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麼的,武漢這幾天天氣沉沉的,不好的感覺。
早晨醒來的時候就在床上,不怎麼願意起來,似乎近段時間,沒怎麼上課,人也喜歡上睡懶覺了。拿起《沈從文圖傳》,李輝寫的,寢室里燈光蠻暗,也不知道時間,當把它看完一遍時,從上鋪下來看看時間,居然快十二點了,看得不是很仔細,也許是潛意識裡已經把我會把這本書多讀幾遍的當作原因了,整體感覺起來,像是在寫沈從文的評傳,李輝雖然剛年過五十,卻和沈從文、蕭乾、巴金等等那一代人的交情甚好,當然是很熟悉那一代文學家的,甚至李在他讀大二時就開始研究巴金的文學作品了,多麼的不易!這本書的設計,封面,或者內容,都很樸實,我很喜歡的那種,有點很親近的感覺。也許是裡面很多珍貴的照片的緣故吧,這本圖傳的定價頗高,二十八元,不足十萬字,當然,話說回來,李輝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他不是為了什麼的,只是紀念沈從文先生的,只是彌補一下中國現代文學中這一個空白而已。
湘西永遠是那麼的美麗,在這本圖傳的扉頁便是一幅照片,然後是那句沈從文表侄、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為沈從文先生墓碑刻下的那句話——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這也是沈先生的一句話,大概只有同為湘西人的黃永玉才能如此體味沈先生,他的作品還有他的命運,他的自信他的沉默,他的“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他的所有所有。
跟隨着李輝,頗有散文的筆調,似乎詩意的引領,彷彿在打開一扇塵封許久的歷史的大門,是那種很平民話的,很樸實的那種,漸漸融入那詩情畫意的鳳凰城,還有沈從文先生那傳奇的一生,交叉着那些穿過了歷史的榮辱和煙塵的老照片,也許,一開始,當我一握起這本書的時候,我就開始走進沈從文先生的世界,一個人的春夏秋冬。李輝以他多年的採訪為線索,為我們斷斷續續記錄下沈從文的一些人生經歷,說他“斷斷續續”,是因為作者不是按照時間順序,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記錄了一些沈從文先生的人生片斷。從沈從文幼時寫起,用極其儉省的筆墨,勾勒了沈從文的童年時光,想象着童年的沈從文活潑、天真、調皮的身影,追尋着他的足跡。年幼的沈從文因為一場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父親對他寄予的“當一個將軍”的厚望。然而,自此沈從文全身心浸泡在清清的溪水中,在城外的陽光下、大自然中,自由地開始他對藝術、對世界的體驗。這一章是以沈家的將軍夢的破碎開始的敘述,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沈家真正榮耀了,因為中國在任何一個時期都不會缺沈從文這樣的一位將軍,但是在中國,如果沒有了沈從文在現代文壇上的絢麗的一筆,肯定會大大遜色的。在這裡,作者提到了沈從文先生一聽到“儺堂戲”就熱淚流淌的感人場面,然後有了沈從文先生的故鄉行,怎麼說呢,這種戲劇是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的歌詠,故鄉的氣息那麼的濃厚,也難怪沈從文每次聽到都是一陣唏噓,這遠比那悲嗆的戲曲來得真實。接下來的一章也是從儺堂戲入題的,作者就是那麼獨到,研讀沈從文的作品,來體現沈從文的才華,不僅僅在他的文字上,還在於他與畫、與音樂的關係上,“自然使一切生存於美麗里”:沈從文像一個畫家,用帶有色彩的詞語來描繪一幅夏日圖景;也像一位巧於譜寫音符的音樂家,在生氣勃勃的田園裡,揉進了自然動聽的音響。李輝在研讀了沈從文的作品和家信后,認為沈從文是一個充滿自信的天才,並且一直帶有湘西人的俠氣。1934年,在回故鄉湘西的路上,沈從文在給張兆和的信里說:“我想印個選集了。因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說句公平話,我實在是比某些時下所謂作家高一籌的。我的工作行將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會比這些人的作品更傳得久,播得遠。”沈從文的自信,正是他精神的支柱,靈魂的色彩,甚至到了五十年代,在家書里他仍然直抒胸懷,把自己和曹雪芹、曹子建進行比較,發出歷史的感慨。如李輝說的那樣,經過漫長的歷史和時間的淘洗,再來看看沈從文的作品,他並非通常所說的自甘寂寞,他確實是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不然在那種命運和環境下他也不可能做出如此的文化貢獻。這期間,作者提到了徐志摩,在整個沈從文的一生中最欣賞沈從文的才華、最理解沈從文的、也最為沈從文終生感激不盡的大概就是徐志摩了。事實也給我們證明了在後來的日子沈從文沒有負徐志摩的厚望,成為現代文學的佼佼者。沈從文和胡也頻、丁玲夫婦有着很深的交往,胡也頻遇難后,沈從文創作了《記胡也頻》,在丁玲被捕后,他又創作了《記丁玲女士》,兩部傳記的寫作,正表明了沈從文的俠義之氣。書中也忠實地記錄了沈從文與蕭乾之間的誤會,在沈從文去世前夕,二人已有和好之意,然而,未能等到二人相見,沈先生就駕鶴西去,在當時或者在現在,都留下了無盡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