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龍虎鬚鬣尾,身長若蛇,有鱗似魚,有角仿鹿,有眼若兔,有耳像牛,有爪類鷹,有腹屬蜃,卻並未被人批判為不倫不類的九不像,反而成為了歷史延綿中不變的萬獸之首,原始社會最聞名遐邇的一種圖騰崇拜,精神世界的代表。且正是它所集合的種種其他動物的特點造就了龍能走能飛亦能游,斬妖除魔,翻江倒海,吞雲吐霧,左右旱澇的十八般本事,奠定了龍不可取代的地位與威權,無怪乎劉禹錫云:“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曹操曰:“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
悠悠五千年,我以為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龍的形象貫穿了我們的民族之魂。戰亂紛飛,刀光劍影,都比不過諸子交鋒的精彩。一時間,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舊的習慣,舊的理念統統受到了新的制度,新的觀點的質疑與挑戰,由此開創了中華文化最活潑與開放的年代,應運出現了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如孟子、墨子、韓非子、商鞅、蘇秦、張儀。他們有雄心壯志,爭辯不休,各抒己見,為思想受禁錮的人民找到一條條解放之路,彷彿西方雅典學院中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勤于思考,樂於探索。於是激烈的競爭中,太多好的學說,好的領袖互相對決的同時,也互相吸納對方的優勢,供給社會更多選擇的空間。
不幸的是,後世的朝代封閉自守,一味追求穩定,不敢打破舊有的生活模式,不願與時俱進,排斥與八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導致滯步不前,在他人文藝復興,飛速發展之時,被自己固定的牢籠套住。
現在,我們希望邁入新世紀的中華民族,能充分與世界接軌,繼承與發揚龍的智慧,珍惜祖先的優良傳統,也虛心地學習其它國家長處,讓這地球版圖的東方那曾經沉睡雄雞覺醒,也報告大洋彼岸的天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