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故事讀後感(一):《鑿壁取光》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則小故事,名為《鑿壁取光》,它講述的是西漢的匡衡因為家裡祖祖輩輩都是務農,生活十分貧困,為了幫助家裡,他白天要外出幹活,只能靠夜晚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晚上點燈用的油都買不起。他非常苦惱,他又非常喜歡讀書。一次,他發現與鄰居家合用的一堵牆的壁縫裡透過絲絲光線來,他高興極了,找到了借光的好辦法。他把原有的縫隙鑿得大點,這樣,就有更多地光線透過來了,他就依靠着這些光線,緊挨着牆壁,夜夜苦讀到天明,直到鄰居就寢為止。
讀了這則故事後,我聯想到自己現在的生活。我們學習的環境非常好,爸爸媽媽不用我們為家庭的生計考慮,也不用我出去打工掙錢,只要認真學習就行,還有很多優秀的老師教授我們知識和技能,晚上也沒有不能學習的擔憂,可我們卻沒有百分之百把精力花在學習上,沒有感受到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期望。通過這則小故事,我感到很慚愧,也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可不想到老了之後,一事無成,後悔莫及。所以,我決定,從現在開始,我要好好努力,天天向上,將來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匡衡,你是好樣的,我要向你學習!
傳統故事讀後感(二):《圓木警枕》讀後感
大家應該知道一些關於司馬光的故事吧,他可是我國北宋時代的大學問家哪!最近,我讀了他的一篇故事:《圓木警枕》講的是:司馬光找了一個原木枕頭放在他的木板床上,原木枕頭是用來提醒司馬光學習的,那個原木枕頭放到硬邦邦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他就滾走了,司馬光的頭跌在木板床上,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後來,司馬光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看看司馬光,再看看我們,區別是不是很大那。我們每天早上賴在床上不起,特別是冬天,暖暖的被窩更讓你寸不離手。而司馬光總是認真、堅持不懈地學習,不放過一分一秒,就連晚上也只睡一會兒。
學問就像大海一樣廣闊無邊,但是人們可以渡過去,而渡海的舟船就是刻苦。簡單點說,要想學習好,就得勤奮刻苦。只要勤奮刻苦,就能取得好成績。司馬光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學業不斷長進,事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給我們樹立了勤奮刻苦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像司馬光一樣,勤奮刻苦讀書,掌握科學知識,做個對祖國有用的好學生。
傳統故事讀後感(三)
翻開《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一個個故事映入眼帘。裡面有許多愛國人士,有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還有愛國愛民的詩人屈原……文武雙全的岳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岳飛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小在師父周侗的教誨下學習文學、武藝。他天資聰穎、刻苦,就如他所說:“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一生出入疆場,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牛頭山、愛華山戰果優異。他的母親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岳飛知道這四個字不僅留在自己背上,更應該銘記在自己心裡。可這樣的愛國之人卻被奸臣秦檜陷害,被迫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可憐他的一世清白。
岳飛這樣的愛國英雄被人們千古流傳。現今也有許多愛國的人,有戰鬥英雄黃繼光,有為中華之崛起的周恩來,還有為國爭光的徐悲鴻……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小學生,我更應該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梁啟超曾經說過:“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現在不需要接受戰火的洗禮,但要認真學習。以前的貧苦生活能出奇才,我們何不認真學習呢?請接過前輩的接力棒,為建設更美好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吧!
成為祖國的棟樑,這顆種子在我心中悄悄地萌發。
傳統故事讀後感(四)
我讀了《中國傳統文化故事》里的尊師篇,我明白了我們要尊重老師,不能在老師背後說壞話,見到老師不打招呼等等。
在尊師篇中的《程門立雪》讓我深有感觸。這篇文章講了兩個人為了向一位大文學學習,來打他家門口,可是文學家在睡覺那兩個人就一直等,為了不驚醒文學家,他么就不出聲,當時還嚇着鵝毛大雪。文學家醒了,他就叫那兩個人進來。這兩個人潛心學習,最後他們倆終於成為了名揚海外的大文學家。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應該尊重老師,要對老師有禮貌,不能在老師背後說老師的壞話。我有一個同學就對老師很不尊敬,有一次我和她走在一起,這時走來一位老師,我和老師打了聲招呼,而她不僅沒有和老師打招呼反而等老師走過去了,背着老師吐舌頭。我覺的我們應該尊重師長。
傳統故事讀後感(五):《孔融讓梨》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每一次讀這篇文章,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孔融謙讓的精神。
《孔融讓梨》講述的是孔融小時候的故事。有一次,孔融和哥哥一起吃梨,孔融主動挑小的吃,還說自己小應該吃小的。每次讀到這兒,我都被孔融友愛和尊敬兄長的精神深深感動。
孔融從小就尊敬兄長,懂得禮貌,有了人生最基本的品德。其實。這些也是非常寶貴的,有些人就不具備,比如那些心術不正、心懷鬼胎的人。我想兄弟之間是應該互相謙讓,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地方也應該如此,在商場購物時要謙讓,在乘公交車時也要謙讓,在醫院看病時更要謙讓。時時要謙讓,人人要謙讓,事事要謙讓。
孔融的許多精神都使我敬佩不已,我也要向他學習。有一次,我和好朋友有了矛盾,我們兩個誰也不讓誰,一見面就不理不睬的,每次在一起,都會發生口頭大戰。現在,我感到很慚愧,如果我那時讓她一下,事情就可以早點化解。這樣的事,孔融一定會讓她的,可我卻沒有做到。
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每個人都能學習孔融謙讓的精神,世界不就會更美好嗎?
傳統故事讀後感(六)
在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遵守諾言,只要答應的事就一定做到,不管多麼困難,就因為他守信用,所以很受大家的歡迎,當時,兩國戰爭,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經常氣恨不已,就想抓季布,但人們都好心在暗中幫助他,他就以自己遵守諾言的好品質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因此大家都紛紛幫忙,一直都沒有讓劉邦得逞,我也要像季布一樣,助人為樂,遵守諾言,答應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傳統故事讀後感(七)
古代人民的美德故事有許多都留傳千古,家喻戶曉。看了《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后,令我印象最深還是《狀元夫人下廚房》的故事。
在書中,這篇屬於“古代節儉故事”,講得是北宋時期朝廷中的一位諫儀大夫——陳省華,他嚴格的要求自己和妻子兒女生活簡樸節約。
陳省華一家做高官的很多,但是他從來不讓一家人隨意坐車,任意在家中擺酒席,而且更讓人不解的是,陳省華為了使家人養成節儉的習慣,還人妻子親自帶着大兒媳下廚房做飯。
文章最後有一則評語:全家得福的現象自古有之,在陳省華看來,果因為一人為官,雞犬升天,驕奢的作風便會自然滋長,這於家於己都是不利的。我們有些家長應當從中吸取教訓,做子女的,更不應當因為父母地位的變化而丟掉節儉這一優秀品質。
是的,我們要平等對人,能暫時沒有的東西不要急着買,還能用的東西不要急着換。我們不能因為地位的不同而忽視一些人。其實世界缺少了他們也會變得平淡無色。家長們應該給子女做好節儉的榜樣,並讓節儉成為孩子的習慣。只有從小養成優秀的品質,長大后才能受到人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