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寫景散文>兵馬俑遐想——西安遊記之三

兵馬俑遐想——西安遊記之三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兵馬俑遐想

  ——西安遊記之三

  太令人驚嘆了,一個陪葬坑就如此之大,大的超過兩個足球場,其中平行排列的隔梁土埂就有10條之多;太出人意料了,11條坑道里全都是兵馬俑,總數達6000件之多,簡直就是一個龐大的軍陣;太不可思議了,威猛的甲士簡直和真人一樣,個個神態生動,栩栩如生,似乎正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戰鬥。

  一進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一號坑,我就被它震撼了。陳導(不知為什麼到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吳導遊把講解的任務轉交給了這位小夥子)的講解,更加深了我的這種印象。他說,兵馬俑坑一共有3座,佔地面積達到2萬多平方米,陶俑陶馬達到8000多件,這樣圍繞一個主題又如此龐大的藝術群雕,世界上絕無僅有。

  看到我面露驚訝的神情,陳導說,其實兵馬俑坑只是秦始皇帝陵眾多陪葬坑、陪葬墓中的一種,其它的還有彩繪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吏俑坑、青銅水禽坑,秦始皇子女墓、修陵人墓等,一共達到600多處,出土的珍貴文物達到5萬多件。

  陳導還說,秦始皇陵園面積達56.2平方公里,陵園內圍繞封土堆有內外兩重城垣。兵馬俑坑的位置在陵園東側1.5公里處,兵馬俑都背陵向東,擺出的是保衛皇陵的陣勢。

  聽了陳導的介紹,我不由想起了人們對秦始皇的評價——“好大喜功”,我覺得這樣的評價還是有些道理的。

  不信你看看,被人們稱為“秦始皇四大工程”的項目,哪個不十分了得?秦始皇帝陵就不用說了,還有他要建的阿房宮,從目前的考古發掘看,僅前殿夯土台基總面積就達54萬多平方米,而明清故宮的總面積才72萬多平方米,你說,他想把皇宮搞多大啊。另外,還有重大的國防工程秦長城,令人驚訝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也都是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才能拿下的工程。

  除這四大工程之外,他還搞了秦馳道、鄭國渠、靈渠,也是都“大”字號工程。比如鄭國渠就修了10年。期間他獲知主持修建這項工程的韓國水利專家鄭國是間諜,修渠的目的是為了“疲秦”保韓,本想殺掉鄭國,但聽鄭國講了利害關係后,仍讓鄭國主持修渠,也算是秦始皇重視大工程的一個插曲吧。

  另外,陳導講到的兵馬俑的身高,我覺得也是秦始皇“好大”的例證。陳導說,當時的秦人身高一般都是一米六幾(不知他怎麼知道的。專家們傾向於與現在的人差不多,平均在1.7米),而陪葬坑裡的陶俑卻比真人高大,最低的身高1.72米,最高的近2米,平均身高在1.8米左右。陳導解釋說,秦始皇要求把武士塑造得比真人高大,是為了顯示秦人的威猛。其實,秦國武士不管身高几何,都個個威猛,如狼似虎,稱得上是“虎狼之師”。

  推究起來,秦人的威猛應該與秦國實行獎勵耕戰的國策有關。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授爵制。說白了就是戰場立功成了唯一的上升渠道,貴族和農民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沒軍功誰別想當官,“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爵位分為20個等級,各等級可得到相應數量的田宅、奴婢,享受相應待遇。獲得爵位的標準簡捷明了:“戰斬一首賜爵一級”,“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

  “富貴之門必出於兵,是故民聞戰而相賀也”,軍爵制塑造的社會是靈魂扭曲的社會,秦人變得兇殘嗜殺:“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也”,按張儀的說法是“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想想,把鎧甲脫掉,光着腳,赤着身,左手拎着砍下的人頭,右手夾着生擒的俘虜,還在拚命追擊敵人,非摘第三顆腦袋不可,這是人嗎?簡直就是殺人機器!

  不過這種戰法讓我難以理解,打仗為什麼非要脫掉鎧甲呢?是為了震懾敵人?還是為了輕裝上陣?我努力理解他們——可能兩種因素都有。秦人尚武,脫掉鎧甲能讓對方看到自己視死如歸的氣概,從精神壓倒敵人。另外鎧甲是青銅鑄造的(這從陶俑身上的模擬鎧甲就能看出來),應該有一定的重量,穿着它追擊敵人肯定會影響速度,說不定就砍不到腦袋,所以為此脫掉鎧甲也是有可能的。

  我雖沒有看到青銅鎧甲實物,但看到了秦人鑄造的青銅劍實物,感覺其加工工藝還是非常高超的。陳導在給我們介紹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時說,秦國鑄造的劍普遍比較長,一般都在八九十厘米,別看這麼長,還不容易斷,因為韌性非常好。比如有一把劍,發掘時被陶俑壓着,已彎曲變形,可取出后不久就自己彈直了。他還說,這把劍在地下埋了2000年還非常鋒利,能划透多少張紙。另外,也沒有生鏽,經過化驗分析,竟然採用了鉻鹽氧化防鏽技術,這種技術到二十世紀國外才發明。秦國怎麼掌握的這種技術,為什麼沒有留傳下來,至今是迷。

  另外,他還介紹說,俑坑中還出土了4萬件三棱箭鏃,這些箭鏃的形狀、尺寸、重量竟然幾乎一樣,誤差極小。他認為這是因為秦國那時就能進行批量化、標準化生產。他說秦國的生產管理非常先進,實行的是類似現在質量追溯制度,督造、主造、造者的名字都刻在工件上,一旦出了質量問題就能找出責任人,追責定罪。

  在參觀兵馬俑二號坑時陳導說,秦軍作戰還很講究陣法,這個坑兵馬俑的排列就是大陣套小陣。可我只看到了隔梁及隔梁間的封土,沒看到什麼布陣的兵馬俑。陳導說這是在原地保護,由於現在技術不過關,陶俑挖出來顏色就會消失,所以不急着發掘。不過下面的情況已經探明,分別是弩兵陣、戰車陣、步兵陣和騎兵陣,分開是小陣,合起來就是大陣。還說,秦國的弓弩很厲害,射程遠,精度高,在對騎兵的作戰中有很大殺傷力。

  手上有這樣一支武器精良、勇猛彪悍、訓練有素的軍隊,“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秦王掃六合”一直是我們歷史考試的重點,老師特彆強調一定要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是公元前221年”, 是“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還說這些知識點可能出現在選擇題或填空題中。

  可後來讀了課外書,才知道“封建王朝”指的是實行封邦建國“分封制”的國家,而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實行了“郡縣制”,沒有“封建”一個國,怎麼倒成了第一個“封建王朝”呢?令人費解。

  再就是課本上還強調了秦王朝建立的意義,說是新興地主階級戰勝了奴隸主階級,是歷史的進步。我於是便認為奴隸主是比地主更壞的一幫人。可後來知道了秦始皇戰勝的所謂奴隸主實際上指的就是六國的舊貴族,就又有些困惑了,因為我發現六國的舊貴族比秦始皇這個新興地主更可愛一些。

  比如被人罵為蠢豬的宋襄公,就是表裡如一的模範,講“仁義”就堅持做到“仁義”。比如謙讓,他是嫡長子,是太子,可在父親病重時,卻要把太子位讓給哥哥。哥哥為此出逃,他即位后就讓哥哥掌握軍政大權。再說踐諾,他答應齊桓公照顧齊國的太子,在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內亂時,就義無反顧,傾力平亂,讓太子當上了國君。他還守信,他提出會盟時各國不帶軍隊,就真的不帶軍隊,結果被帶了軍隊的楚國囚禁也不後悔。另外恪守規則,雖然當時已經禮崩樂壞,可他認為“仁義”之師就得恪守戰爭規則,結果在泓水之戰時不擊半渡之敵,被楚軍打敗,他自己也受了傷。可事後他仍認為,堅持自己不計成敗也恪守規則沒錯,說:“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他提到“亡國之餘”,強調的是他是殷商王室後人,得有貴族的風範,得講究打仗的公正規則,不能像流氓打群架,那樣勝了也不光彩。

  另外,我還學過“曹劌論戰”,說曹劌多麼有智謀,等齊軍三鼓而竭再出擊,其實搞的不過是不守規則的詭計。按規則應該擊鼓進軍,你不擊鼓,對方以為你沒準備好,自然要等一等。類似的還有“田忌賽馬”,也不過是不守規則地討巧。

  像宋襄公這類恪守規則的人,在西歐也有,不過他們的命運好多了,不但沒有被批判,還被人讚賞,美其名曰“騎士精神”。中國沒有騎士這個階層,勉強可以類比的就是舊貴族,於是便把這種騎士精神稱為“貴族精神”。

  秦始皇要消滅的是六國舊貴族,當然不喜歡貴族精神,於是就把宣傳貴族思想的書都燒了,把宣傳貴族思想的人殺了。

  秦始皇既抓槍杆子,又抓筆杆子,理當江山永固,他設想着就要把皇位傳至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可沒想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就發生了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農民起義,導致秦王朝二世而亡。在參觀空無一物的兵馬俑四號坑時,陳導就說,當揭竿而起的農民逼近咸陽時,秦二世無法及時回調秦軍主力,只好把修皇陵的人派去打仗,所以四號坑只挖了半截兒。

  農民為什麼造反,我覺得與秦始皇“好大喜功”有關,幹什麼都要最大最好,而西諺云:“好的最大的敵人,就是最好”。沒有那麼大的人力物力硬上大工程,百姓自然苦不堪言,於是有人造反便一呼百應。

  另外也與他消滅貴族精神有關。秦始皇死後,他的兒子們不但沒有出現“讓國”之舉,還互相殘殺。秦二世胡亥完全不講仁義,夥同趙高、李斯篡改遺詔,逼死最有政治眼光的哥哥公子扶蘇,還斬盡殺絕兄弟姐妹二三十口,造成嚴重內耗。這種殺戮在兵馬俑珍品展中也有體現,照片中就有發現於高規格殺殉墓中的插着銅箭頭的頭骨,據考證這些就是秦公子、秦公主的頭骨。

  當然,也有六國貴族趁機復辟的因素,比如在滅秦中起主導作用的西楚霸王項羽就是貴族。不過貴族精神在項羽身上也已所剩無幾,他照樣言而無信,殘忍暴虐。

  秦王朝雖二世而亡,但它開創了一個新時代,那就是權謀時代,在政治鬥爭中不擇手段,以詭計多端、心狠手辣、趕盡殺絕為榮,基本消除了貴族精神存在的土壤。這個時代的特點是,把光明磊落,仁慈寬厚,堅守原則,自尊自愛,等同於蠢豬、傻瓜、婦人之仁,於是人人想當“智多星”,處處想用“三十六計”,詭詐之人竟然被人們羨慕地稱為智慧之神。

  歐洲沒有出個歐始皇,所以沒有進入到權謀時代,但他們卻進入了科學技術時代。當東方的權謀碰上西方的技術會怎麼樣?權謀竟然沒有佔上風。在與西方列強的對抗中,清朝的將領也用過謀略,可列強吃了類似“三鼓而竭”之類不講規則的虧之後,沒有用計謀回應,而是直接用洋槍洋炮轟過來,打得“賽諸葛”們無計可施了。

  好在西方有自知之明,還是非常佩服東方的謀略之學的,其表現就是一些西方人在大肆兜售中國這方面的書籍。看到外國人都推崇中國的謀略學,中國人就更視為珍寶了,於是滿街都賣這類圖書,什麼《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什麼厚黑學、成功學、商戰學、職場學。

  細想想,這類書中最核心的就是一句話:要想成功,就必須不擇手段。其實不讀這類書,中國人也知道這個道理,因為2000多年的洇浸已使之深入骨髓,有一句曾經的民謠說得最準確:“十億人民九億騙,還有一億在訓練”。至今,每天早晨9點左右,電話都會響起:“你好,你有一封郵件……”提醒我,詐騙還在繼續。

  陳導帶我們看的最後一處是三號坑,他說這個坑是指揮部,最高指揮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本人。

  看看秦始皇留給我們的震驚世界的兵馬俑,想想他留下的精神遺產,我無語。



兵馬俑遐想——西安遊記之三 標籤: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 格列佛遊記 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