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孔乙己有感

讀孔乙己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讀孔乙己有感

  篇一:讀孔乙己有感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收錄在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寫出了清朝末年的一位書生的事。

  一位名叫孔乙己的書生,他沒有進鄉試,別的書生穿的長袍是十分潔凈整齊的,唯獨他的長袍破破爛爛,像是許多年沒有洗和補一樣。孔乙己雖也識字,但不是秀才,滿口"之乎者也……"之類的話。後來因偷丁舉人家的書打折了腿,可他卻自欺欺人地說:"跌斷。跌斷。再說了,竊書不算偷!!!"

  讀了這一篇小說,我的心頭一顫,清朝的科舉制度怎麼有這麼大的威力,能把一個勤苦勞作的樸實的老百姓逼上絕路。孔乙己這樣的人,就是社會的末路徒,更是舊社會人民的一個縮影。那時的社會,天空是黑暗的,染黑了人們的心靈,.如今想來,我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生活的時代是多麼美好!同時我想:人不能低頭,不能讓科舉制度阻礙了人們前進的步伐!

  篇二:讀孔乙己有感

  荊璽

  我讀了魯迅寫的孔乙己后,深受感動。

  孔乙己一個被封建制度殘害的人;一個被科舉制度毒害的人;一的被封建社會嘲笑的人。

  他"站着喝酒""穿着長衫""身材高大""花白而又亂蓬蓬的鬍子"這些無不顯露出他的生活十分窮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像"短衣幫"一樣。可他卻常常擺着一付讀書人的樣子,說著什麼"之乎者也".他已經很老了,卻時不時偷人家的書,被生活和別人欺凌的像一個現代的流浪漢!

  讀完孔乙己我實在是感到辛酸,想到在外面流浪的那些可憐的人。他們雖然生活在21世紀,卻像孔乙己一樣潦倒可憐。

  其實現在的我們,被中國的傳統教育叫的有苦說不出!相同的衣服;相同的髮型;不同的待遇等等,這些不就像古代的八股文模式!現在即使是21世紀但還是改變不了以前繁榮模式!

  誰敢說我們不是孔乙己!

  我們是堅強的孔乙己!

  篇三:讀《孔乙己》有感

  李進

  舊時代的末路人,一個自命清高的讀書人——孔乙己,上演了這麼一出時代末路的,好笑,去哦有令人深思的鬧劇。

  孔乙己,好吃懶做,又自命清高,偷東西硬是說不算偷。依着自己是讀書人,看不起勞動人民,要往富人圈兒里混,卻總遭人唾棄,排斥,夾在窮人與富人之間。在這麼一個趨炎附勢,功利的時代,最終沒有孔乙己生存的縫隙,造成孔乙己被打死卻無人問津的悲劇。

  讀完文章,不僅為孔乙己惋惜。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悲劇,社會原因佔了很大一部分,但孔乙己自己好吃懶做,也是一方面原因。所以,我們要自立自強,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想着幸運女神會大駕光臨,那只是白日夢中的一幕。

  我們要從生活中自立自強。我們要自己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依賴他人;生活之中遇到挫折,自己勇敢的克服它,不依賴他人;生活之中不總是依賴父母的照顧,自己要孝敬父母,做到真正的生活中的自立自強。

  我們要做到學習中的自立自強,自己認真冷靜的思考問題,不總是問他人來解決問題;自己獨立完成作業與任務,不抄襲作業;遇到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不要氣餒,自己排解困擾恢復好心情。抓住機遇,努力學習,自立自強,不然只能落得孔乙己的下場。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讓我們自己自立自強,讓祖國自立自強。奮進吧,少年!

  篇四:讀《孔乙己》有感

  趙園

  《孔乙己》這篇小說上我體會到封建社會末期人捨得陰暗面。他講述了孔以己多次考試卻多次落榜,最好貧困潦倒,悲慘死去。

  封建科舉考試落榜的人很多,歷史較有名的就是蒲松齡。數次落榜后,他不甘於這樣讀死書去參加科考,就索興去民間收集傳說故事。最後成功的寫成立《聊齋》。這就說明蒲松齡不是沒有真才實學,而是礙於八股文的死板模式,才學無法發揮出來。由此可想像,因科舉制度而沒摸了多少人才。

  再看一看今天中國的教育也不容樂觀。考試也只是不斷重複前人的知識,沒有絲毫想像力和創造力。現在的語文試卷連大學教授也做不出嗎。不是有人說現在學生的作文已成為古代"八股文"的翻版嗎?的卻如此,學生要知道那些在"大綱"內容里,那些不在。對知識死記硬背,別無他法。

  一個國家的發展與他的教育息息相關。與發達國家的學生相比中國學生是最刻苦,最努力的。可中國學生想要趕超他們去不容易,這是為甚麽呢?中國教育跟不上中國快速發展的步伐就是諸多因素之一。

  中國的發展需要的絕不是沒有想象與創造,只能重複前人的知識經驗的人。時代的發展需要實力與創造,我們呼籲:中國的教育迫切需要革新!

  篇五:讀孔乙己有感

  周舟

  大家都讀過魯迅的《孔乙己》吧。魯迅以這位受封建教育毒害很深的人物反應了他對封建社會主義的厭惡與深深的控訴。

  孔乙己雖然讀過書,寫了一手好字,但是好吃懶做,也就做不了什麼工作,最後只好去人家家裡偷書,有時還會被抓住,被人打得遍體鱗傷,皮開肉綻。由此反映出封建教育對他產生的負面影響。

  孔乙己去魯迅工作的酒館里吃飯時,他是唯一一個穿着長衫又站着吃飯的人,人家問他關於他偷書看的事時,他滿口都是類似"君子固窮"的半懂不懂的話,他想讓人通過這些特殊的語言,知道自己讀書之多。這種滿口的之乎者也正顯示了他死讀書、要面子、迂腐的性格,這種自以為清高的人,可憐、可鄙、可笑、可悲。

  但是孔乙已也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他也有慈祥的一面——分給孩子吃茴香豆。從這點可以看出雖然孔乙己的思想迂腐,可是他還是有一顆善良的心。他覺得成人社會冷酷無情,轉而向兒童世界尋求安慰。

  說了孔乙已,再說說嘲笑他的人們。這些人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也受到封建社會的剝削和毒害,反而去嘲笑孔乙己身上散發出的腐朽氣息,可以看出他們是如何地麻木、愚昧無知。

  魯迅用這生動的文筆以一個性格、思想迂腐的孔乙己來隱喻可惡的封建思想。他希望這削去人們正確思想的封建教育能夠消失,不再毒害人類。

  篇六:讀孔乙己有感

  崔媛媛

  《孔乙己》是由中國最具血性的文人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諷刺了封建社會頑固思想害死人的道理。

  《孔乙己》講了在過渡的年代里,孔乙己因沒有考上功名,自暴自棄,不思進取,自甘墮落,成為一個混吃混喝的小偷,最後導致死亡。

  讀了這篇課文,我不禁為生活在那個年代的文人感到可憐。同時,我也為自己能生活在現在這樣和諧開放的社會感到慶幸。

  有人說,孔乙己即使是考不上科舉,那麼,他也不會自己去謀生?不一定非得靠偷養活自己。然而孔乙己在沒有考上科舉時,仍不肯放下讀書人的顏面,仍穿着破爛不堪的長衫,渾渾噩噩的過一天是一天。因為他骨子裡認為讀書人高人一等,其他職業都非常低賤。孔乙己因為自己的腐朽頑固不懂變通的思想害了他自己。

  如果僅僅因為孔乙己不努力,好吃懶做,那麼他的命運也不一定會那麼悲慘。假如孔乙己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那他身邊的朋友一定會給他吃喝,照顧他,絕對不會看着他死去的。正是由於那個年代的人非常冷漠,毫不關心他的死活,麻木不仁,沒有同情心。

  有這樣一則新聞:一位作者為了考驗中國人,和朋友扮演了一對情侶,作者假裝喝醉了倒在人很多的購物中心,他的朋友大聲嚷:"請你們幫幫忙,我的男朋友昏倒了。"然而,幾分鐘過去了,除了耳邊的嘈雜聲始終沒人來幫他,直到最後。

  這個故事證明了有些人是多麼冷漠自私,我們不要做一個自私、麻木的人,要有同情心,對自己身邊的人給予幫助和關心,要做到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篇七:讀孔乙己有感

  蔣銀

  有一句話,文學源於生活,即使《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寫的小說,於是當中的人物在當代還有許多。在此我把這些人提出來,也讓我們大家共勉,看看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首先是孔乙己,孔乙己是一個下層知識分子,他苦讀半生,熱衷功名。一心向上爬,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是讀書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且好吃懶做不會營生,但也心地善良。這是很能代表當代的一部分學子的吧!就像孔乙己,當代一些學子們寒窗苦讀,想考上清華,北大,一心向上爬,自己覺得天下無敵,絕世無雙,但又沒有掌握好學習方法,好吃又懶做家務,自立自主意識又缺的可憐。競爭精神,自尊心,表達能力,自信心,適應能力也都缺乏。只會按父母意願死讀書,又要面子,最終沒有學會生存的本領,不能在社會上立足,不會去實現更高層次的追求,也不能成為人才。當人們奚落這一點時,又會以舌戰來解決問題,不懂以行動去證明。這些學子是和孔乙己很像吧!只能用魯迅自己對孔乙己的評價來說是"氣急虺"

  再來是丁舉人。他就代表了一些考上了重點學校的人,但也因此無法無天的學子們比較典型的就是劉海洋,馬加爵等吧。在2002年2月23日下午1時10分,在北京動物園熊山內,用硫酸潑熊的劉海洋;因小事一樁,砍死室友的馬加爵。他們都是我們心中的高材生,但是卻又因此無法無天,不把生命當生命,任意摧毀生命,這和吊著打孔乙己打了大半夜,打斷腿的丁舉人有何不同。魯迅也不會想到他在小說中塑造的人物他在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幾十年後的今天依舊會出現吧,想必魯迅先生一定會哀莫大於心死了。

  說下面的吧,讓我們來說說掌柜及酒店裡的人吧。與前兩段講的人相比,現實中的掌柜可多的數不清了,不敢絕對的說,至少也有大半的商店的掌柜都是以貌取人的吧!對於那些有錢的,有權的,有勢的,唯恐招待不周,對於那些無權,無錢,無勢的三無,則是能欺就欺,能忽悠就忽悠,看來這些人都傳承了掌柜的優良品質阿!對於酒店裡的人,他們則是等級分明,階級觀念深刻,羨慕高層的,鄙視低層的,試想,這類人在當代應該不少吧!只要看看人們對乞丐的態度就行了,當然,有好心的人會對他們同情,伸出援手,但又有多少?更多的人見到他們就想:"討飯的,走開,別弄髒我的衣服",而對待公司上級則十分尊重:"您口渴了吧,喝口水。您熱吧,我給您打開空調……"當然這些人的成就有一部分是由於環境,讓我們想想自己吧,別讓自己變成這樣的人。

  帕斯卡說過:"人是一隻會思想的蘆葦。"那就讓我們這些蘆葦茁壯成長,不要因環境或自身讓這支蘆葦彎腰枯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