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自己是一枝嬌艷美麗的牡丹,也應明白,一枝獨放不是春天,春天應是萬紫千紅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青松,也應明白,一枝獨秀不算英雄,萬木成林那才是遮風擋沙的堅固長城。
————題記
99年,我19歲,帶着笑容,帶着希望,帶着憧憬,我走上了那神聖的三尺講台。自以為只要一本書,一支粉筆,再加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傳道、授業、解惑,我一定能贏得學生的敬重,我一定會桃李滿天下的。
但是,不到一個月。
我發覺我的生活只在教室、寢室、食堂三點一線,我不滿了。
我發覺我的工作只是備課、上課、批改、輔導,我麻木了。
我發覺我的課堂只是簡單機械的照本宣科,宛如一潭死水,我的學生厭倦了。
直到有一天,我聽了優秀教師張衛其老師的《廬山雲霧》一課,我被課堂上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學生靈動的思維震撼了,陶醉了,原來教學可以是這樣美的啊!在接下來的經驗介紹中,張老師說到:“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進行學科研究,多看教育雜誌,多總結,多實踐。”
我似乎猛然覺醒了,我一心只教聖賢書,殊不知教育行業中“科研之風”已大勢興起。
從此,我就像飢餓的人撲到麵包上一樣,不知疲倦地“啃着”那些教育教學雜誌。書上的知識充實了我的教學內容,書上的教學方法讓我有例可訪。上課時,學生的心愈來愈專一了,眼睛愈來愈亮了,小手愈來愈愛舉了,小嘴愈來愈愛說了。我心靈的天空也越來越晴朗了。
當我的第一篇論文《讀,語文教學的根本》獲縣二等獎時,我覺得我是有收穫的。當我的教學設計《百草園》獲縣一等獎時,我知道我跨出了一小步。當我在青年教師基本功比武中獲市一等獎時,我知道我成功了。我激動萬分,我終於嘗到了教科研的甜頭。
但那一次,我記憶猶新。
那是2000年,縣教科室程安鼎老師來到我所屬的中心學校講座。程老師在講座中提到了“課題研究”,要求教師運用教育科學理論來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並要把經驗上升到理論,撰寫成課題研究報告,使之具有普遍推廣價值。程老師的講座讓我認識到了教育科研並不只是教育專家的事,教育科研並不神秘,教育科研原來就在我身邊的教學中。
我躍躍欲試,我迫不及待地將教學中的一些困惑與當前教育趨勢結合分析,初步擬訂了關於家庭氛圍與學習成績的選題,並向中心教研室遞交了立項申請。
在繁忙與欣喜中,我單槍匹馬開始幹了。
從此,
當別人沉浸在夢鄉里的時候,我伴一盞孤燈,鋪一摞稿紙,讓思想之舟在科海里遨遊。
當小姐妹們穿梭於商場試衣間時,我手捧書籍,桌放礦泉水,在安吉圖書館一坐就是一天。
當同事們下班回家享受天倫之樂時,我騎上自行車,走進學生家中,進行實地採訪,收集第一手資料。
生活似乎充實了起來,成功似乎就在眼前。
但是,我失敗了,我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努力全都化為了泡影。課題在中心學校第一次審查時就被批得一無是處,淘汰出局。我傻了,我精神崩潰到了極點,我決定放棄不幹了。這時善良的同事們說:“別灰心,我們一起來幫你。”我含着淚點了點頭。
緊接着,女校長召集大家討論研究,重新擬訂課題,並制定了詳細的實施計劃。
經驗豐富的顧老師則和我一起調查走訪,收集資料。
圖書管理王老師找出許多與課題相關的書籍進行摘錄、整理。
那間小小的、簡陋的辦公室忙開了,也鬧開了,有事沒事我那課題總要拿出來討論一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12月18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課題順利結題。
站在領獎台上,我發現我原先單槍匹馬的所作所為,簡直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吃力又不討好。
站在領獎台上,我回想同事們的見解,都讓我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站在領獎台上,我回首那一段科研經歷,我懂得了教科研需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成功。
合作,是信心的基點。
合作,是力量的源泉。
合作,是開啟人生之路的探照燈。
合作,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金鑰匙。
合作,是我在教科研中收穫的寶貴財富。
從此,我有了許多合作夥伴。有校內的,有校外的;有年長的,有年輕的;有著名的,有普通的。我們一起探討教學心得,我們一起交換教學資源,我們一起解決教學困惑。在合作中,我們共同提高,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