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主要和大家說說文本補白的設計與操作。
教材文本因為藝術、體裁、篇幅等因素的影響,內容上往往有許多跳躍和省略,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匯總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補充。這些被跳躍和省略了的內容就是文本中的留白;把這些跳躍和省略了的內容想象和補充出來,就是對文本的補白。
必要而合理的補白能夠化抽象為形象,化模糊為鮮明,降低教學難度,給學生提供相應的知識背景,為學生準確理解文本意圖創造條件。當然,多餘的補白反而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教學時間,也不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壓制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
常見的課堂補白形式主要有:1、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自學相關知識,了解有關背景常識;2、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3、教師在課堂上直接用多媒體設備,現場給學生進行知識補充;4、讓學生自由想象,全班交流,在討論的基礎上達成共識。
那麼,文本補白到底應該補充哪些內容?我們說,就內容而言,文本補白主要補充學生因為生活環境的差異、生活經驗的缺乏、理解水平的限制以及民族習俗等原因,在文本的理解上有困難的內容。比如讓黃土高原上的小學生學習《難忘的潑水節》一課,學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我們就必須給學生介紹傣族的民族傳統和風土人情,否則,學生就無法把重大的節日歡慶和潑水這麼一種行為聯繫起來,就無法理解和感悟其中的歡樂與隆重,教師也就難以完成教學目標。
文本補白什麼時候進行最恰當呢?補白的時機沒有統一的規定,這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來確定,既可以課前集中補充,讓學文在特殊的背景之下進行;也可以按課文順序,到需要理解某些特定詞義的時候隨機進行及時補充;還可以在升華課文主題時強調補充,渲染氛圍。
我在準備本節課時,考慮到"非典"流行時班上的學生當時只有三、四歲,對"非典"情境印象不全,理解不深,因此有必要進行一定的補白。但四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具備相應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因此,補白不必過分詳細,只要粗略而形象地再現當時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場景,學生就完全可以明白當時人人自危、草木皆兵的緊張氣氛。所以,我就精選了幾張有代表性的照片,加上老師的旁白解說,再配合一些統計數據,以期喚醒學生對幼年時所經歷的那個特殊時期的回憶,還原人們當時的生活現狀,激活學生對"薩斯"病毒的恐懼,為幫助學生深刻領會葉欣精神塑造氛圍,渲染氣氛,奠定認識上和情感上的堅實基礎。同時,圖片本身由於畫面清晰,色彩鮮明,主題集中,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波動和認識上的共鳴。
在設計這段補白時,我曾想主要依靠統計數據來說明"非典"的肆虐,但考慮到單純的數據過分抽象就放棄了;我也曾想播放一段人們抗擊"非典"的視頻,但考慮到視頻耗時太長,信息量有限,容易掛一漏萬,造成誤解,也放棄了;我還曾想讀幾段當時的新聞報道,但因為新聞報道缺乏必要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最終也放棄了;我也曾經試圖在這裡忽略這個社會背景,想在攻克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葉欣精神時一併介紹,但考慮那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信息滯后,不利於學生對葉欣形象的全面認識,更不利於學生對課文整體的把握,特別是無法讓學生形成必要的心理準備,所以也否定了。最終,我就選擇了典型圖片加旁白解釋的方式來補白。
實踐證明,這些圖片的集中展出和老師畫龍點睛的解釋,在所有聽課學生的思想上產生了強烈的震動。通過補白,"非典"成了學生讀課文,想問題,談看法的思想基礎和社會背景,學生的情感變化被"薩斯"病毒的肆虐所激怒,學生的感情世界被葉欣捨己為人、堅強無畏、率先士卒的英雄行為和高貴品質所吸引、所感動、所震撼。學生在後續學文中,總是沉浸在一種特設的課堂氛圍中,為教學重點的強化和難點的攻克,創設了非常有利的環境。
總體來看,恰當的文本補白髮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顯提高了教學效率。
《/SPAN>放錄像> 三、教材處理中的詳略
好了,結合剛才這段教學實錄,我下來和大家交流一下關於教材的處理技巧。
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老師一定要吃透精神,理清結構,分析出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準確把握教材意圖,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胸有成竹,自由取捨,遊刃有餘。
教材作為一種靜態的信息載體,在使用過程中必然要融入教師個人的理解和把握。這是因為時代在變化,學生在變化,教學條件在變化,我們自身的綜合素質也在變化,所以,動態的教學環境中要使用靜態的教材,就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恰當的處理。
實踐證明,恰當地處理教材,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更有助於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還可以設置教學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到底應該如何處理教材呢?我認為,教材處理有三個基本的着力點:一是詳略;二是次序;三是補白。關於補白,上面已經說過了,後面還有涉及。這裡我先和大家探討一下教材詳略的處理。
這裡說的詳略,指的是確定教材中哪些內容需要詳細講授,哪些內容可以粗略帶過。需要詳細講授的部分往往是教材的重點,事關學生對課文意圖的把握,事關教學難點的突破,事關課文中心思想的體現。而只需略講的內容只是一些過渡和修飾,或者是一些基本情況的交代,不影響對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領會。教材中篇幅長的內容不一定需要詳細講授,篇幅短的內容也不一定就可以粗略帶過。確定教材詳略,必須圍繞教學目標而定,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經驗。教材詳略的處理反映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也體現着教師教學設計的獨特之處,當然也制約着教學活動的進程。我們可以說,對教材的處理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對教材詳略的確定,是教學設計的關鍵。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詳略處理沒有固定的模式。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詳略處理,我們可以借鑒、學習別人的精妙之處,體會不同處理帶來的不同效果。學習經驗告訴我,研讀教育名家關於教材處理中的藝術,關注教材處理與教學設計之間的制約關係,對於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促進作用。
在綜合各種因素后,我從教學目標出發,多次通讀全文,體會教材內容,把握重點語段,最終確定了教材的詳略:對第1、2、3自然段採取複習鞏固和課件展示的方式一點而過,略去不講;對課文體現葉欣精神的4、5、6自然段花費大量時間,析詞解句,反覆朗讀,深刻體會,教材處理詳略得當,課堂結構主次分明,教學過程重點突出,收到了突破難點,強化重點的功效;對課文情感濃烈的7、8、9自然段,主要採取添加提示語引讀的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把教學氛圍掀向高潮。
之所以確定這樣的詳略,是因為,我認為,課文第五自然段中的"高風險、高強度、高效率"這九個字是本課的關鍵,是理解葉欣精神的突破口和着力點,是把握文本意圖的核心所在,它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通覽全文,我發現四、五、六自然段其實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來體現這九個字所反映的內容。只要真正讀懂了特殊背景下葉欣如何以具體行動來體現這九個字,就能深刻理解葉欣的"高風險、高強度、高效率"到底意味着什麼,就能感悟出葉欣捨己為人、堅強無畏、率先士卒的英雄行為和高貴品質,也就很容易理解葉欣犧牲後人們的傷心和悲痛。可見,這九個字是全文的靈魂,是全文的綱目,是文本意圖的高度濃縮。抓住了這九個字,就能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所以我把第四、五、六自然段作為詳細講授內容來設計,又把"高風險、高強度、高效率"作為關鍵詞句精心打磨,不惜花費大量時間,想方設法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悟。
在聽評新任教師講課時,總能發現他們對教材的詳略處理不當,抓不準甚至抓不住文本的重點段和關鍵詞,導致平均分配教學時間,花費了不少精力,但教學重點鞏固得不到位,教學難點突破得不徹底,學生的理解不深刻,教學目標的達成也比較勉強。
《/SPAN>放錄像> 四、教材處理中的次序
看到這裡,我想和大家簡單交流一下教材處理中的次序問題。
所謂的次序就是教師運用文本的順序。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按照文本順序一段一段地往下講;也可以根據需要先中間,后兩邊,選擇着來講;還可以根據獨特的設計,從課文的後面往前講。當然,是不是有必要調整文本順序,如何進行必要而恰當的調整,採取哪一種方式最好,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今天說這個話題,只是提醒大家大可不必拘泥於文本本身,不能被教材限制了思維,更不能被教材順序控制了教學設計。只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只要所有的變化和創新都為教學目標服務,就能實現"萬變不離其宗"的自由和超越,我們就能進入教學設計中的自由王國。
《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文本本身採用了倒敘的手法來記敘,我覺得便於給學生造成懸念,富有吸引力,所以教學中就沒有必要再調整文本的教學次序。但是在詳細講述的部分(即課文4、5、6自然段),為了適當提高教學難度,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發現問題,在分析辨別中獲得成就感,我採取擴展中心句的方法,局部調整了文本的學習次序。在教學反映葉欣"高風險、高強度、高效率"的工作特點時,先學第6自然段,再學第4自然段,後學第5自然段。這樣的處理,不拘泥教材順序,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大膽調整課文自然段順序,使其更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從而達到教起來新穎,學起來簡單,達成目標更容易的理想效果。這種學習次序上的適度調整,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比平鋪直敘地按文本順序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教給了學生抓關鍵詞句深刻領會文本內容的學習方法。
當然,如果我們的日常教學忽視了教材次序的調整,教學過程的設計就容易陷入平淡和枯燥,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我們的調整幅度過大,超出了學生的領悟水平,教學過程就難以把握,學生就會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感到雜亂無章,難以理解。如何把握這個度,恰如其分地調整文本次序,有待於大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嘗試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