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政治學習>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文 吳玉萍 張淼 瑋娜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尤其“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提出“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國理政新理念。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這是中國共產黨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環境保護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建設生態文明,環保系統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必須按照生態文明要求,努力做建設美麗中國的引領者和實踐者。

  生態文明的理念早已孕育在黨的行動綱領之中

  黨的十七大報告曾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產生的重大影響。“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完整闡述是在2012年7月23日當時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引起了黨內外的高度關注。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中,並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的含義也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

  從廣義的角度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的一個發展階段。如陳瑞清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提到的定義。這種觀點認為,人類至今已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在對自身發展與自然關係深刻反思的基礎上,人類即將邁人生態文明階段。廣義的生態文明包括多層含義。(政治學習 )第一,在文化價值上,樹立符合自然規律的價值需求、規範和目標,使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成為具有廣泛基礎的文化意識。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他人需求為目標,踐行可持續消費。第三,在社會結構上,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追求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

  從狹義的角度看,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一個方面。如余謀昌在《生態文明是人類的第四文明》中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後的第四種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生態文明這“四個文明”一起,共同支撐和諧社會大廈。其中,物質文明為和諧社會奠定雄厚的物質保障,政治文明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精神文明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生態文明是現代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狹義的生態文明要求改善人與自然關係,用文明和理智的態度對待自然,反對粗放利用資源,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文明形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五位一體”建設目標就如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撐着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它們之間的關係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首先,從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看,在基礎層面上就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一方面,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存在着對立關係。人類的生存、發展會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要保護環境,在一定時空範圍內會或多或少地制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又是統一的。環境保護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發展,給人類自身提供良好的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其次,從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關係看,既是因果關係,又是包容關係。政治建設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條件。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是由人類在特定製度框架下進行的社會活動引起的。有什麼樣的制度框架,就有什麼樣的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也就有什麼樣的環境影響。因此,政治建設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政治建設着力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生態文明建設則着力於處理當代人與當代人、當代人與後代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因此,政治建設被生態文明建設所包容。

  再者,從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係看,既存在交叉關係,又存在重疊關係。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都需要處理與解決當代人與當代人、當代人與後代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因此,又是屬於重疊關係。生態文明理念視角下的文化建設的一個突出的薄弱環節,是生態文化觀念不夠穩固。要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要尊重自然生態環境,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增強生態資源觀念,優化生態環境資源配置;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要轉變消費行為模式,崇尚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

  最後,從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係看,二者是相互支撐的關係。社會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障民生。生態環境質量是保障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的最基本的民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高,作為基本民生需求的環境權益就維護得好;公眾參與包括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事務在內的社會管理的程度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就高。

  立足於環境保護工作,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工業文明主導的工業化,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創造了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和巨大的物質文化財富,但傳統工業文明的極端逐利性、貪婪性,為加速財富積累、資本膨脹而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理念和行為方式,對人類生存環境和地球生物圈帶來了極為嚴重的破壞。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這對於尚處於工業化時期的我國來說,挑戰是巨大的。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又具有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經驗的優勢。因此,我們一定要抓住歷史機遇,採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環境保護角度看主要應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主要是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並重,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要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結構的意識,將環境保護作為新階段推進發展的重要任務。

  第二,應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解決環境問題。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環境問題。在發展政策上,抓緊擬訂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價格、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經濟政策體系,採取總體制度一次性設計、分步實施到位的辦法,使鼓勵發展的政策與鼓勵環保的政策有機融合;在發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規律,開展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工作,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功能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確定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在發展規劃上,進一步優化重化工業的布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第三,應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包括建設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嚴格的環境標準,培養專業的執法隊伍,採取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等。建立健全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和技術體系,凡是污染嚴重的落後工藝、技術、裝備、生產能力和產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允許新建,凡是超標或超總量控制指標排污的工業企業一律停產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務的地區一律實行“區域限批”,凡是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一律嚴懲。核心要求是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任何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個人和單位都要補償環境損失。

  第四,應動員金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保護環境。環境保護是全民族的事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齊心協力保護環境。(1)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形成全社會節能的良好風尚。以工業、交通、建築為重點,大力推進節能,提高能源效率。加強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積极參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抓好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工作。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工業廢物回收利用、餘熱余壓發電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同時要形成全社會節能的良好風尚,人人樹立從我做起,提高節能減排意識,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13億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自覺行動。(2)加快污染防治,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好轉。加強環境保護,全面實施污染防治重點工程,積極推進重點流域區域環境治理及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等工作。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推動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同時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多方面來推進污染綜合防治,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好轉。(3)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要緊緊圍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加快發展引導和實現科學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技術、保護與利用各種自然資源的技術、可使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改善的綜合治理技術和綠色過程的技術、生態微生物工程、環境友好工業等資源節約型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

  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是我們黨新時期執政理念的提升,核心是要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搞好頂層設計,明確方向、目標和任務,又要採取有效措施,紮實推進。

  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緊密相連。建設美麗中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環境保護新道路。環保新道路的目標指向是建立六大體系:一是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二是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三是健全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四是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準體系;五是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六是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作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引領者和實踐者的廣大環保工作人員,應及時捉住當前的戰略機遇,勇於探索,創新環境管理理念和措施,並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讓美麗中國在切實的環保行動中逐步成為現實。

  (作者單位:昊玉萍,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張淼,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瑋娜,北京師範大學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標籤:兩個文明建設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 感動中國