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亂彈八卦>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連枷”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連枷”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連枷”

  “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這是宋朝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的一首。詩中提到的“連枷”是一種古老的農具,小時候我在農村也用過。

  在網絡上很容易搜索到“連枷”詞條及圖片,其中百度詞條解釋為:“連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這種解釋即不規範又未必準確,註解的人大概沒有見過連枷。連枷是以前農村常用的農具,結構簡單,有一個長柄,在我老家是用竹子做的,大約有兩米多長。有一個拍板,拍板是在一根約七八寸長小方木的一頭鑿一條槽,嵌進去三根約兩尺長的厚竹片,用草繩將三根竹片織成一塊板。竹長柄頭上削掉半邊,夾根與拍板方木差不多粗細的圓棍子就着火將半邊竹子彎出圓弧,小方木另一頭削出一截圓柱,方木的圓柱夾在竹柄圓彎頭裡,猶如軸承一樣拍板可以轉動,用繩子將彎頭和長柄綁結實了一把連枷就新鮮出爐。 所有的工序母親都能做,由於做工簡單,連枷也極容易壞,不過修理起來也很簡單,有時我們也會幫母親修理連枷。

  連枷主要是脫粒的農具,老家用得多是打蠶豆、豌豆、綠豆等,豆子都躲在豆莢里不肯輕易出來,母親連秸稈帶豆莢攤開在家裡的禾場上暴晒,當著中午的大太陽,用連枷拍打,晒乾的豆莢經連枷有力的拍打,豆子都從裡面蹦出來。打連枷是個技術活,一上一下揮舞連枷的長柄,連枷的拍板在空中正好轉一圈,結結實實拍在豆莢上,連枷在我手裡就是不聽話,要麼轉不起來,要麼只轉一半直直戳進禾場里,小孩子沒有耐心,生氣地把連枷一丟,所以打連枷是我至今沒有學會的幾項農活之一。小時候農村還是集體制,村裡有很大的禾場,村婦一起打連枷的場面有些壯觀,塵土飛揚,響聲遠傳。村婦兩兩成對,這個提起,那個打下,啪啪啪一聲接住一聲,那聲音足以蓋住村婦大聲的談笑;一板一板拍下,一板挨着一板,不會遺漏一點;大家隨着拍打的節奏一點一點挪動腳步,繞着禾場轉圈打。范成大的詩說用連枷打稻穀,我老家打稻穀有專門的打穀桶,不用連枷打。芝麻一般都是將芝麻稈倒過來,用小棍子敲打。從一般常識來看稻穀、豆類等農作物在乾燥的時候最容易脫粒,我們都是頂着大太陽脫粒的,宋朝在半夜給稻穀脫粒,用連枷打芝麻對我來說都有些不好理解。

  連枷在中國使用區域很廣,而且使用的年代很久遠。有意思的是連枷還被改造成武器,《墨子-備城門》中有:“二步置連梃、長斧、長椎各一物。” 此中的連梃據說就是連枷,今天使用的雙截棍,也是連枷的改良品。現在的農村生產方式以及生產工具已經發生巨大的改變,連枷已經很難見到了,後世人再讀范成大“一夜連枷響到明”對連枷為何物更是一頭霧水。

  作者:王瑜

  2014年5月作於北京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連枷” 標籤:做懂孩子的父母 青澀記憶 培養孩子 我要做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