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語錄,文攻武鬥,打倒一切……
但是現階段隨着網絡化的發展,這種手段的效果不再那麼明顯,甚至有新奇的手法將其取而代之,如網絡推手(小月月事件)、口碑營銷(噹噹網淘寶網的營銷策略)、大眾點評(大眾點評網和其他點評網的興起)等等,領導對受眾的蠱惑轉變為受眾對受眾的宣傳,讓我們不得不再一次驚嘆群眾的力量。
因為人們天生的叛逆心理,名人領導專家不再那麼高高在上受人敬仰,這時,巨大的群體的力量則得以充分的體現,網絡推手紛紛湧現,兩年前很轟動的“小月月事件”、“鳳姐、芙蓉姐姐”甚至是各種“神曲”都是網絡推手在幕後運籌帷幄,把無知的個人玩弄於鼓掌之中,不明真相的網民被裹挾進去成為對事件發展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一員,每天閱讀帖子的進度
進行跟帖回復,密切關注事態發展,普通人用腦子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作為網絡大眾卻依然看得津津有味不依不撓,我就深受“小月月事件”的毒害,獵奇的心理看了初期作者的帖子,快把我噁心死了,可是我還是相信小“月月”是真實存在的,在網友的聲浪中,我迷失了自己,依舊看着“小月月”的好戲在上演,後來結果可想而知,有網絡炒作公司出來闢謠了,“小月月事件”只是公司炒作的結果,他要看看這麼一個荒唐的人物到底會吸引多少網友的關注,有多少人會相信,結果我們卻輕易地上當了。我們將對傳統媒體的信任習慣性的拓展到對網絡信息的處理上,不管網絡推手發布的信息是否真實可靠,我們都輕易的成為助推者,助長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與發展。
或許你認為他的思想過於偏激過於消極,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劑清醒的良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關於“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的論斷是對的,同時承認勒龐在烏合之眾關於“群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輕易的明白為什麼某些人總是強調“這是人民的選擇”或者說“這是歷史的選擇”了。 中國共產黨就是當時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沉溺於於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條之中,在後期發展還出現了毛澤東這麼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群體”所接受。人民群眾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被偉人巨大的聲望所震撼,被偉人的魅力所深深折服,他們失去了自我意識,失去了自己思考的能力,惟命是從,主席就是神,不是人,領導人被盲目崇拜着,無論這種崇拜是群眾發起的,還是領導人推波助瀾的。勒龐認為聲望的突出特點是徹底麻痹人們的判斷力,將事物的本來面目掩蓋,聲望是征服群體的基本因素之一。這種觀點我很認同。
勒龐認為目前群體多變的見解主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這一點也同樣適用於當代中國社會,他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過去的信仰彼時能促進一個階段性的思想見解,如今正在一天天地失去影響力,再不能像往昔一樣有所作為。
第二,群體力量不斷增加,以至於愈發沒有一個可以對它形成制衡的力量。由此,群體多變的思想見解—我們有所了解的群體特徵,表現出來。
第三,近來不斷得到發展的報業,把完全對立的思想見解不斷地呈現在群體面前。每一個特定的主張和見解都會產生一定的暗示作用,但它很快就會受到挑戰和破壞,主要來自於對立主張見解產生的暗示,最後的結果是任何一種思想主張都難以普 及,他們很快就會從視野中消失。不能夠讓更多人接受,就不可能成為一種普遍 的信念。從而,歷史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成為這個時代最顯着的特點, 即,政府在引導輿論上顯得無能無力。
作為我國政黨、人民的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正逐漸失去它的影響力,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沒有多少人去關心,人們只是去關心那切實關係到自己的利益問題;強權統治和思想控制相對弱化,群體多變的思想見解顯現出來;我國當代媒體的發展,每天都把不同的對立的思想觀點傳遞給我們,任何一種主張都難以普及,人們沒有一種普遍信念。官媒說話沒人相信,無外乎CCAV每天強姦我們的意識,領導人都很忙,外國普遍很落後,人民群眾生活多美好大眾媒體又亂象叢生,不知道該相信哪家之言,社會極度不信任,不信任政府,不信任他人,不信任的情緒瀰漫著整個社會。食品行業危機四伏,沒有可以吃的乾淨的東西,《心術》里有一句話說得好:毒死需要幾十年,餓死也就十幾天的事。讓我們情何以堪啊!
作者認為:由於主導性力量並不存在,基本信仰的毀滅,最終的結局就是人們所有的觀念無不存在深刻的分歧,這使得群體只對那些明確無誤地觸及他們直接利益的事情牽腸掛肚。
討論與分析使得所有的思想主張都喪失了權威的名分,它們的個性特徵在迅速衰退,因為持續的時間太短以至於很難喚起我們的激情,現代人變得越來越遲鈍。目前群體擁有無比巨大的力量,因此若有一種思想主張贏得了足夠的聲譽,並且讓自己得到普遍的認可,那麼,這一思想主張就會迅速擁有巨大的強制性力量,他會讓所有的事情都屈從於它。普遍的不質疑,不確認。一個有群體佔據主導地位的文明,幾乎沒有再延續下去的可能性。還有什麼能延遲文明自身的消亡呢?也許只有好無定形可言的群體的思想主張,還有就是他們對所有一般信仰都不會觸動的定力。我認為這段話也相當的經典。
篇二:烏合之眾讀後感
一直以來,受集體至上價值觀的影響,我們認為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也是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從小就被灌輸一種“少數服從多數”的集體責任感,我們把這當作理所當然,不會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只是遵循這一“傳統美德”。
而《烏合之眾》作為一本反集體主義的着作,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想平台,不可否認裡面的思想有些比較偏激,但這就像一場思想風暴一樣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要敢於挑戰“常識”,培養批判性思維,敢於獨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觀念,這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最基本方面。然而,人又是生活在社會這個大集體里,個人思想及行為方式會不自覺地受集體影響。作為群體中的一員,受“集體潛意識”的影響,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失去自我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同儕壓力有相似處,只不過同儕壓力限定了群體中成員的年齡範圍,它們都會以個性的缺失為代價。因為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的意見處於主導地位,所以當你的意見只被少數人或者沒有人支持時是很難 被聽取的。久而久之,你厭倦了最後還是要聽取集體意見的爭論,屈服於人多勢眾不可戰勝的理念,最終 人云亦云,盲目從眾。還有些人連爭論的勇氣都沒有,只為了那 種融入集體的感覺或者說被集體接受的歸屬感。
勒龐書中的“群體精神統一性”即 我們平常 說的從眾心理, 生活中處處可見。如公務員熱,每年報考的人數那麼多,試問他們真的是熱愛這一事業嗎?還是因為大家都說公務員工作穩定,待遇好, 別人都考所以也加入進去 呢?還有大學生入黨這一事件,大家爭先恐後的遞交入黨申請書,很多卻是抱着完成任務的態度完成黨課培訓的作業,試問在入黨積極分子的時期都不夠積極,難道當了正式黨員就會立即改變嗎?究其根源,還是要從入黨動機談起,有多少人是因為別人都入就跟風了呢?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很容易 一不小心掉入這樣的“陷阱”,全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吾之真性所在,亦 不知集體對吾追求之改變。
群體中也常常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一種集體無意識現象,孤立的個人意識到他力量的孤單和弱小,因此將本能的某些惡性壓抑。但弗洛伊德相信,當原始的、不可被接受的想法和動機的內容被壓抑的時候,與這些思想聯繫在一起的強烈的情感仍然存在並影響着行為。所以個人一旦成為群體中的一員,個體就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壓抑心理暫時解除。因為,人數賦予它的力量讓他敢於發泄出自己本能的慾望。集體的“無名氏”特點讓個人丟失責任意識。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最惡劣、最極端的行為通常是群體“傑作”。
當個人處於集體中時,還有一種極端現象,就是互相推卸責任,抱着一種“這麼多人,少我一個不算少”的想法, 導致效率低下, 無意識中,產生了“驚人”的破壞力。我們很少人意識到自己作為群體中一員行為的改變,但我們都能看到當群體向極端發展時的破壞之大。《烏合之眾》就提醒了 這樣一個容易 被忽略的事實 。
現如今, 很多人害怕孤獨,害怕一個人學習,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吃飯。 我們總是希望身邊有人,單獨一個人會感到恐懼,一種無以名狀的害怕,所以努力將自己融入一個也許不適合也不屬於自己的群體,放棄獨力思考的能力,安穩地處於集體中,享受着人多勢眾帶給自己的安全感。我們就這樣 拋棄了孤獨 ,卻沒有意識到孤獨 才是人的本質。 如果我們通過依靠別人來逃避孤單,也許收穫的 只是 失望與恐懼 。孤單並不可怕,也不可悲,這不代表你是 被他人拋棄, 被世界剩下 的,而是你選擇將世界剩在你身後。當我們不再一味地依賴集體,當我們可以正視 孤獨的事實,當我們能沉浸在孤獨的喜悅里,我們便能真正 地直視自己,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去擁抱 更好的未來。因為,孤獨 才有深度,孤獨 心才能 靜 ,學會享受孤獨,才 不用受別人左右, 不用填補寂寞,不會苦求佔有。
集體主義總是與民主聯繫在一起,但是物極必反,過分強調群體而忽略個人就會走向極端。學會一個人獨處 ,因為一個人時的自由是一群人所達不到的,欲求減少也正 是得到的開始。敢於對一群人說“不”,敢於一個人獨處,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民,而不是烏合之眾。
篇三:烏合之眾讀後感
勒龐這本充滿偏見的《烏合之眾》無疑是學以致用的典範,其中諸多偏見性的詞句看得我這個旁觀者頗不理智,再深思一層,這廝在文字中下套,把自詡為獨立的精神個體的麵皮撕下,使人露出烏合之眾中一員的嘴臉,其手段不可謂不狠。正是這個原因,這本有着諸多猜想的群體心理學叩門之作,讓我不得不審慎對待,仔細閱讀。
勒龐認為,若干清醒理智高IQ的人組成了一個群體,其智力水平立刻會大大下降。由理智主導事物的發展趨勢遠遠沒有由情感趨勢來得快捷迅速。而對於群體來說,往往只能夠接受簡單而極端的情感,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一夜之間成了神,而另一些人則立刻被千夫所指,遭萬人唾棄而不得翻身。雖然勒龐只舉了些簡單的例子,但不得不說,能夠佐證他觀點的例子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妨讓我們回憶一下45年前出現的神奇歷史事件,不,這對於那時還沒出生的我們來說還是顯得太遙遠,勒龐對於歷史即是想象虛構毫不容疑。還是緊跟時代步伐,讓我們來聊聊因為微博一夜成名的紅十字會——或者,與火車有關的某機構(聽說這機構快成敏感詞了,也不知真假)?這兩個機構危機公關的能力顯然低於各個體的平均水平。而在這兩個事件中相關謠言各種PS照片得到廣泛傳播,非持續圍觀事件的群眾們說不定就將那些需要考證的東西當做現實,拿一生去相信。
Group Thinking(1)的這套理論似乎能解釋勒龐群體智力水平遠低於個體平均水平的觀點。試圖挑戰Group Thinking的人往往死得很慘,如果他們沒有極佳的辯才和與對手相當水平的專橫。精神貴族似乎不缺辯才——起碼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有別於群體,不過得遺憾的指出,這些精神貴族往往對於專橫也持有相當程度的鄙夷。所以,他們對於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開頭碰壁之際便收手佔了絕大部分。少數能堅定不移於不要臉的自我吹捧與蠱惑人心者,打破其他群體的Group thinking倒是有相當幾率,但這也意味着,會被供上神壇,成為另一個群體的領袖(3)。不消說,當一個精神貴族得承擔相當一部分的壓力,從無人理解到違心言行,甚至還有犧牲部分智力水平的風險,從冷靜客觀到無法避免的Group Polarization(4)。
勒龐同時認為,作為個體的人要受意識的約束,而在群體中,意識退回軀體深處,整個人由無意識統治(弗洛伊德至少在這點上對勒龐表示了高度的讚賞,而老弗對勒龐態度的漂移不定似乎也有分居不同群體的影子)。而無意識是簡單粗暴,狹隘又自私的低等意識(5)。為何在群體中,人群更不受約束?勒龐的解釋再次華麗麗地讓我想到兩個心理學中所說的名詞——破窗效應(6)and責任分散效應(7)。破窗效應主要針對不良行為的示範性作用,而責任分散效應讓更多的人在公眾場合助人為樂這件事兒上選擇了袖手旁觀。此二者的共同點是心裡承受的道德壓力會因為“也有人和我一樣”小很多,從而一次次衝破個人設定的底線。
我不得不承認,這本《烏合之眾》所帶給我的樂趣遠非複習一遍腦子裡的各種名詞。最吸引人的,無疑是貫穿這本書的,看似大逆不道的核心內容——所謂民意,大抵可相當於另一種程度的暴力,而這種暴力,比所謂專制,來得更隱蔽,影響也更加深遠。
烏合之眾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