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舞動生命的羽翼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倒在地。但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便越貼近大地,他就變得越真實。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大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那麼他的生命就會變得沒有任何意義。”米蘭•昆德拉對生命的終極意義曾經表示出了這段懷疑,那麼我們到底該選擇什麼呢?是重?還是輕?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實則卻讓人難以承受。米蘭·昆德拉說過,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就是一個世界性的人,他說:“如果一個作家寫的東西只能令該國的人了解,則他不但對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對不起他的同胞,因為他的同胞讀了他的作品,只能變得目光短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醫生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而發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得可嘆外科醫生)、攝影愛好者特麗莎(托馬斯真心愛的人)、畫家薩賓娜(托馬斯曾經的情婦之一,她一生不斷選擇背叛,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任而輕盈的生活。她討厭忠誠與任何討好大眾的媚俗行為,但是這樣的背叛讓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於虛無當中)、大學教師弗蘭茨(弗蘭茲是被薩賓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為她而放棄自己堅持的婚姻與忠誠,但是由於薩賓娜的背棄,讓弗蘭茲發現自己過去對於婚姻的執着是可笑的,純屬多餘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對於母親理想的投射。
離婚後,自由自立的單身生活為他生命帶來新的契機,並且了解薩賓娜只是他對革命與冒險生活的追隨。後來他與他的學生相戀,在實際參與一場虛偽遊行活動后,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學生旁邊。一場突然搶劫中,弗蘭茲因為想展現自己的勇氣而蠻力抵抗,卻遭到重擊,在妻子的陪伴下,無言的死於病榻上。)等人的生活為線索,通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展現蘇軍入侵后,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於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內涵。
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於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複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昆德拉認為,媚俗是以做作的態度取悅大眾的行為,這種行為侵蝕人類最初美好的心靈,是一種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在眼下幾乎也變成了一種新的時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開始那種解放個性的初衷。媚俗不僅是我們的敵人也是我們自己。
可是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麼所有”沉重而艱難的決心”不都是輕若鴻毛嗎?這又是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所以也許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着。正如小說中,
他們靠在了一起,就像一對還沒有親吻過的情侶。“一切都好嗎?”他問。“是的。”“你去過報社了?”“我打了電話。”“怎麼樣?”“沒什麼。我在等着。”“等什麼?”她沒有回答。她不能對他說,她一直在等他。
其實生命本身就是這樣,無論你是否想選擇什麼,但是你都必須承受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那麼人生也許就會像托馬斯和特里莎那樣,即使讓彼此都覺得折磨與悲涼,但彼此都是快樂的,都能讓彼此感覺到,也許那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正是自己生命中最甜美的負擔,最幸福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