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感想隨筆>隨筆:家鄉的端午

隨筆:家鄉的端午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隨筆:家鄉的端午

  我知道端午節源自祭祀屈原是在初中,那時讀了《離騷》,對"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一知半解,而知道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捉鴨子是在大學——室友阿美是瀘溪人,挨着大沅江,每年端午她會將盛況播報給我們,而丟丟是鳳凰人,她們端午節會在沱江舉行捉鴨子比賽。文學大師沈從文在<邊城》中也有描寫,翠翠在角樓上,看儺送二老捉鴨子。

  家鄉窮鄉僻壤,異常缺水,旱得要命,而且地屬高寒,也不長包粽子的葉子,所以打小,村裡無一人包過粽子。對於端午節,我們和大漢族,基本沒有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質。我們有自己的過法。

  端午節是五月初五,按陽曆陰曆,分為大端午和小端午,兩個節日都過,以大端午為甚。時節到了五月,春耕已過,地里莊稼二到草基本薅完,對於刨食土地的農民來說可以歇上一歇。再者,五月也是陽氣之端,也叫端陽,此時家種的桃李枇杷等時令果蔬,正是鮮美時節。所以,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便是嫁出去的女兒,必須要回娘家去。回娘家時,要帶上雞鴨酒肉、時令果蔬,去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看看父母家裡的農事完結了沒有,是否需要女婿幫忙。

  我小時候,父親在外,母親不能常去外婆家,便每每差我帶着弟妹前去打端午節。五月的太陽已經很毒了,我帶着弟妹,到鎮上隨意買點自己愛吃平常又吃不到的糖食果品,買點點豬肉,前去外婆家"打端午".某次,我和弟冒着烈日,走了三個鐘頭都還沒到,又累又渴,弟說,我們吃點東西咯,反正吃一點也看不出來。我說,好。於是一路走一路吃。待到外婆家,只剩點點豬肉了。外婆也沒有怪罪。回來后,母親問,外婆家秧插完了沒?苞穀草薅完了沒?肥料丟了沒?我一一回答,我搞不清楚。母親又問,屋後面三舅家那棵枇杷結了沒?燕子姨家裡的李子呢?我於是回答,我又偷了誰家的黃瓜。母親照例數落我一頓。數十年如一日。

  我在母親的敦敦數落中,加深了對端午節的認識,也沉澱了這樣的心理:家鄉的端午節是感恩節,嫁出去的女兒在這個節日必須要回娘家去,去看看房前屋后的果木時蔬,去問問地里的莊稼農事,去感恩父母和族人。

  前段網上流傳端午是凶節,陰氣重,因而不能祝福端午節快樂,我想,你們漢族,四大傳統節日哪個不是凶節,起源都不好,過節意在避邪。幸虧我不是漢族,又生在窮鄉辟壤,自小和你們沒有共同的心理素質,去給父母打端午這種過法,遠離屈原式的政治意味,也遠離龍舟競發,一絲家的脈脈溫情,也很有意思。

  拓展閱讀:

  隨筆:家鄉

  林宗發

  有一個地方愛在心裡想在夢裡,承載了童年見證了成長。歷經千山萬水總是魂牽夢繞,對它感情恰似層層棕葉包粽子,層層棕葉情。藏着淡淡的鄉愁,牽挂着萬縷的鐘情,這個地方就是家鄉……松溪。

  松溪對我來說,從小開始就一直想走出去的地方,常聞外面世界很精彩,可以出人頭地,所以總覺得這裡是不屬於自己。但是在外生活后回來,則發現自已還是熱愛它。

  幽靜的林蔭小道,樸實無華的鄉鎮,一年四季不同的風景。名勝文化很多,世界流傳。最深情的是母親河橫亘,款款而行哺育著兒女,好像流的不是水,而是兒女們的熱愛。兩岸樹木常青,民風純樸,河面山色倒影婆娑撫媚柳絮飛花,景緻迷人別有洞天,宜人宜居。

  縣城的風景區來龍山,是縣城愛護的屏障。曲徑通幽錯落有致,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廟宇吉祥,是市民健康棲息的搖籃。其中公園歌舞明亮,心弦彈唱芬芳且迷漫。

  隨性了了幾筆,家鄉松溪何止春風百里。家鄉的情和愛才是優秀兒女們的根,謹此祝福,對家鄉的熱愛和共勉,即湛廬山鑄千年寶劍,奎光塔下話百年傳說。遙祝家鄉明天紅勝火。

  林宗發

  寫於2016年6月7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