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政治學習>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二、對存在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面對目前新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結合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我們認為新農村建設當務之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組織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新農村建設幹部隊伍。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涉農幹部隊伍和人力資源的統籌管理,把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意識,政治過硬,作風紮實,業務能力強,能為農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骨幹力量充實到新農村建設幹部隊伍中來,通過紮實有效地工作,取信於民,增強政府公信力,增加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認同感。

  其次,要做實新農村建設的宣傳發動工作。要堅持宣傳工作“重在鄉村、精神入戶”的原則,採取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進行長期的宣傳引導,要做到電視有影像、廣播有聲音、牆頭有標語、農戶有材料、農民又抓手,將新農村建設的長期目標、中期規劃、短期要辦的實事對群眾公開、公示,引導群眾積极參与,在全社會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努力提高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認知度,使農民以主人翁的態度看待和參與新農村建設,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要科學做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要在深入農村實際,結合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找准和選好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制定和做出既符合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又體現當地此時人文經濟特色,分階段的發展目標和產業規劃,努力確保“一村一策”、“一地一法”,以縣、鄉、村三級政府為基礎,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從我們實地調查情況看,這方面工作空間很大,是大有可為的。比如,結合上馬村人多地多、毗鄰市區的優勢,就發展生產而言,產業規劃應以發展規模農業、精品農業、有計劃組織勞務輸出為主要內容;大部分農民有多年種植蔬菜西瓜的經驗,水利設施較為完備,產業規劃應以瓜果蔬菜種植、發展精品農業為主;單家營村大部分村民,歷史上有製造技改車、搞簡易機械加工的傳統,有組織農民發展機械加工業的優勢。只要我們撲下身子,紮實做好調查研究工作,新農村建設的長遠規劃、產業規劃,就操作性強,切實可行,就容易找准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第四,要做好新農村建設的制度建設工作。對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立項、資金使用、成果驗收、事前審查、事中事後監督等工作,要建立針對性的、公開透明的工作制度和嚴格的監督檢查機制,確保實施“陽光作業”、建設“陽光工程”。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政府主導、農民參與、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監督保證體系,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二)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打造農村新經濟、培養造就新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始終把打造農村新經濟、培養造就新農民、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手段,跳出就農業發展農、就農村致富農民的思維定勢,通過工業拉動、城鎮帶動、招商推動、民營激活、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農村產業的有序快速轉移。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為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在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開拓農村市場,發展多種經濟形式。要着眼於壯大辦事處和村級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

  (三)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爭取更多的項目、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以農田水利、人畜安全飲水、水庫除險加固、鄉村道路、農村教育、衛生、通訊、網絡、生態能源建設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向縱深發展,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圍繞中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的“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戰鬥堡壘作用

  各級政府要重視和充實新農村建設的村級領導組織,管好農村“兩委”、選好農民致富帶頭人,加大工作指導和政策支持力度。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幹部群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二)

  一是村莊規劃不夠全面科學,不能有效發揮引領指導作用。有些鎮村沒有把村莊規劃編製工作擺上應有的位置,對規劃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導致規劃編製不全面、不科學。一是重中長期規劃,輕短期規劃和年度計劃。雖然制定了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但新農村分階段建設的規劃還不夠明晰具體,對村容村貌建設要達到什麼要求、生產發展要達到什麼程度、生活寬裕要達到什麼水平等,都缺乏具體的量化標準。二是重局部規劃,輕整體規劃。有的鎮只重視某個村某個點的規劃,而對全村甚至全鎮新農村規劃缺少通盤考慮。同時,有的村規劃起點低、水平低、層次低,質量不高,缺乏科學性、指導性。據調查,有的村規劃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體現自身特色;有的村規劃與全縣及所在鎮的發展規劃、村鎮建設規劃、土地使用規劃等不相銜接,存在重複建設、投資浪費的隱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規劃,但由於鎮領導的更換和干預,隨意變動,不嚴格執行規劃,影響了規劃的嚴肅性;還有不少村對新農村建設的規劃沒有考慮,存在“跟着感覺走”的情況,不利於面上實施,導致不少村居只見新樓房、不見新村莊。

  基層幹部對新農村建設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一是“簡單化”。重硬件、輕軟件,重規劃、輕執行,重建設、輕管理,對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將新農村建設等同於“新村”建設,少數基層幹部過度熱衷於新村莊建設,樂於村莊建設的外觀,過分強調村容村貌的整潔,甚至把建了幾棟樓房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典型,以村莊樓房多寡來衡量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嚴重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在公共服務、精神風貌、科技教育建設等方面開展工作。忽略了生產發展、鄉風文明建設對事關農村長遠發展,如對農業生產、農民增收等問題,缺乏足夠重視,措施乏力。要素制約突出,影響新農村建設規劃實施和試點工作開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存在的困難;

  第一,農業生產水平比較落後。傳統的產業生產還沒改變,從產業化的要求看,在專業化、規模化、生產上差距很大,生產力水平處於低層次,效益比較差。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較低,近年來,農民收入雖然逐年增多,但城鄉居民收入擴大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增收渠道不寬,農民收入增收緩慢,長期增收缺乏有力的產業支撐,制約了農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投入。

  第二,農村臟、亂、差現象比較嚴重。從總體上看,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缺乏統一規劃,造成農民住房無序拆建,進村入院入戶道路也沒有得到硬化,農民畜禽圈舍亂搭亂建,禽畜散養,垃圾亂倒,污水橫流等現象普遍存在,給人一種臟、亂、差的現象,出現“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無新貌”等問題。

  第三,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由於歷史原因,農民文化程度比較低,思想保守,開放度不夠,特別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勞動力都在外地務工,留守人員多為老人或兒童,難以承擔社會主義新農村重擔。另外,農民“等”、“靠”、“盼”思想嚴重。

  第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由於投入的缺乏,導致農村基礎設施脆弱,村級無集體經濟,更沒有能力投入和運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主要靠上級財政投入。

  第五,隨着農村的不斷發展,各項改革也在不斷深化。但土地、資金等影響農村發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和建議:一是堅持規劃先行,明確目標定位。科學規劃是合理推進新農村重要保證,新農村建設規劃要遵守自然規律、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廣泛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結合農村的產業基礎、農民生產、生活習慣等具體情況,規劃好本地的發展規模和發展目標,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新農村的目標,要把新農村建設成: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居住環境衛生民主政治進步、人際關係和諧、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農村。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作為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其次,培養新型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

  建設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的重大舉措。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必須用新農村建設來統領“十一五”時期的農村工作,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道路,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公共財政範圍,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努力消除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建立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讓廣大農民能夠像市民一樣擁有潔凈方便的自來水、清潔的燃料、整潔的廚房、舒適方便的衛生條件和平坦的道路。

  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三)

  個人認為現今的農村政策即建設新農村的政策有兩個漏洞。

  新農村政策是一種將農村和城市分割開來然後談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我們是站在城市的立場上來談的新農村建設的。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的問題日益凸顯。因為在商品經濟的發展之下,單單的聯產承包責任製為基礎的農村發展政策已經無法滿足農村人民的生存要求。生存問題已經開始逼迫農民,而國家此時並沒有為農民找到出路。在次種情況下,大家可以看出民工潮正是農民自發選擇的道路。民工潮的崛起及其擴大,表明以聯產承包責任製為基礎的農村政策的破產!然而民工潮的擴大引發的很多社會問題。最明顯最集中的並不是農村的蕭條問題,而是城市的出現的承載漏洞。城市雖然比農村要發達,但是資源也是有限的,新移民的湧入,在各種資源上譬如住房工作崗位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教育等上同城市市民展開競爭。久而久之,城市勢必難以承受。現在我們國家的農村已經崩潰了,而城市正在面臨極其的考驗。那怎麼辦呢?到底是想方設法來容納這些移民,還是將這些移民送回農村?國家採取了第二種策略。這種策略是,最高限度地開發農村資源,然後在農村不足的地方城市給農村以補充。用這種方法來提高農村對農民的容納能力。這就是新農村建設的實質。

  然而很明顯這種政策目標有漏洞。

  一來農村能不能容納八億的農民?我個人認為是不能的。你能使農村的住房條件衛生條件改善,但這不是根本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是農村有沒有那麼多的就業崗位不僅能滿足八億人的生存和發展?不能,根本不可能。 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也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也就是說你必須滿足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成為正式的城市居民。如果把主要的方向放在新農村的建設上,就算你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了新農村,就業以及發展的問題解決不了,農民還是要自發的想城市進軍。到時候不僅要繼續面臨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城市問題,而且農村的那些設施也會成為一種浪費!

  二來,就算農村的問題通過新農村建設的途徑解決了,然而農村的發展模式是遠遠滯後於城市的發展,現在我們從某種程度上阻滯了城市與農村在經濟發展方面的聯繫,當將來有一天城市再次比農村高度發達的時候,現在的新農村又會變成落後的舊農村。生活成本的提高,農村再次無法滿足農民的生存……現在的問題將在未來的某天重演!國家的發展不是要權宜之計,而是長遠的發展戰略。就是需要我們正面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全心全意地實現移民的城市化。當前的問題是怎樣將農村移民容納而不是將他們送回農村。而我至今沒有看到國家在這方面的有關的政策出台。

  本人年幼識淺,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點。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標籤:兩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