我非常崇拜他的文采,我們全家都喜歡看她主講的《論語》心得。今天我們有幸在山東農科頻道觀看到她主講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教育專題片。聽了于丹老師精彩的演講,讓我的思緒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節目一開始於丹老師為了讓我們懂得做一個有孝心、愛心的孩子,首先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愛心樹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棵蘋果樹,與一位小男孩的故事。小男孩一生特別自私,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一次次向大叔索取。然而大樹卻毫無怨言的一次次獻出愛心來滿足小男孩的願望,並開心快樂的守望小男孩一生。
故事講完了心情卻平靜不下來,正像于丹老師講的這個故事也是我們生活的寫照!是啊!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像這顆樹,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奉獻着他們全部的愛心,為了讓我們生活學習的更好,還要為我們洗衣、做飯晚上還要陪我們寫作業。然而我們又為我們的父母做了哪些呢?望着爸爸媽媽那充滿愛的目光,我心裡特別慚愧,並深情地爸爸媽媽說:我不做故事中的小男孩,我要做一個有孝心和愛心的孩子!
隨後于丹老師又告訴我們,青少年不僅要有愛心和孝心,還要做到自立、自信、自強。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我想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不能光依賴父母,像在生活上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幫家長做些力所能及家務。學習上要學會獨立思考,要時刻對自己充滿信心,只要自信心,才打不挎擊不敗的學習勁頭。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每個人的一生不會一帆風順,人生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大風、大浪。當他們來臨時,我們要學會堅強的去克服,不要懦弱的躲避,只有經歷與不斷磨練自己,才能得到鍛煉與成長!只有做到自立、自信、自強、才能成就自己美好的理想與前程。
看的了于丹老師《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教育專題片后,給我最大的感觸是:作一個學生不光有好學習成績還不夠,還要做一個有孝心,愛心、自立、自信、自強才能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少年!
如何培養孩子德智體能全面發展觀后感(三)
首先,于丹老師分享了一則小故事《一碗米的價值》,將一碗米加水,蒸一蒸,做成米飯,是只有幾元錢的價值。但如果稍微動動腦筋,將米泡一泡,分成幾小堆,用粽葉包成粽子,那可能就是十幾元的價值了。如果再把它適當發酵、加溫,並且很用心地釀造成一瓶酒,那麼,就又是幾十元的價值了。米飯和美酒的差別,區別就在於傾注時間的長短,改變越大,價值就越高。她教給我們: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並指出"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我們陪伴孩子成長,不能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的發現,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我們一定要遵從自然成長規律,為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實走好每一步。
接下來,于丹老師剖析了《論語》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學習一種知識的時候,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接受它。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老師、家長,雖然是傳道、授業、解惑,但也要為孩子的快樂着想,在課堂上或家庭學習中加些孩子感興趣而且結合學習內容的調味料,讓孩子能夠更有興趣地學習並接受新的知識。
于丹老師又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孩子特別愛發脾氣,他的父親就在牆上釘釘子來記錄發脾氣的次數,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釘了那麼多的釘子,自己也傻了,發誓要改掉這個壞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慢慢地釘子拔完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釘子雖然拔完了,但是那麼多的洞卻永遠也抹不掉,你發脾氣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你痛心呀!"教會我們: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後來,于丹老師還講了自己和女兒關於"小花籃"的故事,也讓我們很受教育。女兒好不容易悉心製作的手工"小花籃"損壞了,很傷心的樣子,於是媽媽就幫着女兒一起用剩下的材料給"小花籃"精心打扮了一番,"小花籃"比原來更加漂亮了,女兒也變得開心起來。于丹老師通過親身經歷的教育小故事教會我們:當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家長要不斷鼓勵孩子,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以積極的態度勇敢面對,想辦法去解決。
于丹老師還講了幾個有關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學習壓力過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際交往等事情中,想不開就產生輕生的念頭以至於放棄生命的真實事例,使我們更加認識到培養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在孩子的教育中,無論家庭或學校,不光要教給孩子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禮儀教育、抗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教孩子學會做人、做事,懂得感恩,培養抗挫折能力。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快樂學習,讓我們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