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不嬌不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讀後感

《不嬌不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不嬌不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讀後感

  海燕

  記得貝西還在肚子里的時候,一口氣買了一大摞育兒方面的書籍,一方面因為可能當時沒有切身體會,大部分讀起來都索然無味;另外一方面,育兒書籍市場良莠不齊,未必都是可以借鑒的好書。當時那批書讀完,就成了擺設,一時對於從書籍中獲取育兒知識的預期降到冰點。

  好在後來,在朋友們和幼兒園老師們的推薦下,讀到了幾本非常受用的好書,雖然只有寥寥幾本,但是感覺獲益良多。所以,現在,當有充足的時間用以閱讀的時候,我又開始重新閱讀育兒書籍,沒想到這本日本作家編寫的《不嬌不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非常貼近我本人的育兒感受,例舉的一些常見的媽媽遇到的問題,我們都有遇到過,很多觀點和方法我也非常贊同,於是萌生了將自己的育兒理念寫下來的想法。

  今年的七月份,我曾經獨自帶着貝西去了京郊的一座有機農場小住三天。期間,農場主蘇大姐對貝西讚不絕口,甚至建議我在農場舉辦的活動中和大家分享育兒經驗。當時我倍感意外,同時覺得自己經驗尚淺,還存在很多不足,婉言謝絕了蘇大姐的好意。我本是個樂於分享的人,這次藉著這本書的觀點斗膽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育兒觀點

  可能由於是從日語翻譯過來的文字,本書的各個章節題目和很多文字讀起來都不是特別流暢,但是總體思想還是可以把握的。根據書中的一些觀點(這些觀點很多優秀的育兒書籍中都有涉及),結合自己的經驗,我梳理了以下幾點思路:

  我們目前這個時代,媽媽的育兒困惑是前所未有的:時代變化太快,老一代人的經驗已經不適用了,而且如今育兒信息層出不窮,太過泛濫。可以說,我和各位媽媽一樣,在第一胎孩子的育兒路上,一步一步走得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卻至今未知自己的育兒理念和行為是否正確,相信這種困惑會一直伴隨着我們直至孩子成年都可能得不到確定的答案。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媽媽們只有通過學習和交流,不斷完善育兒理念和行為,引導孩子無限靠向積極正面的成長路徑,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育要乘早:作者認為教育就是遵守規矩,哪怕是嬰兒時期。作者認為雖然嬰兒有好養的嬰兒和不好養的嬰兒之分,而我們的育兒,就是要避免將天生好養的嬰兒帶成不好養的嬰兒。很多人(包括我,我曾經把兩個半月的貝西獨自放在婆婆那裡帶到一歲)認為孩子在一歲以前的教育是可以忽略的,甚至是可以嬌慣的。作者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她認為在嬌慣下,孩子不到一歲就養成"不遵守規矩"的態度,等過了一周歲以後,隨着他們的行為愈發活躍,"不守規矩"就會變得顯而易見了。

  理性看待孩子的哭聲。我經歷過初為人母的時刻,剛剛經歷過刻苦銘心的生產痛,來到媽媽眼前的這個孩子,簡直天使一般,雖然他/她是紅彤彤皺巴巴的樣子。就是因為這種盲目的母愛,我們往往無法做到理性看待孩子的哭聲。孩子一哭,就着急起來,趕緊抱起來哄啊、逗啊。我們大多數人都明白,不會說話的孩子,哭泣是他們和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嬰兒期的孩子,哭泣,主要是餓了、困了、或者尿了拉了不舒服了,只要弄清楚孩子的需求,哭聲也就會止住了。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哭聲也會逐漸變成孩子想要獲取大人關注的手段之一。在貝西的成長過程中,到四五歲了,我發現貝西無理取鬧、不可理喻的時候,往往也都是她餓了困了或者希望獲得關注的時候。這種時候,安撫(擁抱或者輕聲安慰)會比講道理和責罵更有效果一些。

  飲食規矩最重要。如何帶出不挑食的孩子,作者認為主要是的方法是1確保孩子坐在餐桌前的時候肚子是空的,2媽媽應該打消希望孩子多吃希望孩子快快長大的想法,哪怕一些孩子飯量小,只要她能吃飯,營養都是夠的,3媽媽應該把握飲食主動權,不要一直做孩子喜歡的食物。而飲食這一點,出生時候才5斤,一直瘦小的貝西的吃飯問題,在我家確實一直是個問題。貝西飯量一直偏小,經常吃兩口就說飽了。所以,在我家有個規矩,就是飯前一小時以內是不允許吃東西的,除了喝水。我很慶幸,我的這個規矩得到了貝西爺爺奶奶的支持,有時候他們飯前餓了,都會躲起來悄悄吃一點東西。貝西慢慢也接受了這個規矩,有時候實在餓了,我會稍微放寬點,給片蘋果或者倒一小杯酸奶等易消化促開胃的食物。另外,基於我母親從小給我灌輸的理念,我也一直在飯桌上和貝西強調,每盤菜都要吃到,哪怕吃一口。慢慢的,貝西有時候快吃完飯了會說:媽媽,快給我夾一塊那個菜,我好像一口還沒吃。我也和家人商量好,盡量避免在餐桌上說某一種食物不好吃,遇上真做得不好吃的菜,我們盡量都裝作很好吃的樣子。我個人飲食習慣偏向於多變,我家餐桌上的菜基本能做到三天不重樣。我們對於貝西零食的控制是比較成功的,由於我和Y先生兩個人都沒有吃零食的習慣,家裡有了貝西以後,基本上也很少去超市購買零食,平時家裡的食物,除了正餐就是各類水果乾果了,偶爾因為過節或者出遊採購的零食和飲料,也經常會放過期。以上種種,貝西養成了基本不挑食的習慣,當然,不得不驚嘆基因的力量,由於我不吃動物肝臟,貝西現在唯一明確不愛吃的就是動物肝臟了,幸好在幼兒園老師的引導下,還是會吃一點豬肝和雞肝。

  遵守約定的重要性。作者在幾個章節里都提到,家長要遵守約定,不要欺騙孩子。我感覺我們這代人很多是在父母輩的欺騙中長大的吧。小時候,母親經常會哄我說只要不哭了明天就給你買糖,結果不了了之;父母承諾說你的壓歲錢自己花,結果全都收走了,美其名曰要交學費;當你哭鬧的時候,大人也會說壞蛋或者怪物要來抓走你了。正是由於自身對於這些行為的深惡痛絕,從貝西出生開始,我就以對待大人的方式對待她,給她的承諾都會是可實現的承諾。而這一點,也促進了我在貝西面前的權威性,這或許也是她逐漸懂事以後更能聽得進道理的原因,因為有信任做為前提。在她記憶里,媽媽說的事情都會發生,給的約定都會實現。幾天前,我母親跟我講了我侄子的事情。侄子快三歲,一天在商店裡吵着要吃一種巧克力,我母親按照小時候欺騙我們的方法說:巧克力不能吃,吃了會變啞巴的。不過侄子還是不依不饒,哭鬧起來。我母親最終還是給孩子買了巧克力。三歲的侄子吃了幾顆巧克力以後,抬頭問我母親:"奶奶,你不是說吃了巧克力會變啞巴嗎?我吃了也沒變啞巴啊?"我母親的這種就是欺騙的典型案例,相信以後我母親再跟侄子說什麼道理的時候,他都會半信半疑了。除了欺騙,另外一種恐嚇,也對孩子不利,往往會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讓孩子變得怯懦、膽小。

  最後,作者認為媽媽分為保護型、權威型、放任型、自然型和接納型五種類型。每一位媽媽都不會是單一的某一種類型,都會是幾種類型的集合體。我第一次看到對媽媽進行分類的育兒書,這有助於媽媽們更客觀認識自己的育兒行為。作者調查,五種類型中,保護型的媽媽的數量佔了壓倒性的優勢。作者認為可能和亞洲人的性格細膩的特點有關,更適合照顧別人。權威型的媽媽數量也比較多,常見於一些強勢的媽媽,這類媽媽事業有成,對於孩子控制欲會更強一些。放任型的媽媽比較少,屬於比較心大的類型,作者認為放養有時候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自然型的媽媽本身就沒有特別堅定的自我和信念,總是跟着別人的觀點左右搖晃,隨波逐流。接納型的媽媽似乎有些盲目,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毫無理智。

  我個人覺得這五種類型的特點,每種類型媽媽們都要兼備一些。在孩子需要保護的時候,給以最無私的保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建立作為媽媽的權威,告訴孩子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善惡分明;適當的時候,放任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例如給予他們在戶外撒歡的時刻,給予他們選擇自己興趣愛好的權利,給予他們選擇職業方向的權利;媽媽們也要逐漸接受孩子會很快長大的自然規律,我們需要和別的媽媽們交流育兒經驗,提取適合自己孩子的經驗和內容來補充自己的育兒行為;當然,我們還要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一切,哪怕她/他不完美,不管順境還是逆境,也會給以她/他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愛、無時不刻存在的支持與鼓勵。

  -小編說-

  這次為你們帶來的是適合0-6歲孩子父母讀的書,由日本知名育兒專家:田中喜美子,帶來的這本家教書。 正如孩子無法選擇父母,父母同樣也不能選擇孩子。但是,育兒方式,親子關係,是我們可以決定的,沒有人天生會當媽,希望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成就最好的彼此。

  日本親子教養類經典指導用書,日本亞馬遜五星好評!

  適合家有0-6歲孩子的父母閱讀:用理性又節制的愛來養育孩子,用溫和而有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作者介紹

  田中喜美子:日本知名育兒專家。1959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曾任主婦投稿雜誌《WIFE》的總編長達三十年。主要著作有《孩子被欺負也是媽媽的錯! 》《毀掉孩子的22個育兒常識》《成為有能力教育孩子的媽媽》《母子親密與育兒障礙》等。

  內容介紹

  本書是作者針對孩子"不遵守規矩"這一教育難題,所寫的家教育兒指導用書。孩子幼兒期是家庭教育最關鍵的時期,日本知名育兒專家田中喜美子,從其30年的親子教育研究入手,告訴家長:用理性又節制的愛來養育孩子,用溫和而有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只要在愛孩子的同時做到有節制、不嬌慣,採取平衡的育兒方式,才能養出懂規矩的孩子,培養孩子的"生存力".

  樣文選摘

  身為母親的喜悅

  下面引用的是《每日新聞》報"女性心情"專欄的一篇投稿(關於產子),其中清楚地體現了投稿者身為母親的喜悅之情。

  "如果有人正在為是否生孩子而感到煩惱,我想給她講個故事。

  我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對我也很寵愛,可我從懂事時起,就一直缺乏自信,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自己。……

  直到我在29歲生下大兒子時,才第一次認可了自己的存在。因為,當我抱着剛出生的柔弱無力的嬰兒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光是孩子出生,就令我心裡充滿了感激。……

  所以說,越是缺乏自信、猶豫着該不該生孩子的女性,越應該成為母親。越是擔心自己沒能力撫養孩子的男性,越應該成為父親。……"

  (日本斡袷校磕涿講師38歲)

  讀完這份投稿,想必很多女性都會感同身受吧。

  嬰兒本身確實是可愛的,但媽媽之所以愛孩子,並不只是因為被新生命的光輝所深深吸引,還因為嬰兒的柔弱無力,令媽媽有生以來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必要性,並為此欣喜不已。

  仔細想來,恐怕沒有哪個時刻更能令人感受到如此強烈的"生存意義".所以,帶孩子的女性才會一面連聲喊累,一面卻又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充實和平靜。

  有些女性之所以甘願忍受生產的痛苦,接連不斷地生孩子,最大的理由想必就在於此吧。

  不過,這種"生存意義的感覺"同時也伴隨着危險的陷阱,希望媽媽們對此提高警惕,否則不知不覺間,媽媽就可能陷入私慾,認為"孩子是屬於我的".這就是大多數做母親的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從古至今從無改變,也不能簡單地以好壞論之。

  半個世紀以前,人們生活貧困,兄弟眾多,孩子們都是在外面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待在媽媽身邊的時間並不算特別多。在這種情況下,媽媽的這種"愛"就起到了積極作用。

  而如今,媽媽和孩子往往一起待在家裡相處,多數時間閉門不出,關係過於親密。這時,媽媽的這種"愛"就會給孩子造成消極影響。

  母愛原本就是以"保護"孩子的形式發揮作用的,並不適合用來幫助孩子掌握在社會上的"生存力".本來,要想確保孩子健康成長,父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實際上,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裡,育兒的重擔完全壓在了媽媽一個人身上,正因如此,育兒的方向才容易出現偏差。

  如何教孩子懂得"愛"與"節制"

  在這種情況下,從四五歲起,孩子就會分出兩個成長方向,要麼是無論做什麼事都得先問媽媽"行不行";要麼就是完全相反,不聽媽媽的話,不把媽媽當回事。

  這一時期正是此前的育兒過程開始顯露結果的最初階段。但遺憾的是,很少有大人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孩子的種種狀況究竟意味着什麼。對於前一種成長方向的孩子,大人只會覺得孩子成熟穩重又懂規矩;而對於后一種成長方向的孩子,大人通常又不怎麼當回事,覺得孩子調皮些也沒什麼,只要健康活潑就好。然而,健康活潑、天真爛漫的調皮,與輕視媽媽、蔑視大人的孩子,其根本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可是在這一時期,就算有聰明的媽媽發現孩子的成長有問題,但從出生后的兩三年裡,孩子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行為傾向,今後再想加以糾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從孩子生下來的那一天起,就應該讓孩子覺得"媽媽是發自內心地愛着自己",產生對媽媽的信賴感,此外還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讓孩子明白,並不是自己做什麼事都能得到允許。

  在這本書里,我打算具體說說,實際究竟怎麼做才能正確地培養孩子。



《不嬌不慣-養出懂規矩的孩子》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做懂孩子的父母 培養孩子 我要做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