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始終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繁榮。縣域是城市與鄉村的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建設新農村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新農村建設,應當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重要抓手。
建設新農村需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發展縣域經濟是增加農村特別是農民財富的重要途徑。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生產上不去,基礎不牢固,再壯美的藍圖也無法實現;經濟不發展,農民收入上不去,新農村建設就會失去動力支持。農村的落後首先是農村經濟的落後。因此,建設新農村,應當大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從實際情況來看,縣域經濟是城鄉兼容、功能完備的綜合經濟體;縣域聯結城鄉,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戰場。縣域經濟發展了,生產力水平提高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才有重要依託和牢固支撐。
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的有效措施。當前,新農村建設正在紮實地向前推進,但也面臨一些不利因素和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農村的交通、通訊、生活等設施落後,特別是農田水利設施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二是文化、教育、衛生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民看病難、子女上學難等問題較為突出;三是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增收難度較大,不少地方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還存在困難。這些問題的產生與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表明,縣域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質量較高的地方如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這些問題就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而中西部地區的一些貧困縣,由於縣域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輻射帶動能力低下,導致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因此,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有利於增強縣域的財力、物力,促進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的解決。
在發展縣域經濟中推進新農村建設
我國縣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0%多,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0%,縣域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發展縣域經濟與推進新農村建設,二者相互聯繫、相互促進。在新的歷史時期,應充分認識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努力構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為此,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認真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進一步增強縣、鄉、村三級的自我“造血”功能。二是加快推進農村新型工業化,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根據我國多數縣還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的實際,發展縣域經濟應突出工業的主導地位,這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培植支柱產業、實現財政增收的重要渠道。三是妥善處理生產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其他目標任務的關係。當前,應從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入手,在免除農業稅的基礎上,集中力量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着力解決農民上學難、看病難等突出問題;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農村和諧穩定,實現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有機統一,使新農村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